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机载LiDAR数据、航摄资料,采用现代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通过对航测生产工艺流程的整合与优化组合,快速生产黄河流域(甘肃段)DEM、DSM、DOM数据,满足三维场景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CesiumJS三维渲染引擎,基于面向对象和组件化的设计思想,通过数据融合和轻量化处理,开发黄河流域(甘肃段)实景三维应用系统,如图1所示。
1.1 空中三角测量
空三加密时,以PixelCube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为平台,首先将原始影像与经过IMU/GNSS解算出来的初始外方位元素进行预处理,得到具有初始定位信息的影像,然后进行区域内连接点的自动匹配,当缺少连接点或连接点分布不均匀时,手动选取连接点,完成自由网平差。然后将地面控制点纳入到区域网中,进行有地面控制点参与的联合区域网平差解算,利用检测点进行精度检测,若满足要求,则输出空三成果,空三加密流程如图2所示。
1.2 点云分类与DOM生产
航摄数据初级产品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为大地高的标准点云数据和真彩色影像。LiDAR点云数据经高程转换、点云滤波、人工修测、接边后得到DSM数据,点云数据经高程转换、滤波、人工修测、接边后构TIN,内插生成DEM。高程转换利用甘肃似大地水准面精华成果进行转换。利用IMU/GNSS解算出来的初始外方位元素、外业控制点与畸变校正后的RGB影像进行空三加密,利用DEM和空三加密成果对真彩色RGB影像进行正射纠正,经自动拼接、镶嵌后批量生产DOM。
1.3 LiDAR点云与影像数据的融合处理
LiDAR点云数据与无人机航摄影像数据融合处理,是通过点云与影像的匹配将DOM中每个像素的(R,G,B)信息赋予LiDAR点云数据,使点云信息从四维(x,y,z,i)增加到七维(x,y,z,i,R,G,B),使点云在渲染时更加真实,具有更好的可视化效果,便于地物识别与应用。关键技术是将两种数据通过配准后进行光谱信息融合处理,首先需要将LiDAR点云进行二维投影转换,使两种数据投影到统一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下,然后将DOM中每个像素与其对应位置的LiDAR点云进行匹配,构建仿射变换模型,建立对应关系,把像素中的RGB信息添加到对应的LiDAR点云中,获得真彩色LiDAR点云数据。
1.4 三维应用系统设计架构
三维应用系统设计面向WebGL三维数据的可视化,采用“数据+平台+应用”的模式建设,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基于CesiumJS平台实现DEM、DOM、真彩色LiDAR点云数据Web端高效管理和快速可视化综合利用。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包括三维场景数据切片及3DTiles数据格式转换、海量点云Web端可视化、实景三维场景融合组装等。
以黄河干流临夏永靖至黄河石林段(黄河流域甘肃段)地形实景三维场景构建项目为例,项目区域涵盖甘肃沿黄18县区,面积1.04万km2,区域内水库、湖泊、河流等易形成镜面反射的区域较多,山地、平地、高原等地形复杂、海拔起伏大,通信交通条件差。通过机载LiDAR和无人机航摄获取的点云(密度大于0.75/m2)和影像数据(分辨率0.5m),满足流域1∶10000的DEM、DSM、DOM、DLG数据生产与更新、地形实景三维场景构建及三维可视化应用系统数据需求。
2.1 航测成果精度评价
航测成果精度检测可通过测区三角点成果(316个点)、甘肃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GSCORS)6座站点、5个C级GPS控制网点进行。DEM精度统计满足表1要求,DOM精度统计满足表2要求。机载LiDAR方案高程中误差满足全区1∶10000地形数据采集工作,成本低、效率高、精度可靠,为地形级三维场景构建提供了高几何精度和视觉感官的地形数据。
2.2 三维可视化应用系统实现
经机载LiDAR数据与航摄影像处理与融合,通过集成Vue和Cesium框架实现了黄河流域(甘肃段)三维可视化应用系统。系统借助Cesium三维地球框架,构建了地形级实景三维场景,集成了区域专题数据,提供了高度测量、面积距离测量、淹没分析等三维分析功能,真实再现了沿黄左右岸、区域上下游地理空间现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防汛救灾、城市防洪排涝预警等重大决策提供坚实的空间分析依据和数据支撑。
1) 三维场景浏览系统以资源目录的形式,支持流域内栅格切片服务、矢量切片服务、3DTiles地形切片服务、3DTiles地表模型切片服务、ArcGISServer服务、GeoJSON矢量数据地形级三维场景分层加载与展示。其中DEM数据可视化具体技术路线是:首先将经过标准化处理和转换的DEM数据通过三维数据切片工具进行切片及3DTiles数据格式转换,3DTiles格式数据通过nas存储,再基于三维服务引擎,接收浏览器端发送的数据请求(level级别,row行号,col列号),从文件系统中查找到3Dtiles格式文件读取后,返回到浏览器端,通过三维渲染引擎渲染实现与DOM数据的无缝套合,实现高效直观的地形起伏和地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