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湖主流门派、武林正能量,少林寺不仅声震海内,还声震海外,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不过,让人觉得很怪的是,少林寺的盛名并不是主要因为它的宗教感召,而是传说中“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神话。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少林寺是怎样走上神坛的。
达摩祖师带来了少林武功?
公元4世纪末期,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建立北魏,并占据中原地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东传的佛教,并大加推崇。于是佛教兴盛,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末期,全国已有寺院三万多座,跟现在中石化在全国的加油站一样多。
北魏孝文帝——对,就是那个迁都的孝文帝——在太和十九年(495年),为了安顿从西域来传教的印度僧人跋陀,下诏在嵩山少室山阴建造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这就是少林寺的来源。
过了几十年,到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又来了一个外国和尚菩提达摩,也就是传说中的菩提大师……呃,达摩大师。他在少林寺传授禅宗佛学,使少林寺成为当时禅宗传播的中心。
△菩提达摩祖师像
禅宗是什么呢?简单说,佛教有很多宗派,比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等等,都讲究阅读、抄写经书,做善事、积累功德、努力修行。但禅宗属于比较小清新的一种,讲究“识心见性”,意思是你要follow your heart,领悟真谛,不然怎么修行都没有用。
对了,想必你也领悟到,那个经常被少年求问人生困惑,然后又是拿开水烫少年的手,又是把一只鸡拉倒八次的高僧,就是典型的禅宗风格。
好,这时候,少林寺的江湖地位就确定了:既有皇家的后台,又能输出理论和价值观。
不过,达摩祖师创立了少林武学的事,并不靠谱。史书中关于达摩的文字,没有留下任何大师跟人打斗,或展示神迹的记载。后人传说达摩是武术大师的根据,主要来自达摩留下《易筋经》的传说。但据武学考据家唐豪先生考察,这部经书里居然讲到道家阴阳采补的方法,跟汉传佛教的戒律大相径庭,是后人伪作无疑。
那么少林的武学之名从哪里来?
我们先不着急,说说当时的佛教产业。
南北朝到隋唐,佛教虽然经历过“灭佛”这样的挫折,但总体上发展壮大,寺院成为地方强大的势力。像少林寺这样的大寺庙,有大量的田产、奴仆。隋代,少林寺就获得上千亩的赏赐田地。为了保卫这些财产,寺庙自然也会蓄养一些武装力量,这就是僧兵,或者说武僧。
△游戏《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中的日本僧兵,是一种强大的步兵单位,呼喊佛号作战,悍不畏死
少林寺的武功成名在唐代。很多人都听过“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不过那是传说中的演绎。
唐代的《少林寺碑》中记载,大业末年,盗贼蜂起,少林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抵抗,山贼便纵火焚烧,寺院“倏焉同灭”。
后来,少林僧人起兵,帮助李世民击败了割据势力王世充,受到李世民的嘉奖,赐地40倾,水碾一具。在嘉奖令中,李世民说“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意思是你们能认清历史大势,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过他也顺便指出了少林寺和王世充本来就有恩怨:“王世充叨窃非据,敢逆天常,窥觎法境,肆行悖业”——王世充抢了你们的地盘,占了你们的田地,你们不揍他揍谁?
会打仗让少林寺和历代统治者关系紧密
由于受到皇帝们的恩宠,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余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48间,僧徒达2000余人。宋太宗年间所藏佛经9500余卷驰名中外,称“天下第一名刹”。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少林寺历代住持均由钦命,而且虽广占田地,但政府从来不收它的钱粮。
与此同时,少林寺也开始成建制地训练僧兵,并成为统治者倚重的武装力量。
北宋徽宗时,河南地方官曾任命僧人为“宣抚司参议官”,以僧兵组建军队,对抗金兵。元代少林寺也参与防御贼寇,维护地方治安,甚至在明末参与过对红巾军的战争。至于明代僧兵参与抗倭战斗的事,更是家喻户晓了。
△描绘少林棍僧与倭寇战斗的壁画
在此过程中,武僧将搏击的技术、训练的方法加以总结,便逐渐形成了少林寺的武术体系。据记载,北宋初年,少林住持福居邀集全国武林高手到少林寺来切磋武艺,加以总结,汇集成少林拳谱。可见并非“天下武功出少林”,而是有了天下武功,才有了少林。
少林寺的武功很强大吗?
