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字数:1892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别小看“称呼”,在这简单的称谓中,更多则体现着双方对彼此的“尊敬”程度,以及彼此的关系发展程度。就如现在某些地方上,地方口语中的“南蛮”和“北侉”,其实,就带有一种“蔑视”色彩。
近代的中国,也曾经被邻国“小日本”极度蔑视过,在他们的口中,中国人只不过是“支那人”。这种称呼,并不是“由来已久”,早在汉唐和两宋时期,中国人在日本人的眼中,就是“大哥”的存在,2010年日本本土上演一部电视剧《大佛开眼》,里面就反映出了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事物的“极度崇拜。”
但是,随着南宋的灭亡,以及忽必烈两次对日本宣战均告失败,他们开始觉得:中国不比自己强多少。进入了明嘉靖年间,倭寇频繁骚扰东南沿海一带,甚至,还发生了一起进攻事件,几十个日本人从江苏沿海入境,一路打到南京。万历年间,日本更是对朝鲜发动疯狂进攻,想借此来征服中国和印度,被中朝联手击溃了。
于是,此后的300年,东北亚沿海倒是一直太平。
可以说,在一段时期内,“支那”是对中国汉人的尊敬,“支那”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不过,那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但是,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一般把中国称为“支那”,把“日清战争”称为“日支战争”,把中国话称为“支那语”。
日本人不称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而称“支那”,那时的中国汉人,特别是中国的革命家,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不但不生气,反而还有几分感激。1868年,明治维新“改造”出一个实力见涨的日本,仅隔27年,他们就轻松击败了满清军队。自此,日本国内从上到下,再也“看不起”隔壁的“老大哥”了。
到了1913年,日本政府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以后对“中国”的称谓改为“支那共和国”。
这番举动,激起很多中国人的愤怒。
中国自古就有着很多美好的称呼:华夏、神州。在日本历史上,对中国的称呼多用“唐土”、“中土”、“中国”等,或者以相应朝代来称呼。那么,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日本官方要改“称谓”呢?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已不再将“中国”放于眼中,为了继续培养自身民族的优越感,再加上,各方面的利益考虑,于是,它单方面给中国取了个“国号”。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就此照会日本,如果,在日方的公文中,还继续有“支那”等字样的文字出现,中国外交部有权拒绝接受。
日本政府倒是接受了这一“抗议”,从这一年起,正式的外交公文中,是找不到这个词了。但是,普通的外交公文中,依旧“沿用惯例”。到了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政权”,为了彻底泯灭当地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对那些敢称自己是“中国人”的民众,轻则扇耳光,重则被抓捕,还强令他们自称“满洲国人”。
日本战败后,在中国代表团的要求下,盟国最高司令部调查后,确认“支那”这一称呼有“蔑视之意”,1946年,盟国最高司令部责令日本外务省不得再用“支那”称呼中国。但是,在民间,这一称呼却在继续被使用着。因为,在日本民众的心里,“他们是败给了美国,不是中国”,所有,并没有真正的开始尊重中国人。
1950年6月27日,美军发兵朝鲜,11月,美、韩联手布兵鸭绿江... ...这一消息被在抚顺的日本战犯从广播中听到后,态度十分嚣张:“我们不是战犯,是战俘。新中国政府应该将他们立刻送回日本。”之后,害怕他们会继续捣乱,中国政府将这帮人迁到哈尔滨继续改造。到了1951年1月4日,志愿军攻陷汉城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举国震惊。
六年前,他们输给了美国,而现在,美国却被中国人打的“满地找牙”。自此,“支那人”这个词在日本的民间“消失”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态度,转变为“平等对待”,那些日本战犯也不再抱什么幻想。下级军官们开始“批评”领导们的“战争暴行”。如今,那些在战后出生的日本人,也只能通过查字典才能得知:“支那”系以往对“中国”的蔑视称呼。
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如果,不能用“实力”证明自己,最终,换来的不仅仅是被动“挨打”,还有言语上的“侮辱”。近代的中国,由于“武力”不敌外敌,一度积弱受辱,虽然,以3500万中华儿女的伤亡为代价,最终,赢得胜利,但是,最终让日本人彻底“哑口”的,却是6年后抗美战争的胜利,因为,是中国人打败了日本人心中的“大神”。
但是,就能保证这一切“死灰不会复燃”么?翻看历史就清楚了,惟有继续保持强大的国力,才能持续的真正的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说,用实力说话,从来都不是“妄言”。
参考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支那”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