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中国体育的结构比作金字塔,塔尖是耀眼的国家队,塔基则是不可或缺的青训体系。青训体系的理念、模式、效率,决定着塔尖所能达到的高度。眼下,传统的青训体系正面临艰难的转型挑战,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力量的多种模式、多样渠道都在尝试搭建更坚固、更合理的塔基。而有关青训的种种问题,虽然不如国家队的消息那样抢眼,却在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体育的未来。
王非,前中国男篮主帅,在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联赛执教史上也留下了赫赫威名。被球迷熟知的身份另一面,他已深耕青训14年,努力地开拓一条传统专业训练之外的道路。如今,王非篮球训练营中走出了丁彦雨航、睢冉等国家队选手。他本人对青训也有着厚重的感悟,在青训论坛上一一道来。
从国家队、职业队主教练到“孩子王”,是否意味着一种落差?王非并不这样认为,实际上,他对青训的理解和投入,正来自于多年一线执教生涯的体会——如果没有优良的青训做基础,高水平的人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专业的能力、敬业的态度,是王非为他的训练营定下的基本要求,也是他观察青训领域多年,认为的软肋所在。由于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相对缺失,用户(家长、学校)尚未形成对业余训练质量的合理评判,而现有的青训各路人马鱼龙混杂,教学和教练都不够规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训市场的不成熟。
从发展的趋势看,市场化的力量介入青训体系无疑是件好事。这实际上也反映着青训理念的变化——不仅针对传统专业训练模式,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意识到体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让更多孩子喜欢篮球、积极参与,在扩大参与面的基础上为更高层次的选拔营造更好的人才环境,这样的体系自然是种理想的状态。但在眼下,由于多方力量介入青训,而青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尚未形成完备的架构和规模,行业标准和指导规范更无从谈起。关系青训两个最重要的部门——教育和体育之间的衔接、融合,仍需要一些制度性的重塑,以便充分激活那些优质资源,形成合力。这些,都需要相关各方以战略眼光去探讨、建构。首届青训论坛上,来自基层的教练、体育老师、协会管理者等纷纷建言,看得出,人们对青训的未来充满期待。这种期待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也意味着更多像王非训练营这样的实践能够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