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情况改变了很多旧常识,高层火灾尤其是。
古时候最恐怖的火灾是高密度居民区的连片燃烧,现代社会随着居住质量的提高已经不多见,唯有可燃物密集的集贸市场之类,仍可能复现类似场景,好在不住人,死伤有限。
现代火灾除了危化品爆燃等特例之外,高层建筑火灾最令人望而生畏。
高层火灾最突出的特点是扑救困难,即便云梯能达到一定高度,水量也跟不上,直升飞机等高科技也于事无补,而高层特有的拔风效应,使得火灾进展尤为迅猛,常常在聚集了大量消防车的情况下,也只能眼睁睁看它烧完。
在通常逃生理念中,防烟意识高于防火烧,是基于火情扩展需要一定时间,而暴露于有毒烟雾中却可迅速昏迷,因此逃生常识会指导大家在火势较大时,退回房间封死门缝,或者向上逃生至楼顶等待救援……然而在最新的伦敦火灾中,大家会发现这是一个坑,没能抓紧时间疏散至地面的几乎毫无生机。
预案高于一切,不同的火情需要不同的对策。
在早期的六层砖楼或者钢筋混凝土小高层中,火灾还没那么可怕,因为结构体不燃,也没有太多可燃附加物,因此火灾会被局限在一家一户,把一家都烧没了也很难烧到邻居,按照传统常识退回室内避烟是可行的。
但现代高层建筑增加了一个危险变量:外保温。大面积使用外保温的历史并不长,在早期譬如本世纪前10年内,绝大多数外保温材料都是泡沫聚苯板等可燃易燃材料,会在火灾一瞬间把整个建筑封障在火海之内。
经历了很多血的教训之后,我国已经强制要求100米以上高层(公建50米)采用A级保温,通常是岩棉、玻璃棉等无机不燃材料,可抵御800度以上高温。
但是存量建筑中,仍有大量采用低标准外保温的,不可能大面积更换,就成为最凶险的埋伏杀手。目前很多高层建筑过节时都会贴出公告,禁止在周边燃放烟花,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2009年央视配楼就是这么挂的。
在伦敦等欧美大城市,从70年代以及更早就建设了大量高层住宅,以应对人口增长热潮,早期都是没有保温的,出于节能舒适等新时代需求,可能会面临改造,发生灾难的这幢高层公寓,据悉就刚刚经历过外保温改造。
英国等发达国家采用外保温体系更早,也有相应的防火规范,是领先于我国的。目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是否中招了劣质建材。这幢大楼的内部设施据说是老化的,但是火情如此剧烈的决定因素,只能是某种大面积采用的材料,保温或装饰板之类。
灾难靠临场发挥是不够的,大家需要熟悉自己常呆的建筑,包括逃生路线和外保温性质。如果外墙属于非A级保温,或者包含大量铝塑板等可燃装饰,就不能再有等待救援的侥幸,在湿毛巾湿被子等尽量防护之下,必须不顾一切地向地面逃生,这是幸存下来的最大机会。
火是向上烧的,外层可燃,但钢筋混凝土结构不燃,疏散楼梯内会有烟雾,但肯定烧不死,你可能被熏晕在5楼,但也好过被活活烧死在10楼。越低越安全,越容易被消防员解救,消防员也只会走这一条通道,他们可能会冲到5楼发现你,但绝对没办法冲到炽热的顶楼。
向上逃生并不明智,更何况高层楼顶不允许上人,通常都是锁死的。而如果躲到窗户、阳台,是只剩跳楼一条路的。一切都跟六层砖楼的时代不同了,旧有常识需要更新,所有的宝贵时间和智慧,都要用来设法向地面逃生。
不要轻信床单打结、降落伞等神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这通常都是浪费时间。也不要等到火大了再跑,一旦发现烟雾等任何火灾苗头,哪怕是相隔较远的楼层,立即做预防性撤离。譬如伦敦这场火灾,只用15分钟就吞噬了全楼,有机物材料燃烧之快,是难以想象的。
外保温并非万恶不赦,事实上它是采暖、空调时代的必备选项,兼顾了舒适和节能环保。但它也的确是重大火灾隐患。目前我国100米以下建筑仍允许采用B级(难燃、可燃)保温,包括挤塑板之类,这个领域鱼龙混杂,有些产品并不达标。各国都需要面对类似挑战,我国就更是如此。
作者:纸上建筑
2017年6月15日
敬请关注公众号“纸上建筑”
二维码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