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求是网  ·  双语视频丨贺兰山下美酒香 ·  昨天  
求是网  ·  2024年求是网满意度调查 ·  4 天前  
求是网  ·  金句 |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有WiFi的复兴号,你坐不坐?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26 22:49

正文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这几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并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复兴号”高铁的事情。



速度更快、寿命更长、空间更大、能耗更低、安全性更强、舒适度更高,在这些看得见的红利之外,“复兴号”更为根本的变化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在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而软件则全部自主开发,“复兴号”高铁可以说是纯血统的“中国制造”。


还记得5年前,首列北京到广州的高铁开通,有媒体以“8小时从冬到春”的文学笔触,表达对“中国速度”的赞美。今天,当“复兴号”高铁点燃引擎,中国速度穿越的不仅是有形的时空,更是科技创新的无形壁垒。确实,可以与高铁的物理速度相媲美的,是它自身技术更新换代的创新速度。


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从模仿跟进到逐步领跑,中国高铁实现了角色转换和质的突破。有人说,科技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和“其他”的差别。如果只是简单复制、照搬照抄,就会陷入模仿的陷阱,永远落于人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高铁弯道超车的故事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论,它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在模仿、跟跑的基础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就能逐步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在这个意义上,“复兴号”带来的最大影响,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的。它以自身的科技突破说明,只要奋力拼搏,赶超完全可以实现。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曾用《以乘坐时速180英里的中国子弹头列车迎接猴年》为题,描绘自己在中国乘坐高铁的所见所闻。文章说,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令人兴奋不已的成就很快就会因下一个的出现而被人淡忘。高铁如同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复兴号”所隐喻的,正是这个民族的光明未来。


这正是:高铁高速穿南北,复兴在望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