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瑞幸的揭批,有的媒体早一些,揭露了经营模式的弊端,堪称吹哨人。有的媒体晚一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踩一脚,势能极大。
品玩网的负责人托马斯先生在朋友圈点名批评了一些媒体人「前恭后倨」的嘴脸,翻出了他们之前鼓吹瑞幸的作品。威力很大,有些人连夜就删除了。
托马斯作为坚定的「反瑞幸主义者」,目前的事实证明了过往报道的正确性与前瞻性。过去的委屈有多大,现在胜利的喜悦就有多大,「吹哨人」对「吹鼓手」的贬斥,简直就像一个得胜的将军在清扫战场,再自然不过了。
同行的评议,也会让从业者心生敬畏——你做过的事,迟早会被清算和抖搂的。
写字的人,贵在诚实,我也有必要交待一下,我的公众号做过两篇瑞幸的广告。
一篇发表于2018年8月8日,题为《
男学张震 女学汤唯
》。
该文歌词大意是,吹捧张震和汤唯的演技与人格,带出他们代言瑞幸的信息。属于品牌代言人营销的一种。
在涉及到「商业模式」的部分,我着重赞扬了他们快捷的外卖,并举了自身体验的实例。
另一篇发表于2019年4月3日,题为《
我坐上了腾讯第一张办公桌
》。
这是一个大活,为此我特地清早从北京飞往深圳。彼时,适逢QQ20周年,瑞幸和腾讯联手搭建了一个「QQ20周年主题咖啡店。」
我用视频的方式做了一次「探店」行动,梳理了QQ20周年的经典片段,几乎没有涉及到瑞幸的内容,所以看起来更像是腾讯主导的一次营销行为。
如果说还和瑞幸有过什么文字上的接触,那就是上个月,看到他们投放了「青年大院」系账号,一怒之下在朋友圈宣称再不与其进行广告方面的合作。
关于和瑞幸的过往,我交待完毕了,肚子里就这几碗凉粉。
接下来,说说我的一些体会。
不专业有不专业的好。包括瑞幸在内的好多企业,有时候来寻求合作,会让我着重说说他们的商业模式,这类「活」,我们业内视为偏公关的活。
一般这种活,我心里是打鼓的。一来,确实不如很多媒体老师专业,看不透、看不明白,那就不太好在这方面为其背书,吹起来,自己都不自信。
但如果是产品或营销活动,着墨起来就顺畅多了。一来,创意灵活,切入点多。二来产品与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可验证,不太容易出大的偏差。这类「活」,我们业内视为偏市场的活。
不过,市场部的活,不那么容易接到罢了。
另有一个思考:自媒体人需要为发过的「广告」承担多少责任。拿瑞幸举例,我说汤唯代言挺好,咖啡喝起来也还行,他们有很多主题店都很有趣、有意义。你若投资瑞幸折了本,是不是还要怪我?我有没有责任?
近年来,我看到很多巨型KOL的微博下面总有一些讨债的人,因为他们都曾为一些P2P业务站过台,企业跑路了,被坑的人自然是能逮着谁就逮着谁追讨损失了。
想到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产品三证齐全,人气口碑俱在,做个广告应该没啥问题,但出事的时候,那些随之而来的噪音也是难以避免的。
唯有谨慎、谨慎、再谨慎,看不懂、看不透、无法体验与验证、自己都不信的,一概不接便是了。吃肉的时候,也要想到挨打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