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见(ID:weseer) 作者:魏渐
我爸妈曾热切期盼我成为一名老师。因为,在他们眼里,教师这份职业是“铁饭碗”。
然而,毕业四年,我从未做过一份和英语有半毛钱关系的工作。
说起来挺惭愧的。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当年我连专四都没通过,专八更是压根没报名。到发毕业证的那一天,我还挂着两科。而其中之一就是专业课。
在通过了某国内五百强企业的校招之后,我没有立刻上交三方协议。而是给面试官打了个电话,请求晚几天自行邮寄过去。
原因是,我没有如期拿到学位证。
半个月后补考通过,我才屁颠屁颠到人事部补办了入职手续。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岗位是“市场专员”。但老实说,那时的我,连市场专员是干嘛的都不知道。
只是单纯地想做一份“外向型”的工作,以此来重塑自己。
在大多数人看来,毕业就放弃专业,是一个十分冒险的决定。当时的我,心里自然清楚。但我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我不可能去做一名老师,因为我不想过日日月月年年重复的生活。
上高中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们说:教师是这样一份职业——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可以看到自己二十年后的样子。
从那时起,我就断了当老师的念头了。
我的那些老师们,一个个为了自己学生的前途,“熬”得心力交瘁、疾病缠身。比如我的班主任,连续带高三11年,三十多岁的年纪,就落得一张看似四五十岁的面孔。
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不过,我的同学们大多是还是去当了老师。这是基本上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最把稳的就业方向了。除此之外,还有的去做外贸,有的去做翻译,还有的回炉考研……
不过,都不是我的出路。
起初,我曾先后换了好几份工作,但薪水都赶不上那些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与此同时,我也常常陷入纠结:
我学了四年的英语专业,最后却夹着尾巴选择了逃离,到底对不对?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反问自己:即使我踏上专业对口的岗位(比如老师),我又能怎样呢?——我会发展更好吗?我会开心地工作吗?我永远不用换工作了?……
纠缠来纠缠去,始终无法得出一个坚定的答案。
“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我对自己说。
工作三四年之后,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不同程度得陷入了焦虑之中。每逢聚餐,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是——职业生涯转型。
做老师的同学念叨工资低,做外贸的同学抱怨熬夜累,做翻译的同学痛陈加班苦……各有各的烦恼。
有的人已经换了几次同类型工作,有的人已经逃离了本专业,还有的人重拾书本回炉读研……就是那些留洋深造过的“海龟”同学,也无可幸免地遭遇了转型困惑。
“我还要在这个行业待下去吗?”
“如果离开这个行业,我还能做什么?”
“北上广房价太高,小县城工资太低,我该何去何从?”
“我早就想辞职了,只是担心找不到薪水更高的工作。”
……
某次聚餐,一位朋友对我说:“我还是羡慕你啊,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上班有工资,下班有外快,真潇洒!”
我苦笑了一下:“得了吧,我都快吃不上饭了。工作干了四年没存下几文钱,公号写了两年没圈到几个粉,全凭一口老血死撑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我不太担心下一份工作的着落。
我从来不把工作当做我的救命稻草,更不对它寄予薪水和能力之外的过多期望。某种意义上说,在我眼里,能力比薪水重要一百倍。而工作,充其量就是一块跳板:
上班,是为了不上班。
我现在吭哧吭哧地工作,不是为了每个月那几千块的狗粮,而是为了将来可以不上班,还有花不完的钱。从这个意义上讲,上班,与其说为了赚钱,还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投资。
过去两年,我将大把的精力投入到“经营自己”上:看书、学习、做公号……如你所见,我之所以能零零散散赚一些广告费,都是我前期勤勤恳恳付出换来的结果。
其中的艰辛,若非亲历,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你所羡慕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暗藏呕心沥血。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人生是需要经营的。你无需羡慕任何人,没有莫名其妙的飞黄腾达,亦没有无缘无故的万劫不复。
我们的父辈,许多人一直沉浸在“铁饭碗”的梦幻里。他们当中,有的人端了一辈子的“泥饭碗”,所以把端“铁饭碗”的希望寄托到了子女身上。
殊不知,时代的变化比想象还快:泥饭碗的时代还没落幕,铁饭碗的光辉已经黯然了。
我一位朋友,毕业后,家里人想尽一切办法托关系将他“塞”进了某地方国企。短短两年后,部门空降了一位新领导。新领导为了培植亲信,对他采取了“降职减薪”的冷处理。无奈之下,他选择了离职。
另一位在国企上班的同学,没有编制,没有背景。三年过后,比他晚进去“虾兵蟹将”都提干了,他却在原岗位上纹丝不动。一打听得知,曾经眼中的虾兵蟹将,原来领导的远房亲戚。
且不说这些极端例子,就说说我们眼前的现状:如今,还有多少“铁饭碗”可以端呢?在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所有的铁饭碗,都有可能变成泥饭碗。
计划经济时代,一度物质贫乏、生活艰苦,老一辈人眼中的理想职业是“铁饭碗”,即:在一个地方可以待一辈子,只要不犯什么大错,都不愁没饭吃。
而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只有金饭碗,才能喂养我们了。
所谓的“金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待一辈子,而是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老实说,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金饭碗”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打造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极有可能,你一个人就堪比一家公司,而你,就是你自己的饭碗——经营好自己,就是为自己打造一只“金饭碗”。
老铁,你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