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号新京报评论
(id:xjb-pl)
文:与归
▲“记者张伟在路上”的微博截图
我们一直在听说“防火防盗防记者”,见过具体“工作”是咋做的吗?近日,西安户县的一些公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让我们开了眼。
“车号陕ARXXXX现在已经到祖庵”、“XX就餐”、“估计吃完饭还想再行动”⋯⋯6月6日,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微信群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有记者在户县采访时,疑似遭到当地干部盯梢!这些聊天群名含“景区管理局便民服务群”和“共青团户县第⋯代表大会”。
另据华商报报道,有人将记者驾驶车辆的车牌号、就餐地点、行走路线等发到上述微信群里,以此提醒各地领导片长,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事情曝光后,涉及此事的人,昨日下午开始纷纷退群,传送记者行踪图片的人员,昨日也被户县政府相关部门调查谈话。
▲图片来自微博“记者张伟在路上”
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案例,我们听腻了,也见怪不怪了,但当一些细节暴露在我们面前,当一些“暗哨”像监控犯罪嫌疑人一样监控记者,当“监控员”随时随地报告记者动向,我们多少还是受惊了:防记者防到如此地步,也是没谁了。
而进一步反思,怕记者怕到如此地步,到底背地里做了什么?
事实上,当地一些部门和人员如惊弓之鸟,也是有“前车之鉴”的。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因西安电视台曝光户县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户县环保局原领导班子3人被集体免职。有网友调侃说,当地此举是为“不让户县环保局的悲剧再次上演”。
然而,这样的“经验教训”,令人哭笑不得。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当户县环保局教训在前,无论是环保局,还是其他部门,都应引以为戒、查漏补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此再面对记者,方能万无一失,甚至变“负面爆料”为“正面宣传”。但奈何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记者身上?
一方面,这是传统的防记者思维作祟;另一方面,就是相对于防记者,改进或者说改正工作更难,后者可能已经积弊难返,一时难以交给记者一张漂亮的答卷。
说白了,之所以防记者到如此地步,还是因为心虚。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当“亏心事”做得太多,难免见了记者就条件反射地做自卫状。
或许,令当地这些部门和工作人员想不到的是,虽然“记者还未进村就被他们盯上了”,但记者还未采访,“他们就已经提前被网络曝光了”,而且是吃相难看,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从一开始,这种“防记者”的工作思路,就注定赢不了,即使赢得了一次一时,有些问题注定是捂不住的。当积攒得越多、越深,最后爆炸的威力就越大。届时,恐怕相关负责人,还会怀念记者的监督吧。
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候,做好本职工作,才是“防记者”的“终极大招”。
编辑:与归 实习生 魏显勇 王琳 校对:郭利琴
近期好文荐读:
京外大学生媒体实习记:租房是一种必经的“磨难”
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 "亚洲最大高考工厂"4天3夜全记录
2017毕业季 | 扎克伯格、李开复、奥普拉……这些大咖在毕业典礼上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