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北美留学生日报,特表感谢!
这是哥伦比亚大学2015年的毕业照,几乎被亚裔脸刷屏。据统计,当年该校一些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比例高达80%,是一种可以让美国人不出国门就体验外国文化的即视感。
除了哥大,在康奈尔,南加大,普渡...这些名校毕业典礼上,都有张张中国脸。在大家为这些天之骄子庆祝毕业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对他们的毕业去向发问。
他们中有多少人在脱下学士袍后就打包行李回国发展,又有多少人会出现在 硅谷、四大、微软、高盛、大摩 等世界一流企业。
这是一个几十年来说烂了的问题。
回国?还是 留下?
回国,生存压力大,名校光环恐怕也照不亮前方的路。
不回国,有负罪感,怕被骂崇洋媚外,卖国贼。
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在美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学生中,有85%在毕业5年后仍留在美国。不过,这已经算是进步了:10年前,该比例为98%。
教育机构发布的近10年来的留学生回国就业情况。
近些年,中国的人才流失问题虽有所缓解,但学而不归仍然存在。
为何?
70年前,30岁的他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后,开始从事火箭弹道、火箭空气动力学设计。1946年,34岁的他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力学系和力学专业,第一个力学研究所,为我国力学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他叫钱伟长。
66年前,26岁的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200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个人叫邓稼先。
66年前,31岁的他在获得美国普度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后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室主任,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只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他叫王守武,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1954年,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回国,在清华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
1955年,自动控制及系统可靠性科学家疏松桂回国,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在那样一个年代,远渡重洋习得一身本领后回国效力是一种信仰。他们积极报国的一腔热血点亮了落后中国艰难前行的道路。同样,国家对人才的渴望,有如海绵吸水。
他们当中,有的人希望能对祖国的科研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有的人希望能够给国人带来更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人希望帮助祖国在经济领域上有更高的建树对抗他国资本运作。
他们回国时,祖国连像样的实验室、实验器材都没有,20几块钱的薪水要养活一大家子。
在那个多数国民目不识丁的时代,国家有多落后,留洋学生带回来的知识就有多宝贵。“为国效力”不是你的私事,社会和舆论会时不时的高调宣传你的“归来”足可以推动国家某个产业进步。
那是一个问“你为何回国”会被骂,问你“你为何不回国”才显得义正严辞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回国是种境界,一种情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但放眼现在,祖国日益强大。与西方强国的差距缩小,很多领域甚至强于别国。外国名校毕业生与国内培养的毕业生差距越来越小。
使得今天的“报效”含金量也急剧缩水。“回国报效”变成了崇高的荣耀,而不是悲壮的责任,更无关乎民族存亡。
简单来讲,你回还是不回,祖国照样强大。
以美国为例,政府将吸引外国留学生称为“一本万利”的产业。
不断修正移民法、高薪聘请人才、发“绿卡、”大笔投入科研经费,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名校毕业生,美国政府使出很多杀手锏,靠着雄厚的科技环境、优渥的物质条件,从全世界“掠夺”人才。
人才抢夺大战中,中国人起步有点晚。使得很多名校毕业生留美成了一种思维定式。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试图扭转在中国存在了几十年的人才流失局面。
中美两国人对于守住人才的态度和方式也大相径庭。中国在人才去留问题上爱显得患得患失,怕你学而不归,多方限制流动。
美国人比较讨巧,只要你真的是人才,我会帮你解决所有后顾之忧,生怕你施展空间不够、科研条件不好,怕你没身份,子女上学难。
很多人十分认同这个观点。以美国为例,这是个多元种族混合的国家,处处标榜机会平等。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白人主导的社会。多数华裔或亚裔最高也就能混个中产或中产以上,靠留学留下来打拼的更是难上加难。但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挤破头去抽H1-B,等绿卡排期?
