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研究的态度解读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热帖:“逛超市被当成贼!”网友热议细思极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科学报

长三角一体化走向纵深,还存在哪些痛点?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 公众号  ·  · 2020-01-19 17:59

正文

点击上方 “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地球上一半的生产活动集聚在1.5%的土地上。城市群已成为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也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区。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多次提到了“世界级”“国际”等字眼。12月10-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这意味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如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焦点。

原文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走向纵深》

作者 | 本报记者  田林

图片 | 网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势头良好


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长8.67%,说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近些年,长三角致力于推动一体化,三省一市间不断强化协同发展 。2018年,三省一市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实现三省一市合署办公。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机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三省一市共同签署《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的协议》《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框架协议》等。2019年6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七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九城市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已经成立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机器人产业联盟、智能驾驶产业联盟、新能源产业联盟、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初步搭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九城市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



事关民生一体化的举措在不断推进, 长三角医保卡异地结算 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9年10月底,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达40.38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8859.08万元。目前,异地门诊结算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联网医疗机构达到3800余家。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长江三角洲区域333条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Ⅲ类及以上占77%,41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19%。近期,《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发布,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曾刚表示,长江下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能力高集聚区,已步入较高水平一体化阶段。



毋庸置疑,当前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走向纵深,但依然存在 深层次问题 。《纲要》指出,长三角地区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行政壁垒仍未完全打破,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还没有形成系统集成效应,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指出,一体化的本质就是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过去各地的发展可能更多的是拼要素、拼投入、寻找新市场,现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需要重新配置要素市场,以更高的效率来实现未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大环境来看,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级、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亟需构建功能协同的产业空间体系


长三角合作的纵深化为其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19年前三季度,沪苏浙皖一市三省GDP增速全部达到6%以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其中,安徽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国前列;江苏、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分别同比增长6.4%和6.6%,对全国拉动作用明显。但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新一轮布局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在长三角同质化竞争激烈。就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产业领域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区域一体化最难突破的问题之一。

2018年,上海市工商联联合苏浙皖三省工商联发放1635份企业问卷调查,梳理了企业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调研显示,半数左右的企业认为, 数据信息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 是影响商品要素在长三角自由流动的主要原因,51%的企业认为, 区域规划各自为政,科创、环保、金融、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 。近 9 成企业认为,须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和加强产业集群;57%的企业认为,长三角产业规划协同度不高;41%的企业表示,产业扶持政策导向趋同。



2019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研究报告中提出,长三角石化、冶金等领域存在一定无序竞争,核心城市规划滞后,经济效率与世界级城市群存在差距。对此,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指出,这是长三角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随着一体化逐渐深化,各地“大而全”的产业结构带来资源浪费、制约区域分工合作等问题,对城市群发展的约束力日益趋紧,长三角亟需构建功能协同的产业空间体系。从产业同构走向功能协同,以拉长长板,补足短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重视产业发展协同性这一问题。经济学角度讲,对方有势能才会产生合作的动机和欲望。长三角要全方位合作,就要有差异。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只有差异化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如何打造产业领域一体化,形成错位竞争,避免同质化,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关键。 对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制造业为例,长三角要实现产业差异化布局,就要强化各地的 比较优势 ,目前,上海的专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江苏在化学原料、通信设备等产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浙江则要强化纺织业、纸制品业等产业;而安徽目前的产业比较优势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产业。但这种比较优势是静态的,各地随着发展竞争优势会动态化,关键是形成以市场机制协调的产业一体化竞争格局,但是长三角这种跨地区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协调机制的建设,仍然面临政策配套、立法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

长三角一体化要在一体化区域内各行政主体行为不仅不越位、不缺位,也要实现政府行为的互认和协同。 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资源的高效配置整合,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领域一体化,这正是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密码”。


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是最终落脚点


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全球600强城市将贡献全球GDP的60%。在最新城市竞争格局下,全球价值链高端要素在不断向世界级城市群聚集。 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正越来越体现在城市群能级的竞争上。 因此,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发展的内生需要,也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直言,一些国家眼下正用行政力量切断全球产业链,而我们要打好这场产业链保卫战,必须做好三件事:提高产业链质量,让其更具完整性,并继而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化。中国当下深入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将是“最有利的政策工具”。 “应以上海为中心,建立起以众多优质大企业为核心的体系,同时整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弥补短板,形成新的产业链节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