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点OnePoint
一次教你一点摄影知识和技能,易学易用,点滴积累,让你成为影像达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学霸  ·  王露课题组招聘科研助理/助研/副研 ·  昨天  
BioArt  ·  Nat Immunol | ...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点OnePoint

我叫IPPA,现在慌得一比…解读本届手机摄影奥斯卡的精华与糟粕

一点OnePoint  · 公众号  ·  · 2018-07-20 11:44

正文

这是   一点OnePoint 的第 372 篇文章,又是一年 IPPA 公布了,这是个学习的机会,但也暗藏风险。


始于 2007 年的 IPPA 是手机摄影圈

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之一


昨天晚上,有手机摄影界奥斯卡之称的 IPPAWARDS 公布了 2018 年的获奖名单,在一位讨论群朋友的提醒下,我才发现,喔,原来我又有一张照片入围了:

不过这张照片并不算我很喜欢的作品,所以看看就好,何况名次比我高、照片比我好的人还有很多。

当然,我更关注的还是获奖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它们是否具有学习和参考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如今的 IPPA 已不是随便一张都好了,

甚至会有不那么合格的照片,

那么你应该看哪些,哪些可以无视呢?”

我想,这也是很多关注 IPPA 这个赛事的人所关心的——我们看到的作品,是否真的好?

下面,我将会将获奖的作品分为 A、B、C 和 WTF 四类,虽然不能每一张获奖作品都说一遍,但会挑具有代表性和有争议的来讨论。


注意,本文只针对照片而言,仅代表个人观点。

A 类 - 绝佳的作品

本🐰建议:不要只看前三等奖


这么多年 IPPA ,基本上你可以放心的是,年度大奖一遍都实至名归,而大多数组别的前三等奖也是没问题的(个别组别有问题的我后面会说),所以基本上你可以放心的分析、学习它们。


以年度大奖为例,就是一张非常 “荷赛” 范儿的极难处理的把 “乱” 画面拍得很精彩的作品:

事实上,在我看来这张照片是乱中有序的,看似密密麻麻的人群,其实是左下角距离手机最近的少年最惹眼。

其次,你会注意到画面中间的幻灯机,然后顺着幻灯机发出光线的方向关注到右上角的救灾帐篷。正如下面我画出来的箭头那样:

正是这样的观看顺序,引导着你的目光划过了所有关键的信息:儿童 - 露天电影 - 难民。


与之相对应的,年度三等奖的作品也是内容上非常耐看的多人物照片,画面中失去一条腿的少年和健全的儿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幅照片的人物眼神和动作同样特别值得注意,因为这才是能形成对比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站在那的对比。


除了多人,其实令人震撼的单人照片也很多,比如年度二等奖,中国摄影师赵华鹏的这幅人物照片:

直视镜头的人物照片总会更受人关注,一条银色的小鱼更让画面多了可读性,引起人们的联想和猜测。


除了人物照片,各组别的前三等奖通常也非常精彩,比如下面几幅就是让我印象极深的:


动物组别 2等奖

建筑组别 3等奖


但我更想提醒你的,是: “ 不要只看前三等奖 ”

因为在每个组别的入围奖里,往往也有非常精彩的作品,你看:

入围奖的一些作品或许比前三名少了一些内容或故事,但是在画面上,往往有更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特别是光线、色彩、构图和画面内容的把控等方面,再举几个例子:

所以说,不光要看得仔细,还要看得多才行,否则你会错过很多精彩。


B 类 - 内容不错,画面稍欠

本🐰建议:忽略画质,借鉴创意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个别组别的前三等奖和入围奖也是有点问题的,它们中稍好一些的,属于画质有点差,或是有一点点瑕疵。

比如你看下面这两幅单项一等奖作品:

第一张是 iPhone 6S 拍摄,第二张是 iPhone 5S 拍摄,两台手机都有点老了,而两张照片显然又是在光线并不够充足时拍的,所以画面细节多少都有点模糊,看起来不那么精致。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两张照片在内容和视角选择上都没问题,画面的构成也很干净利落。

不像下面花卉组别的前两名那样受争议:

上面这两张作品,我想很难说有太多的借鉴意义,我只能说第一张的光线值得参考,毕竟很多人拍花时都过于注意花本身的形态,而忽略了光线的变化。


而第二张则告诉我们,有时繁密而精致的细节,沉稳冷静的色调同样迷人。它或许没那么出挑夸张,但会很耐看。


总之,所谓 B 类作品,其实就是有点问题,但瑕不掩瑜,大家要学会择优而学,不要总盯着缺点不放,那样反而会让你没什么进步。


C 类 - 重复前人的创意

本🐰质疑:摄影不追求与众不同了?


