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含糖饮料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已有深入研究。但是,含糖食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报导较少。近期,Friontiers in Public Health杂志基于瑞典国家数据库进行了相关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1997年和2009年的问卷调查收集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数据。利用国家数据库,我们追踪并记录了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瓣狭窄、房颤和腹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的病例,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应用Cox回归分析,并结合时间依赖的暴露和协变量数据,探讨了饮食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添加糖的摄入量增加与缺血性中风和腹主动脉瘤的风险增加呈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风险最高的群体出现在摄入最低的类别中。此外,我们还发现含糖调味品(如食糖、蜂蜜、果酱和橘子酱)的摄入量增加与腹主动脉瘤风险增加有关,而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增加则与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房颤和腹主动脉瘤的风险增加有关。另一方面,甜食(糕点、冰淇淋、巧克力和糖果等)的摄入量与所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有关,而含糖调味品的摄入量与心力衰竭和主动脉瓣狭窄的风险降低有关。
本研究通过对瑞典国家数据库的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收集了近7万人的饮食情况,并将含糖食品分为甜食、含糖调味品和含糖饮料,探讨了这些成分与人群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含糖食品的种类与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还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含糖饮料会带来多种心血管风险的上升,含糖调味品可能会带来腹主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增加,而摄入甜食可能与较低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有关。当然,作为人群水平的观察性研究,加上问卷饮食调查的不准确性,本研究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确认。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public-health/articles/10.3389/fpubh.2024.1452085/full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