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小满,我们吃点啥?

新华网  · 公众号  ·  · 2024-05-20 07:07

正文























吃枇杷
品杨梅
尝苦菜
……

小满未满
舌尖上的酸甜苦辣
亦是人生况味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麦粒初熟
带着小得盈满的甜蜜
山花烂漫
饱含初夏甘醇的芬芳


在阵阵沁人的清香中

我们迎来了夏天的第二个节气
——“小满”

【小满吃枇杷】

民谚有
“小满枇杷半坡黄”
可见小满时节
枇杷是“正当时”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
唐朝文人柳宗元
对枇杷的喜爱可见一斑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卢橘”是枇杷的别名)
苏轼被贬至岭南作的这首咏物诗中
也出现了枇杷的身影


有人说
南方人有多爱枇杷
也许北方人真的不懂
提起枇杷
北方人第一时间想到的
可能是“川贝枇杷膏”
而在南方
它早已融入了人们 的日常

枇杷叶形似琵琶

取“琵琶”的音,得名“枇杷”

枇杷仿佛也具有了 文人气质

在烟柳画桥的江南

它既有诗情画意

也带来满满的“吃货”福利——

“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在南方
枇杷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
早在唐代
杭州塘栖枇杷便被列为贡品
明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
“塘栖枇杷胜于他乡”
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中记载
“枇杷出东洞庭者大”
而在有“ 水果天堂 ”的华南地区
“天生丽质难自弃” 的枇杷
也丝毫不逊色于荔枝、芒果



“五月枇杷黄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枝”
初夏的枇杷
集结了四时的气息:
“秋萌、冬花、春实、夏熟”
秋日养蕾,冬季开花
春来结实,夏初果熟
承四时之雨露
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枇杷 肉质细腻、味甘清甜
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
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是营养丰富的 “保健水果”

每一口枇杷
都是 这个季节的馈赠
轻轻一口咬下去
当牙齿和果肉碰撞的那一刻
汁水四溢
甘甜的滋味瞬间充盈整个口腔


【小满品杨梅】

“盈手摘得三两颗,啖入满口华池香”
说的是它
“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
赞的是它

让人欲罢不能直咂嘴的
便是杨梅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
小满时节
也是杨梅上市的时节


只要品尝过刚采摘的杨梅
就不会再忘记它
独一无二的酸甜滋味
从古至今
文人墨客的笔下
交织着对杨梅的喜爱
从宋代的“吃货学士”苏东坡
到明末清初多才多艺的李笠翁
见了它都垂涎三尺

人们更是毫不吝惜
对杨梅的赞美
“玉肌半醉红 粟”
“玉盘杨梅为君设”
“欲摘此果尝个鲜
只恨不在此山中”
……
紫红的杨梅压弯了枝头
像玛瑙一般
令人垂涎


入夏的第一口杨梅
便疗愈了整个夏天
杨梅被称为“龙睛”
这样的别名听起来
有种别样的“尊贵气质”
果肉格外紧致有嚼头
酸中带甜
甜中寓酸
就像我们品尝到了生活的酸甜
也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

在岭南
客家人吃杨梅
有先浸泡盐水的习惯
微深染紫的一颗颗杨梅
泡过盐水,丢进嘴里
任口齿收割着一茬茬清郁的甜汁
舌尖还逗留着一丝俏皮的酸
暑气顷刻烟消云散

苦于杨梅的最佳赏味期转瞬即逝
人们也会想尽一切办法
盐藏、蜜渍、糖收、酒浸、化汤
只为了留住这一方人间至味


在小小的杨梅里
我们尝到了初夏的满足
尽管生活平凡琐碎
但热爱生活的人
总能把日子过得
情趣盎然,有滋有味

【小满尝苦菜】

小满
是一个充满清新气味的节气
《周书》有云:
“小满之日苦菜秀”

小满时节
苦菜长得特别茂盛
开出一丛丛嫩黄的小花
煞是可爱


苦菜
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全球健身指南  ·  高强度有氧练出好身材!
8 年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明天东南风来,气温蹿至20度!!
7 年前
PPT研究院  ·  薛之谦,请收下这份PPT。
7 年前
四郎和圣文同学  ·  求求你,可不可以别在简书日更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