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自然资源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印发实施。《通知》全面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六个方面要求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解决各地面临的难点问题,为各地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北京始终按照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村庄规划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多规合一”改革要求,对村庄规划进行持续探索。
目前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地区的村庄呈现集聚、缩减、消亡、逆城市化等现象,农业现代化和科技进步深刻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村庄形态和镇村网络布局。在此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通知》强调对镇村网络体系中的重点村庄进行识别,优化细化县域镇村体系布局,塑造县域整体发展优势。其目的正是要顺应新的发展规律,对县域范围内空间协同、功能融合等空间结构关系进行科学研判,引导人口、产业向重点村庄适度集聚紧凑布局,投放与之匹配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资源要素,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分布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格局,以此发挥“多规合一”改革整体优势,“一盘棋”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北京顺应超大城市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区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重要经验,明确“从实际出发,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对此前个别地方存在的村庄规划盲目追求编制“全覆盖”、进度“齐步走”和成果深度“一刀切”等问题及时纠偏。突出“实用性”导向,对“应编尽编”的含义进行充分阐释,明确基层需要什么就编制什么,村民需要什么就编制什么。《通知》创新提出“通则式”的规划成果表达方式,明确严守底线、框定边界等要求,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北京有3000多个村庄,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现实需求等方面差异较大,《通知》为北京继续坚持“实用性”导向明确了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编制村庄规划,首先要了解村庄;
要做好村庄规划,更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通知》强调了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紧扣农村特点,了解农民需求,尊重习俗传统、风土人情,厘清存量资源资产关系,避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方法和脱离实际。
《通知》强调了要开展乡村空间设计,传承地域乡土文化,避免“千村一面”。
《通知》还提出合理确定乡村地区健康安全单元,提高乡村地区安全韧性。
对展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乡村传统风貌,筑牢超大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提升资源资产价值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加强规划和政策融合、打通规划和实施治理,正是“多规合一”改革的优势所在。
《通知》强调规划和土地政策融合,包括规模上留指标、空间上“留白”;
综合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可操作性;
鼓励功能兼容、空间复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这些都是基层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的政策工具,既指导了各地规划怎么编,也指导各地实施治理怎么做,形成了从空间维度规划编制向时间维度实施治理延伸的政策组合拳。
为北京在减量发展要求下进一步实现乡村地区资源统筹利用和提质增效指明了路径方向。
当前乡村地区发展依然面临部门缺乏统筹协调、村民主导作用仍需强化、数字化管理水平亟需提升等问题。
《通知》从三个方面提出管理对策,
一是
切实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多措并举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
二是
健全保障机制,建立政府领导、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协同、村民和集体组织全程参与的规划编制和实施保障机制。
三是
将村庄规划成果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服务能力。
《通知》为北京乡村地区构建协同治理联动机制提供了重要遵循。
按照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要求,北京紧密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落实《通知》相关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完善村庄规划体系,积极探索和创新具有首都特点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路径。
北京在“三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形成“以区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域为实施单元、以村域为治理单元”的规划体系框架。
在市级层面,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首都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在区级层面,分区规划统筹构建镇村网络体系和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在乡镇层面,进一步加强资源要素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以单个村庄或多个村庄作为功能引导片区,突出设施共享、产业共兴、功能联动;
在村庄层面,强化空间引导和政策支撑,促进村庄治理效能提升。
乡村非建设空间示意图
北京在“多规合一”改革前已批复大部分村庄规划,目前正在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工作。
充分考虑全市村庄发展阶段和规划基础的不同情况,采取镇村联动方式,结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已批村庄规划进行套合,落实“三区三线”等空间管控底线和“通则式”管理要求,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进行管理。
结合全市“百千工程”,对确有发展需求的重点村庄加强市级指导,可采取单独编制或多村联编的方式按需编制村庄规划;
对于经评估符合要求或补充完善后符合要求的,可继续沿用原有规划。
此外,结合山区沟域安全韧性、资源产业联动发展等要求,在规划内容上面向实施,响应实际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为提升村庄规划编制质量,针对北京乡村地区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相互交织的天然生态本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市级层面编制了全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以及浅山区、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等特定地区规划,指导各区编制“多规合一”的非建设空间专项规划,实现生态空间系统治理。
各区结合自身管理需要探索制定了村庄公共设施标准图集、风貌引导技术要求等,如门头沟区正在推进“诗画乡村”建设,从地域—村落—农房多个层级细化全域景观设计,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展现山乡之美、原乡品质、和谐风貌。
村庄传统风貌示意图
北京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村庄发展内生动力。
北京市出台了支持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相关
政策,探索了空间联动、功能融合的实施路径,强化统筹布局、优化审批流程、细化实施监督,切实发挥对首都乡村科技强农、产业兴农和绿色惠农的重要支撑作用。
下一步将继续按照《通知》要求,立足全市不同圈层乡村地区实际情况,在严守安全底线、坚持绿色发展前提下,强化政策创新和典型示范,稳步推进试点实施,积极探索复合利用、适度留白、存量更新、简化程序等适应首都乡村发展需求的政策设计和创新制度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