前面说过,个别分类的前三等奖是有问题的,其实我主要指的,就是组照类的 1 等奖。

这组获奖作品居然是模仿的是一位德国女性摄影师在 2012 年首创的画面风格。并且,同样是 IPPA ,在 2016 年还有一位波兰摄影师以此技巧获过年度二等奖。

更令我震惊的是,作者竟然是我原本非常尊敬的华人手机摄影前辈 Cocu Liu ,下面就是他的模仿秀:


下面是 2016 年的年度摄影师,波兰人 Patryk Kuleta 采用同样手法在 IPPA 获奖的作品,换了个楼,连仰拍的视角选择都一样:

正如前面所说,这一手法最早应该是在 2012 年一位德国女性摄影师首创的:


Stephanie Jung 该组作品的报道:http://www.123inspiration.com/cityscape-photography-by-stephanie-jung/

Stephanie Jung 的个人主页:https://www.stephaniejung-photography.com


对此,本🐰首先要说,我是一个会因获奖而感到特别开心的人,但是,如果让我用别人的创意来获奖,那我是打死也不干的。

“ 因为摄影是追求不同的,

摄影师的本能应该是创造一个创意,

而不是复制一个创意。”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给某厂商拍摄了光绘花朵的官方样片后,就拒绝再给其他厂商使用同样的创意进行样片拍摄。并且,也从未有过把这个光绘创意用 iPhone 拍一遍然后投 IPPA 获个奖的想法——这是与我的骄傲和荣誉感不符的事情,我做不来。


Cocu Liu 是在我刚接触手机摄影时就知道的高手,虽然并不认识,但他简洁优美的作品一直让我觉得很有创意,很佩服,所以这次我真的很失望


WTF - 什么鬼系列

本🐰观点:简直是 IPPA 之耻

其实,Liu 前辈无论是复制也好,是原创也罢,至少画面还是美的。

而让我比较尴尬的是,2018 年 IPPA 的获奖作品里,还混杂着一些可能不如我手机课学员作业的照片,比如:


再比如:

这些既没有形式美,又没有内涵的画面,让我这个总推荐学员通过去看 IPPA 历年获奖作品来培养审美的人,感到被啪啪打脸。


但被打脸的,显然不只本🐰—— IPPA 的评委们,更应该感到脸红。


此外,他们显然依然不够了解来自东方的神秘团体——老法师,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不严谨(从去年2次把我名字弄错也能看出来)。特别是,他们肯定不知道老法师们有个“摄影胜地”叫霞浦,有一批当地专业级模特,叫惠安女:


所以才评出了下面这样的典型采风创作团式照片:

更可笑的是这张照片竟然还同时入围了两个不同的组别(日落和旅行),这是以往从未出现过的。这属于重复获奖,是一个重大的评选加编辑失误,究竟是怎样的神操作,🐰表示看不懂啊看不懂……


还没完,如果你觉得老法师抱团去景区,再花钱找一些当地兼职模特玩摆拍,这事儿已经很让人觉得很不摄影了,那么请注意,更尴尬的还在后面:

左边仅比到此一游照多套了个滤镜的照片还算好的,右边的那张照片可更有来头,因为它拍的既不是自然风光,也不是人文景观,而是一个露天大型演出:

甚至那角度和百度搜到的第一幅照片非常相似,只是天空还曝光过度了。

这就好像我去卢浮宫拍了一张蒙娜丽莎的照片,然后回来投稿获了奖,神操作……

当然,直接拍著名导演的实景演出,固然创作者本身太没追求,IPPA 的评委没有在谷歌上图找图一下,也是难辞其咎。


讲到这里,🐰老师还想和你分享一件事,那就是 IPPA 本身作为一个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国际赛事,目前已经被国内专门代理比赛(法师圈称呼为“打比赛”)的机构盯上了。你上面看到的老法师系作品,就很可能出自这几个代理公司,而未来这些机构也可能会为 IPPA 输送更多此类作品。


其实你可以搜一下,就会有所发现:

红框标识的都是收费代理投稿机构

本🐰点进去看了下,以某代理机构为例,原本自己投稿 IPPA 一幅照片是 3.5 美元,合大约 24 元人民币,找代理机构投稿则变成了 28 元的参赛费,此外根据投稿量还要再收 50-120 不等的代理费。


神操作……但是根据本🐰多年来参与影赛评选的经验,老法师们很喜欢这模式。

所以我已经做好了未来看到更多类似作品的心理准备……

当然国外也是有老法师的,并且 IPPA 评委似乎还特别钟爱他们。

比如,每年的入围作品几乎都有纳米比亚的死亡谷,今年风光这一个分类下就有两幅,还都是没什么美感的旅游照:

我都无法给这两幅作品洗白……看到这些照片时,不知你作何感想,反正本🐰当时的表情是这样的:

兔脸懵逼


最后我想说:

那些惊艳的、平庸的、模仿秀、法师片,都已经成为过去了。学习好的,不好的就不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