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好玩的数学
好玩的数学以数学学习为主题,以传播数学文化为己任,以激发学习者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目标,分享有用的数学知识、有趣的数学故事、传奇的数学人物等,为你展现一个有趣、好玩、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不到4折!KAYANO ...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闺蜜结婚了结果新郎居然这样看我!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分手有多痛苦...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好玩的数学

一首慷慨激昂的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 ——《冯康传》读后

好玩的数学  · 公众号  · 数学  · 2021-01-28 11:28

正文


点击图片购买《冯康传》↑↑↑

作者 | 王淑红(河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 | 原载于《苏州日报》2020年8月22日,刊载时有删减,本文为完整版


“冯康走完了他伟大的一生,他的一生曲折、壮丽、精彩!但“冯康是谁”,知道的人依然很少。”这是《冯康传》“尾声”部分的一段话,读罢心中有些酸楚。

一位伟大的科学人物应该为人们所熟知,应该成为青少年的榜样。而冯康,作为国际一流的数学家,独立于西方创造了有限元方法理论,提出并发展了求解哈密顿型方程的辛几何算法;作为与华罗庚相媲美的中国数学的领军人物,曾赢得国际数学界的高度赞誉;作为身经磨难却矢志不渝的创新者,弱小的身躯里装着伟岸的思想与高傲的灵魂。他一度想自杀了结生命却又在冥冥之中重获新生,在即将获得更大的褒奖时却因一次意外而使生命戛然而止。一个微小的扰动不但改写了他的人生,也对中国计算数学队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太过措手不及,使得冯康带着遗憾离开。对于冯康在风雨沧桑中谱写的奋斗之歌,在百废待兴中谋划的壮丽图景,历史的天空不能太过缄默。


可喜的是,2019年12月《冯康传》走到公众面前。上世纪70年代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经家喻户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而本书同样采取报告文学的形式,属于“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创作,鲁迅文学奖得主宁肯先生与“冯康科学计算奖”得主汤涛院士合作出版。汤涛院士虽然以数学安身立命,但他的文学功底也毫不逊色。这种豪华阵容想必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传记作品,最大程度地弘扬优秀的科学家精神。而本书的雄心壮志已经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本书的各个角落,就如一首慷慨激昂的歌,唱响了冯康坎坷而又富有建树的一生。

本书首先由冯康所工作的数学领域——计算数学——拉开序幕。讲述了数学与计算、什么是计算、什么是科学计算、什么是计算数学、中国现代计算的开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国计算数学之父冯康。其中作者对数学的介绍是深入浅出的,比如作者讲到:“科学计算是把一个完全无法计算的东西,比如一个无穷维的微分方程,变换和简化成可以在计算机上演算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复杂而神秘的东西,用一个简单的算法来做它的‘替身’,放到计算机上去求解。计算数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和创造这些‘替身’。”我想即便没有学过数学的人也会读懂这段话的意思。

计算数学之父的序幕一打开,接着从逃亡开始叙述,与平日经常讲的生死存亡不同,冯康是少有的生死逃亡。随后作者把镜头闪回到冯康所成长的家庭。叙述的手法有点蒙太奇的味道。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很多成年的问题都要追溯到孩提时代的经历。数学家也是人,当然概莫能外。本书第一部分“少年与病痛”即是冯康年少的经历。对于冯康的家庭,令人惊叹的是,冯康兄弟姊妹共四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中二位还当选了中科院院士。这是否与家庭的氛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给出了详实的答案。其一,父亲具有学识,母亲虽未读过书但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冯康一定遗传了父母的优秀基因,有过人的天赋。第二,有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和宽松的家庭环境。父亲虽喜爱作诗,并且对孩子要求严厉,但不强求子承父业,主张顺从孩子的兴趣自由发展。母亲宽容。兄弟姊妹都热爱读书,奋发图强。这就有了温暖、宽松、和谐、向学的家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冯康生活过的苏州是一个令他温暖的地方,在他逃亡到苏州时,书中说到:“在这里追忆童年、青少年,以及那些悲伤但心中充满报国力量的时代,他不想自杀了,但又无路可退。”这说明在他心中充满迷茫甚至绝望的时候,也许是儿时家的温暖挽救了他,父母虽已仙逝,但在故土留下的温暖一如夜空的繁星还在为他闪亮。虽然冯康在江苏无锡出生,但因父亲任职的变化,很快举家搬到苏州居住,师令巷、三多桥等处留下了他们一家的欢声笑语和温暖回忆,冯家四兄妹均是在苏州中学读书,完成初中和高中学业的。