元、明至清初之时,少林寺的社会地位被抬得很高。在称呼上,多加以“祖庭少林禅寺”或“大少林禅寺”的尊号。
尤其在明代,明朝统治者对少林寺优待有加,支持其武学发展,在此期间寺里也出了不少精力勤勉、善于经营的住持,少林寺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少林寺白衣殿内壁画为清代晚期绘制,反映了少林寺的习武之风
武僧演练的武术,一开始是以实战为目的,不过承平日久,也会荒废。明代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曾经至少林寺观武,但结果让他很失望,认为“真诀皆失”,于是选了几个和尚,跟随他学习棍法。在这位战功赫赫的武将看来,当时少林寺的武术已经有了脱离实战的迹象,并不能上战场克敌制胜了。
不过作为一个长期保有武僧,能够汇集和传承各种武术技艺的地方势力,少林寺在保存和传承武术技法上,在动荡的年代无疑要比民间的宗族、家庭或者师门稳定得多。所以即便有退化,少林寺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武术资源库。名将戚继光为便于训练士兵进行短兵格斗的本领,就从民间16家拳法尤其是少林拳法中,选取32种姿势进行组合,编成拳谱——《拳经》作为教材。
明朝中后期,政府腐败,军队战斗力也不像样子,政府屡屡征调少林僧兵,军队还聘请少林师傅来训练战士,而在民间,由于社会动荡,老百姓为自卫也习武成风,上少林学功夫也很常见,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们为了自己经商安全,要么请少林弟子当镖师,要么自己上山学艺。明朝的少林寺无论是在统治者还是老百姓心里,都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天下武功出少林”,是清代天地会为了抱大腿
这种情况在清朝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清代以落后文明入主中原,少林寺不愿面对已经改朝换代的事实。顺治年间,礼部让明代少林寺末任住持海宽继续当住持,但他却以“足疾”为由,回寺静观时变。直到十一年后,终于觉得反清复明无望,才接受任命。这样一副爱理不理、明显依恋上任BOSS的表情,当然不招清政府待见。
于此同时,许多反清复明人士来到深山密林中的少林寺躲避,清朝统治者视少林寺为窝藏反清人士的据点。这一时期,除了取消少林寺的赋税特权外,清政府在海宽圆寂后,再没有任命过少林寺住持。
清朝皇帝为巩固统治,严谨民间习武,对少林僧众习武格外警惕杜绝。几个皇帝对少林寺的成见很深,总在奏折中大加批判,比如雍正有一次指桑骂槐斥少林寺僧为“释门败种”!乾隆也曾在奏折中指责少林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
△
大师,骂你们的就是这个人
双方这种互不待见的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在宗教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官方觉得还是要统一战线,发挥其示范作用,并且也严防会武艺的少林僧人出来干些什么不利于朝廷的事。
所以,清政府和少林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皇帝们也会赐匾、驾临、修缮少林寺,在压制中想明白了的僧众也殷勤接待,还屡屡给地方长官立碑,歌功颂德。
即便官方不准少林寺正儿八经地习武,但少林武术在民间仍然很流行,由于少林武僧四散,少林功夫向各地传播,一些武僧也进入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传授少林武术。
颇有影响力的天地会看准这个时机,自认其习练的武功出自少林。在天地会的推波助澜下,大量的地方性武术都纷纷抱大腿,标榜源于少林,形成“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奇异景象。当时除了少数标榜为武当派的内家武术外,少林功夫基本等同当时整个中国武术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