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鲁丁·图西的工作室
在萨法维王朝的太祖伊斯玛仪终结白羊乱世、定鼎伊朗高原前夕,贾拉鲁丁·达万尼与萨德尔丁·达施塔齐两位好斗的哲学家相继辞世,两大学派似乎感受到了时局的变化,双方的哲学争论日渐消弭于无形,并逐渐统一于吉亚斯丁的麾下,汇合成一个学派。太祖伊斯玛仪与设拉子的统治者杜勒卡迪尔家族合作,使设拉子的社会结构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使它继续作为新王朝的学术中心而存在。到了塔赫玛斯普时期,设拉子学派的学术成果引起了萨法维朝廷的重视,学派中的许多成员甚至被邀请到中央,担任法官的职位。本文的主角法塔胡拉·设拉子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逐步成才的。
二、法塔胡拉早年的活动
法塔胡拉是“第三导师”吉亚斯丁·达施塔齐的得意门生,早年曾跟随师尊在萨法维宫廷任职。塔赫玛斯普起初对设拉子学派的学者尊敬有加,然而,受奥斯曼帝国奉逊尼派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再加上国王本身想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法律体系以加强自己的统治,从而区别于太祖伊斯玛仪时期的“异端”作风,他逐渐偏向于法理学家卡拉奇(来自黎巴嫩)的主张,并重用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学者们。
吉亚斯丁与卡拉奇在清真寺的礼拜仪式问题上发生争执,最终以吉亚斯丁被免官而结束。曾有外国的统治者希望吉亚斯丁能够离开萨法维王朝而到自己的宫廷任职,然而终其之世,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伊朗国土半步。他于1540年逝世于设拉子,而法塔胡拉则在自己的学生阿夫扎尔·汗的帮助下,前往印度的比贾普尔担任要职。
法塔胡拉在设拉子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在比贾普尔苏丹国当中派上了用场,而在这之后多年的实战经验让他学会如何在印度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把伊朗的科技文化成果运用起来。比如,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上,由于比贾普尔的苏丹被视作苏非以及哲学家,法塔胡拉可以充分利用设拉子学派的哲学主张对这一政治哲学理念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除此之外,比贾普尔地区农业发达,同时商业往来频繁,他在设拉子学到的数学以及农业管理知识让他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法塔胡拉的才华得到了苏丹阿里·阿德尔沙的赏识,也让他自己在印度的知识分子当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三、阿克巴大帝的“国师”
一朝天子一朝臣,1580年比贾普尔苏丹阿里·阿德尔沙的辞世让法塔胡拉丧失了几乎所有的影响力。新的苏丹阿德尔沙二世为了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到国家的关键职位上,对前朝老臣实施了打压政策,法塔胡拉不得不另谋出路。
恰逢此时,莫卧儿皇帝阿克巴提出了有别于其他印度邦国的意识形态主张,他推行所谓的“普遍宗教宽容”政策(ṣulḥ-i kul),渴望超越伊斯兰和印度教的法律体系,以皇帝本人为中心创造新的印度法律。然而,莫卧儿帝国的礼法学家以及来自中亚的军事集团极力反对阿克巴大帝的改革,因此阿克巴不得不从国家之外招募贤才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当此用人之际,法塔胡拉于1583年(伊斯兰历991年)应诏前往莫卧儿帝国的首都法塔赫普尔·西克里,为阿克巴的政治与文化改革出谋划策。1585年,法塔胡拉被阿克巴任命为宰辅大臣,被授予“国家辅弼”的称号,其地位堪与书写《阿克巴本纪》的艾布·法兹勒(Abu al-Faẓl)、法兹勒的兄长法伊兹(Faizī)以及印度教贵族毕尔巴(Bīr Bar)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