的确,美国存在隐形的不公平,但别忘了,国内的不公平多数已经摆在桌面上了,甚至已成为很多人炫耀的资本。
有多少人毕业就回国是因为家里“有人”,可那些“家里没人”的呢?毕竟越来越多的留学已经不再是“非富即贵”的后代了。
有人不禁要问,你有本事,“有没有人”都能混好。不排除那些真才实学的学霸和学神,因为他们在哪都能发光。但也有一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回国后就会失落感满满。国内教育水平的提升让海归的绝对优势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
从底层混起吧,有点不甘心,毕竟是爹妈的血汗钱供出来喝过洋墨水的。
非500强不去吧,自己拼稍微有点难,论关系还没那么硬。
这样对比,好歹有个文聘,在相对公平的美国社会混几年,只要不受身份制约,也不会混得太差。
这里也并非说美国人不靠关系,否则就不会有network这个词。在美国立足靠的更多的是人脉,但这种人脉多数是建立在比较透明的基础上,建立关系是比较被认可也被接受的,看上去很是“纯情”。
他们不太能容忍以金钱或利益为纽带去建立“关系”或去维系“关系”。这点上,对于一些在海外没有背景的留学毕业生较为有利。
尽管国内对于留学海外的高科技人才待遇一直在提升,但仍有部分人愿意留在海外。对于他们来说,向往外国文化并不是大多数人留在国外的原因,这个理由太过浪漫。
有很大一部分留学生是因为现实原因选择留下国外,比如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甚至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样讲吧,多数留学生回国后更愿意选择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然而这些城市的生存压力也可想而知。买车,摇号限行;买房,窜天猴般的房价仅够你买粉刺大小的一块砖,像马一样站着睡觉。更别提生孩子建档,落户口、上学...
有人要问,国内的人都能忍,你咋喝了两天洋墨水就牛起来,这也瞧不上,那也看不惯的。可是这样的生活压力,让有更多选择的留学生完全可以先待在国外缓一缓,人之常情。
国外低廉的物价也是很多留学留下的原因。就拿美国来说,除了租房和吃饭馆以外,其他都还算便宜。买车买房,只要是你有稳定收入就不再是做梦,尤其是你所在的城市并非纽约、洛杉矶等这样的大城市。
留学在外,不少人体重长了、皮肤黑了、英语说的越来越溜了。还有很多人说,自己越来越爱国了。
因为归属感。爱国就像妈妈的唠叨,你在家里时觉得很烦,一旦离家会怀念。要说“妈妈的唠叨”这种东西,最适合在远远的异国隔着美好的扩音器去聆听。
因为认同感。走出国门,你开始听Hip-Pop,和各色人种打交道、吃难以下咽的洋快餐。
即便这样,你仍然不会被外国人认为是“自己人。” 而随之,你却越来越能认清一个事实,
你是一个中国人,这是一种今生今世都无法改变的融入血脉的认同感。
因为自信。9.3阅兵,很多留学生熬夜看直播。壮观的场面,让多少人想大声告诉身边的外国人,这是我的祖国,我来自那里。祖国强大了,在外留学生腰杆子越来越直,也越有底气。
因为能近距离接触到最真实的“敌意。”曾经有句很火的毕业典礼致辞,“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也不许别人说它一个不字的地方。”把母校换成国家同理。
就好比在家里的兄弟姐妹,你在家绝对不会没事就去歌颂父母伟大,反而会因为父母训斥心生不满。但有一天,外人骂你爸妈,你肯定不答应。而留学生恰恰就是和这些“外人”接触最多的群体。
你出国前是愤青,看不惯贪污腐败,社会不公,城管打人、恶少横行。逮着机会就在网上洋洋洒洒的奋笔疾书。但留学生出了国门,有人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对,你忍得了吗。
更何况,就现在来讲,纵观整个国际社会,绝对的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这里不给任何人灌鸡汤,因为爱国这件小事真的不用灌,也不需要理由。天生的...也甭管在哪。这里想说的是更正。留学生不是“更”爱国,也不是出国后“才”爱国,只是出门在外,这种情感更明显,或是在国内没意识到。
很多人留下,未必是外国多好,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说到底,回不回国,只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只在于每个人的经历和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认知的不同。
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回国,或者说不需要任何理由就收拾行囊,并非只是为了“报效,”只因为那里是我的家,有我的亲人,我熟悉的一草一木。有我忘不了的豆浆油条,中午的麻辣烫,晚上的大排档撸串。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的责任感。
我们也有很多理由不回国,不用着急给他们扣上“吃奶骂娘”的帽子。这里面有多少人是自费留学,而非公派。
你问他们是不是不爱国。怎么可能,他们中有多少人在国外有过因为祖国被黑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的经历。我们的爱国并非只能体现在回国还是留下的取舍上。
只能说,这代留学生很幸运,不用再受“为何不回国效力”这样的道德拷问,让回与不回变得更加纯粹。我们每个人都能代表自己随心做选择,成为多元化的个体。
我们中,有给绿卡不回来的,也有给绿卡也不想留的。
深科技招聘自由撰稿人,要求
文笔好,懂科技,稿酬优
联系:[email protected]
IEEE中国是DeepTech深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想要获得最新的科技资讯和会议信息,敬请关注IEEE中国。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国唯一版权合作方,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及翻译。
分享至朋友圈才是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