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癌图腾
癌图腾(cancer totem)是一个关于细胞与微环境的学术观点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器械临床一起学】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造假该 ... ·  3 天前  
赛柏蓝  ·  1.2亿,「华润系」继续收购 ·  3 天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PADN欧洲再扬帆丨PADN新年启新篇,成功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癌图腾

维生素D胶囊,一粒就好,对吗?

癌图腾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01 11:30

正文

越来越多的人摄入了过多的维生素D,似乎人们都不会嫌自己维生素摄入过多,就像在炎热的夏天吃冰淇淋一样。当然,从技术角度讲,是会吃多的,但这个上限非常高,而且,最坏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而且,与冰淇淋不同的是,我们都知道维生素是有益健康的。

但是就像冰淇淋一样,如果吃得过多的话维生素D也会有负面作用,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肥胖也是值得担忧的问题。

关于维生素D这种“药物”的问题在于,你不会立刻过量。如果你吃了过多的泰诺,你就会很快进医院了。维生素D胶囊并不会使你在一天或者一个月内进入急诊室。但是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这与其他很多维生素不同,也就是说,如果你吃了太多的维生素D,你不会通过尿液将它排出,而是粘附在你身体中的脂肪上留作日后使用,而这会恶化每日过量服用维生素D的影响。但是如果你只是每天早晨吃一到两粒,你很容易认为这是一种无害的补充剂。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犯错误。事实上,每天两粒维生素D胶囊(每粒含有2000IU)就达到了每天4000IU的上限。如果你还通过其他方式摄入维生素D(这几乎是一定的),就会超过安全剂量了。j近日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有3.2%的美国人正在进行这种错误的做法。如果3.2听起来不是很多,那么请记住,这个数字在2007至2008年间只有0.2%。

维生素D过量摄入是服用更多的维生素D补充剂的趋势的一种表现。大约有18%的美国成年人每天至少摄入1000国际单位,而这已经超过了600国际单位的推荐量。问题在于:这会成为一个问题吗?

对于大部分的维生素来说,答案是,也许服用维生素并没什么坏处,尽管你并不真的需要它们。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服用多种或某种其他维生素对健康有益,除非你缺乏维生素。对于产前维生素也是同理,但是叶酸是个例外。维生素D是一种少数的例外,因为缺乏维生素D并非不常见。各种研究对准确的数字意见不一,但是有30%至40%的美国成年人每日摄入维生素D和接受阳光照射不足。只有少量食物含有充足维生素D,比如乳制品、蛋黄和奶酪,但是很难通过吃足够多的这种食物来获得健康益处。这也是美国乳制品行业开始通过牛奶加强维生素D的原因。阳光照射能够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D,但是晒太阳过多也有害。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以防皮肤癌,而不是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通过晒太阳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此外,皮肤颜色越深,穿透皮肤帮助合成维生素D的紫外线就越少。肥胖也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但是2013年的一项研究认为,维生素D缺乏和肥胖是由共同的遗传倾向导致的,而不是肥胖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

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还会会导致软骨病,对于儿童来说这就是佝偻病。这是由于缺乏钙而导致骨骼软化。维生素D能够帮助钙吸收,所以维生素D不足会导致缺钙。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各种疾病,从癌症到糖尿病再到哮喘,但其实只是存在相关性,现在并不明确维生素D缺乏究竟会导致这些疾病还是只是伴随这些疾病出现。

问题在于:虽然很难确定究竟是否缺乏维生素D,但是摄入过多的维生素D会使情况更糟糕。高剂量的维生素D会导致恶心、呕吐、便秘和衰弱。一项双盲临床试验发现,维生素D补充剂使老年患者更容易跌倒和骨折,而这与补充剂对健康有益的观点相矛盾。而且,由于过多的维生素D会导致过多的钙,所以维生素D过量也会导致肾结石和心脏节律异常。

另一方面,除非你完全不摄入维生素D,那么你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佝偻病听起来是个古老的疾病,在当代已经非常少见了,部分原因是我们对食品进行了强化处理。所以,在晒太阳和饮食中,你很可能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维生素D使身体正常运转,甚至你可能摄入的维生素D还有点多了。人体并不需要每天超过1000UI的维生素D。没有证据表明,服用维生素D能够治疗或者防止骨质疏松症和骨折,或者增强骨密度,或者防止感染。如果说更好的方案,那么就多摄入乳制品和蛋类,每天多到室外活动一下。通过饮食和阳光完全可以满足维生素D的需求。这些方法都对健康有好处,而且它们都不会使你呕吐,一举两得。

Trends in Use of High-Dose Vitamin D Supplements Exceeding 1000 or 4000 International Units Daily, 1999-2014

JAMA. 2017;317(23):2448-2450. doi:10.1001/jama.2017.4392

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632494

(来源: 中国生物技术网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