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推动改革创新的社会智库。致力于中国未来改革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提高社会创新意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发布  ·  月圆 ࿐ 人圆 ࿐ 团圆 ࿐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王伟中到深圳专题调研 ... ·  2 天前  
深圳发布  ·  颜宁开讲!《科学“颜”讲》第一期来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王缉宪:国际化应是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两地合作的推手 | 深港合作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 公众号  · 深圳  · 2017-06-27 20:00

正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由我院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第三次会议于日前在我院成功举行。本次圆桌会议以“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新机遇”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深港合作的新机遇、新思路,以及湾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等议题发表了见解和看法。

即日起,我们将推送与会专家在本次会议的精彩发言实录,敬请关注!


前期推送:

谭刚:粤港澳大湾区,从构想到行动 | 深港合作

肖耿: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壁垒、瓶颈与风险及最后一公里 | 深港合作

邓盛华:如何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作用 | 深港合作

方舟:粤港澳大湾区下的深港合作 | 深港合作

郭万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意义、优势障碍及空间范围 | 深港合作

深圳发改委卢文彬:1个国家2种制度3个独立关税区的深化合作尝试 | 深港合作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优势互补,打造创科航母 | 深港合作

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 八大建议给粤港澳大湾区 | 深港合作



国际化应是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两地合作的推手

王缉宪



香港大学地理系副教授 王辑宪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OPP


我提出一个概念,叫做“OPP(Obligotory  Passage  Point)”。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个OPP。 大家说的“湾区”都是同一个词,但其中的内涵不一定是一样的。甚至在把粤港澳湾区和其它湾区比较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这个湾区跟人家的湾区根本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要探讨“湾区”这个词呢?就是因为我把它看作是一个“OPP”。 OPP的定义是一个强制通过点,它来自于法国科技社会学学者Michel Callon 在研究科学、研究创新的过程当中建立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 。


图1:OPP示意图


ANT把人以及没有主动意识的机器、设施等,都看成具有相同权重的行动者,OPP 通常出现在这些行动者一起形成网络的初始阶段。 OPP就象是一个漏斗的尽头(见图1),它迫使让所有相关的行动者为了某个项目、议题或者规划等汇聚到了一起。


什么“事件”可以成为OPP,取决于是不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经过了OPP,以后发生的事情都因此而改变了:为某个项目、议题、规划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行动者们从此形成了特定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上,内部或者本土的(local)行动者们既相互关联,每个本土行动者又被赋予一定的自主权与外部(global)的行动者们协商与沟通。OPP出现在这些行动者形成网络前期,是将以前没有共识的东西‘翻译’(translation)成为一个大家可以沟通或认同的共同议题、一起寻求解决方案的特定承启点。


换句话说,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帽子,它是取代了“大珠三角”的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使我们得到了某种共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越走得越远。 “一带一路”是这样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这样的,它们都像漏斗一样,尽管很多的东西观点不同、原因不同、大家放进去的东西不同,但是出来的时候就变成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地去讨论,讨论的时候跟以前讨论的东西可能本来是一件事,但是因为有这个概念,再讨论下来的时候变了。


这个“变了”是很有利的,一方面在本土上形成了一个“湾区”,可能这个“湾区”就是我们原来关心的。但在中央政府把它提出来后,这个“湾区”的概念就跟在此之前个别学者或地方政府提出来的“湾区”不同了。 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各个“行动者”主体会自动自觉地将自己的项目、设想、规划或者行动汇聚在这个大湾区的‘强制通行点’。 现在,就有各式各样的方案汇聚到这个大湾区的OPP中,比如绿岛规划、水资源的区域管理等等。



粤港澳贸易都市群


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区域和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的学者, 我往这个OPP中汇聚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我之前提到一个概念叫做“贸易都市群”。它的核心是 进一步国际化


这个东西在哪呢?40年的改革开放,35年的特区建设,20年的港澳回归粤港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融合与发达:每天有超过70万人次,跨境进出香港到澳门和广东;而以常住人口计算,湾区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进入发达地区的水平。


过去20年,粤港澳湾区变成了世界物流进出量最大的地区。世界集装箱输送量前十五名的大港,我们有三个,还有一个世界航空货运量第一的空港,加上一个很少人注意的输送量已经上亿吨、为石化产业链服务的珠海高栏港。这些‘流量’其实就是本区域经济成长的一个侧写:我们曾依赖大进大出式的外向经济,收益于制造业和流通业。


本地区为了对外交流建起了世界最大的港口群和五个机场。而香港、深圳、广州的机场这三个‘行动者’竟然都在扩建中!


我举几个例子。首先,大湾区内的三个港口,从图2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香港港口占整个湾区的吞吐量一直跌到百分之二十几,深圳占到约百分之四十,广州迅速上升,已经占到近30%。以前是香港最高,现在变成了深圳最高,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反映了我们现在的一些情况。


图2:大湾区内三个既互补又竞争的世界级港口


从香港港和深圳港1995年到2015年20年间集装箱航线结构的比对可以看出,在1995年深圳才刚刚起步,基本都是香港的航线;到2005年,基本呈现出一半一半的分布,其中有一部分是香港港联系的城市或港口,有一部分是深圳港联系的,中间还有一部分是共有的,总体上两者规模都差不多,基本是各有各的分工; 到2015年,深圳大了,香港小了,双方共同联系的城市更多了,但是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或港口深圳联系但香港不再联系的,深圳加起来已经超过香港了。


图3:香港港与深圳港1995年、2005年、2015年集装箱航线结构对比


虽然如此,香港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就是空运货运是世界第一。 我计算了香港机场4月6日—12日这一周到达客运航班的数量,在158个城市中每天平均在5班飞机以上有26个城市,其中最高的是台北,每天有41班飞机,其次是上海,有35班飞机。这个连接度远远高过周边的广州、深圳两个机场。在货运方面,香港直连81个城市,其中到阿拉斯加的Anchorage每天有14班飞机,到台北有7班。图4、5可以看出香港是亚洲最大的一个航空枢纽,另外一个是东京。


图4:香港机场空运货运直飞航线


图5:香港机场空运货运非直飞航线


图6显示了1999年到2013/14年每日香港跨境车辆的结构。可以看出在最近几年,普通的私家车最多,第二是普通货车而不是货柜车。货柜车减少了,普通货车增加了,普通货车运过来的货是去机场而不是去集装箱码头的。实际上,这些货绝大多数是经过边境去到香港的,所以,香港跟深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此外,香港国际化的优势在哪呢?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香港可以免签,而中国大陆只有十几个,这个差距非常大。所有这些信息都说明香港在这个地区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图6:香港跨境车辆结构(单位:车辆/日)


图7 是我去年写的一本书《香港怎么了?》中提到的,香港、深圳、新加坡、纽约都会区、港深两制双城都市圈的经济结构分析。我们常常说深圳跟香港特别不一样,深圳40%的GDP来自于制造业、工业,而香港非常少,几乎是0;但香港的金融业、服务业的比重非常大。纽约跟香港非常接近,但是跟深圳差得非常远。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有一道边界,深圳是制造业中心,香港是金融业服务业中心。


图7:香港、深圳、新加坡、纽约都会区、港深两制双城都市圈经济结构比较(2014)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