数学是数学家的舞台。谈计算数学之父冯康,自然离不开他卓越的数学成就。于是,作者在第二部分“有限元计算”和第三部分“学术与舞台”隆重介绍了冯康如何走上计算数学的道路,如何攻坚克难作出卓越的成就。冯康在指导与总结刘家峡水坝计算的过程中创造了有限元方法理论,有限元方法理论的创造使得冯康蜚声海内外,在国际计算数学之林拥有了一席之地。只可惜由于当时中西方的交流近乎于无,所以在改革开放后才被国际数学界看到,否则中外会有更多的交流、互助和共同进步。书中谈到:“冯康不仅是中国计算数学界的“飞鸟”,同时又具有深邃的“青蛙”性格,在俯瞰到关键的具体而微的问题时又会拿出“青蛙”的本领深扎下去。”这是对冯康的一个精炼概括。给我印象颇深的是,是冯康过硬的专业素养使他在困难时获得了宝贵的机会。比如,当他还被紧紧盯防的时候,石油部一位院士的造访逐步改变了他的命运。生活就是如此。在黑暗中行走的时候需要一束光,哪怕是微光,也能照亮行走的路。再比如,文中说到: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之下,中科院计算所实行了军管,编入军队序列,参与了中科院物理所主持的国家紧急项目,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难解决的问题,需要有物理学的背景,于是想到冯康。在军代表与工宣队的监视下,历经几个月顺利完成了小天线电磁场计算问题。冯康的不可或缺,使得他逐渐重新步入事业的正轨。这与冯康有电机、物理和数学的学习背景有关。他在大学期间修读了电机、物理和数学系的一些课程,拥有了广博的专业基础背景,从而使得他在解决一些应用性问题时具有了很多人不能比的独特优势。

本书不仅仅是冯康个人的人生故事,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其中渗透着时代与个人、必然与偶然等深刻的辩证关系。时代是个人生活的大背景,普通人是逾越和左右不了的,而能够做到的便是努力提高自己,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尽可能多地做准备。冯康的毅力非凡,在病中坚持研读数学经典,为走上数学专业道路积聚了能量。

因为数学本身越来越专门化,有些术语别说一般的公众不了解,即便数学专业的人也并非都知道,所以如何建立起数学家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如何使一般的读者有兴趣阅读并读下去,是一个问题。这就涉及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本书的各个章节一如一幕幕话剧,基本可以独立成篇,建议读者阅读的时候可以先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阅读,这样就不会因为看到一些不熟悉的数学名词而产生畏难的情绪,从而错过了书中可能对自己更有共鸣的篇章。比如,就我个人而言,在读第四部分“学派与传承”的时候,我先读的“隔代亲”,因为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冯康的学生袁亚湘院士。我和袁老师并不认识,对这一部分好奇的原因是,我在中科院的博士后导师孙小淳教授跟我说过几次他和袁老师一起打桥牌的故事。他们因为分属中科院不同部门,所以有时候会成为对手。另外一个因素是,经常与我保持联系的本科生陈彦,推免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跟随袁老师读硕士研究生。在推免过程中,我们有过多次交流。因为熟悉的人就对这一部分多了几分好奇,待读完这一部分之后,就像读一本侦探小说一样,开始去其他部分“探案”,读完全部自是水到渠成,连一开始不知道的名字也变得亲切起来,顺带还有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冯康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学生们作出了哪些杰出的成就?在继承与创新的路途中,中国计算数学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是怎样取得的?这些问题读者可以到书中去探寻。在这一部分读者可以领略到冯康更多的治学之道。比如,他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拥有国际视野。“对弟子的指导既宏观(确定方向)又具体(细节启示)。”“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不喜欢学生去做些修修补补没有深度和难度的东西,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冯先生是有大胸襟的,能站在国家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学生,国家与他是一体的。”“冯康经常接待外国同行,或来访或学术交流,冯康也总是让弟子跟着,把弟子介绍给外宾认识。这为弟子将来出国深造、交流、访学等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等等。

总之,两位作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本书集历史性、数学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身,在时间的长河中描绘了冯康的多彩人生。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微观的描写。立足客观事实,颇具立体感。波澜壮阔,情景交融。哲思慧语,妙句频出。思想的火花时不时在字里行间闪现,引发共鸣和思考。其思想的深邃与笔力的深厚,每每使我想概括却又很难找到比文中更好的句子来表达。本文只是抛砖引玉,读者只有亲身阅读这本书才能深刻体会它的美妙之处。最后,衷心祝愿这本心血之作实现作者写作的初心,希望冯康的科学精神能够激励更多的后人,成为净化社会空气的一缕清新的风,吹进人们的心里,唱响声声入耳的科技强国的中国最强音。

对于“冯康是谁?”这个问题,历史不应该遗忘,历史也不会遗忘。

相关链接>>

《冯康传》

作者:宁肯 汤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