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胡适先生(1891.12.17-1962.2.24)诞辰125周年。
他与鲁迅先生同为新文化运动旗手,一个创造出“差不多先生”,一个创造出阿Q,时至今日,两种形象仍能在不少国人身上看到。
而先生的教诲,也是从不过时: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
★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 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做一个“差不多先生”?又该如何一寸寸追求真理?本期咪咕,就来推荐胡适在《读书与治学》中讲到的读书法。
我今天想根据个人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我的第一句话是很平常的,就是说,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现在先说什么叫“精”。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来说一说。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
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国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
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
现在要说手到。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
我常说: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第二要讲什么叫“博”。
我们主张“博”有两个意思: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
在座的人,大多数是戴眼镜的。诸位为什么要戴眼镜?岂不是因为戴了眼镜,从前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了;从前很小的,现在看得很大了;从前看不分明的,现在看得清楚分明了?
我们也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譬如读《诗经》,你若先读了北大出版的《歌谣周刊》,便觉得《诗经》好懂的多了;你若先读过社会学,人类学你懂得更多了;你若先读过文字学,古音韵学你懂得更多了。
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做“致其知而后读”。
第二,为做人计。
专工一技一艺的人,只知一样,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一类的人影响于社会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单可怜。
又有些人广泛博览,而一无所专长,虽可以到处受一班贱人的欢迎,其实也是一种废物。这一类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在社会上,这两种人都是没有什么大影响,为个人计,也很少乐趣。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
如果觉得胡适先生的方法太难,不妨先实现他在另一篇文章中的态度:“青年人要读书,不必先谈方法,要紧的是先养成好读书、好买书的习惯。”
众筹重译经典第二季(《道德情操论》《社会契约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在进行中,【点击了解详情】有些好书读不下去,可能并不是你的问题~
更多胡适的读书治学心得
尽在《读书与治学》
点击封面,即可阅读
▼
▼点击下图,订购咪咕阅读"财富人生包",每个月只要5元,就能看50本精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