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刘禹锡
今日上证指数
下跌
19.26
点,收盘报
3128.48
点,成交量为
3672
亿元,如下图所示:
在
昨天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上证指数即将触碰到前期套牢密集区的下沿,如果没有成交量的有效放大,短期内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穿越这个套牢密集区的,要做好其短期回调的准备。所以今天上证指数的缩量下跌,其实也并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只要上证指数不有效跌破
3090
点一线,我们都还是维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变。
近期,有不少读者留言让我谈谈港股。今天,我们就简单说两句,但落脚点还是说回到
A
股。
下面这张是恒生指数的日线走势图:
我在上图标记了两个箭头,一个是根据《姚尧股市形态学》所得出的买点,另一个是这一轮上涨的起点,即
4
月
19
日。
那么,为什么港股会在
4
月
19
日之后涨得这么猛呢?因为就在当天,证监会发布了旨在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
5
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
关于这五项措施的具体内容,证监会官网都有,我们就不在此赘述了。我们只是说,至少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是中央的支持政策带动了港股的这一波强力上涨。而这一幕,令我想起了二十一年前的往事。
2003
年,香港经济持续低迷,更在
SARS
的打击下雪上加霜。为了支持香港的经济发展,中央与香港签订了
《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英文缩写是
CEPA
,具体签订日期是在当年的
6
月
30
日。
下面这张是香港实际
GDP
的走势图:
可以看到,在
2003
年二季度,香港实际
GDP
正位于-
0.60%
的低谷。随着
CEPA
一推出,立刻就大幅拉升,于
2004
年二季度上涨至
12.10%
。
我们再看下面这张香港恒生指数的月线走势图:
可以看到,恒生指数是在
2003
年
4
月见底的,最低位是
8331
点。
6
月
30
日,收盘价为
9577
点。之后,恒生指数涨了将近四年半,一直涨到
2007
年
10
月的最高
31958
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恒生指数在
2003
年中就见底了,上证指数却要在两年之后,即
2005
年中才见底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三点:
第一点是当时许多行业的龙头公司尚未在
A
股上市,故而上证指数的走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脱节的。
第二点是当时
A
股还没有什么外资,
QFII
(合格境外投资者)的第一单是从
2003
年
7
月
9
日开始的,故而
A
股并没有受到太多港股的联动。
第三点是当时
A
股投资者的产业研究水平还比较低。事实上,在
2003
年下半年至
2004
年初,
A
股不是没有表现机会。如果读者的股市投资经验够长,应该记得那时候有所谓的“五朵金花”行情,即钢铁、石化、汽车、电力、银行这五大板块所引领的一波强力反弹。而事实上,随着经济复苏并最终走向繁荣,受益最大的板块理应是煤炭、有色、金融和地产。这一幕,在
2005
至
2007
年的那轮超级大牛市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下面这张就是申万有色金属行业指数自
2003
年初至
2007
年底的走势图:
2005
年
7
月
19
日,有色金属指数见到最低
590
点;
2007
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