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ID:ibo
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心理疾病有时候就像一只只恼人的妖怪
你越抗争它越强
《焦虑》| 插画师Toby Allen
旁人劝你不要自己吓自己调整好情绪,可他们不明白你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一直纠缠你的不受控的情绪——焦虑、紧张和恐惧。
安德鲁·所罗门TED《抑郁,我们各自隐藏的秘密》| 截自网易公开课
“如果你告诉我我接下来一个月要持续焦虑,我宁愿割腕自杀也不肯忍受,这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绊倒了地面猛冲向你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不是半秒钟,而是持续了6个月。活着太痛苦了,不自杀的唯一理由是不想伤害身边的人。”——安德鲁·所罗门(美国作家)
精神焦虑症,一个发病率日益上升,令越来越多现代人茫然无助的顽疾。你深知只有自己能打败它,但采取的对抗手段似乎只会让对手越来越强,渐渐恐惧攻占了一切,头疼、胃疼、胸闷等躯体症状袭来,但总查不出生理病因。
如果你正处于由于焦虑引发的神经衰弱的折磨之中,那下面这本书也许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作者:克莱尔·威克斯
版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14年1月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条微博——
翻了翻美版亚马逊的评论,发现推荐所言非虚——
Review
1
@SMSeattle
:我知道还会有其他资料,但请让这本书陪伴你。作者的爱是平淡的,她写下的每个字都伴随着深切的关怀,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她知道我们在忍受着什么。
2
@kasuna
:我读过的其他讲焦虑症的书感觉冷冰冰的,并没有囊括我所经历的焦虑症。但这本书包含了所有形式的焦虑,因为它从我们大脑如何产生焦虑讲起,用很私人化的方式。(读书时)威克斯博士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响起,像一个亲切的老夫人。
这是一本成书1962年的小书,作者克莱尔·威克斯是澳大利亚的一名全科医生,被视作现代焦虑症认知疗法的先驱。
如今它已被翻译为14国文字,常年占据畅销榜首,虽然成书之日离今天有50多年了,但时光轮转,万事不变,今天的我们依然忍受着焦虑症的煎熬,而很多人不知道,身体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对抗我们?
精神焦虑症始于不安,不安可能源于一场重大的人生变故,可能源于重大抉择的压力,也可能源于长久积压的负面情绪。最终,不安、紧张将被恐惧代替——害怕精神和身体状况永远都改善不了,自己将一蹶不振。
《呐喊》| 蒙克
挪威画家蒙克用肢体和颜色渲染了焦虑和恐慌,观者仿佛能听到刺耳的尖叫声
接下来,恐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身体症状,包括头痛、心慌、心脏底部疼痛、胃部坠涨,出现这些症状的人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感到不安,他们总觉得自己身上出了很严重的问题,甚至是肿瘤,他们希望这些症状快点好起来,可越急切身体越不听使唤。
不知不觉中,他们陷入了神经衰弱的陷阱中,一种因恐惧、紧张而引发的肾上腺素分泌恶性循环。
人类几百万年的繁衍进化出一套应激模式——
突发情况 → 恐惧紧张 → 交感神经受刺激 →
肾上腺素分泌
→
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 →
肾上腺素分泌
……
通常在副交感神经的控制下,我们感受不到明显的症状,但当我们过度紧张,症状就会非常明显,甚至会腹痛、头晕目眩、胸口发闷……
在过度焦虑的情况下,神经受到极大刺激,副交感神经功能容易发生紊乱,紧张、恐惧的情绪无法遏止,身体的症状会进一步加重,身体从而陷入恐惧的恶性循环——
这时,不安的心脏会跳得更快,发作的时间更长。患者此时可能会感到恐慌,认为自己快要死了。在他等待未知厄运发生的时候,他的双手开始冒汗,脸上开始发烧,手指产生麻刺感……
这时需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而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无法感同身受,旁人很难理解精神焦虑症患者在抗争着什么。医生板着面孔说没病,旁人只会劝说冷静再冷静,威克斯却能理解,因为她自己也是一名焦虑症患者——
你在进行一场勇敢的抵抗,你的勇气虽然用错了地方但值得称赞,你醒着的每分每秒,或许都在拖着冒汗的双手和紧绷的肌肉与疾病抗争,你恐慌,你以为自己要死了,你不停地在寻找解决痛苦的方法,但结果却连连碰壁……
——
克莱尔·威克斯
虽然这是一场顽强且勇敢的抵抗,但想要摆脱困扰,则需要放弃抵抗,
面对、接受、飘然、等待。
威克斯提出的解决方法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正是精神焦虑症患者们所需要的。做到这四步并不容易,
毕竟人们相较于面对,更愿意逃避;相较于接受,更愿意抗争;相较于飘然而过,更可能过分关注;相较于耐心等待,更可能急躁不耐。
有人可能会求助于宗教,求助于形而上的依托,放弃所有追求,自以为达到练达无求的境界,实际可能是逃避,是无视问题。有人可能会觉得重返工作会促进康复,但如果带着恐惧工作,只会加剧症状。
如果带着问题和恐惧返回工作岗位,患者将得不到任何的好处。当你说:“别讲废话,回去工作”时,你必须首先告诉你患病的家人怎样才能不讲废话。
——
克莱尔·威克斯
如何应对具体的症状书中有全面的描述,简单来说,即要让身体放松,审视自己真实的感觉,正确表达感觉,进而意识到这种感觉对身体并没有大的损害,飘然而过,等待这些不好的感觉慢慢散去。你可能需要等待很久,但请不要放弃。
任何人都可能会患上神经焦虑、神经衰弱,敏感的人陷入恐慌循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诉诸根本原因时,很多人会采用“原生家庭”的解释套路。
这样的解释有一定道理,
一个在惶恐不安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像在幸福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那样发展出平和的神经系统。父母容易激动,孩子也可能会随父母。
情绪控制需要学会克制和自律,不会对外界事物有过度的情绪反应。如果孩子被过度保护,不喜欢的事物一旦出现就会被父母替代,孩子长大后会更难以接受不快的感觉。
但一切心理问题都让父母背锅也太过简单粗暴了。仅仅归责于原生家庭,容易导致家庭内部对立,而患者最需要的正是家人的支持。同时,这样的解释也会忽视真正的问题和自我的作用,
成长中我们会面对多个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会不一以贯之,学校环境、友人、社会经历、阅读、自我内省……这些都对我们人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归根结底,精神焦虑症最终指向对逆境、对自我的接受能力,是接受而不是忍受。焦虑的源头是无谓的过度抗争。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我们可以训练自己对不快的接受能力,平静地解决问题,那么很多无法忍受的情形就将变得可以接受, 很多神经衰弱也将得以避免。
最后分享一则美版亚马逊种读者的评论,
希望所有受心理雾霾笼罩的人们终有一天都能迎来朗照的晴天。
我18岁那年遭遇第一次深度焦虑。整整三天,我不吃不喝,无法入眠,得不到一刻的平静。没有人能理解我,没有人听懂我在说什么。我会出冷汗,心跳快得要跳到嗓子眼,多年来这些症状一直伴随着我,我会花好几天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但鲜有收获。我试图去寻找病因,分析我的潜意识和童年经历,正当我感觉意识到了什么,新的问题便接踵而至,一切又回到原点。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自己不是独自一人。事实上,患有同样疾病的人都有着美丽的灵魂,他们比其他人更能敏锐地感知世界的美,感受他人的痛苦,敏感会让人成为诗人、艺术家,敏感也容易带来疯狂和精神错乱。后来我渐渐明白“焦虑”是一个信使,它之所以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们隐藏得太久。我第一次停止与“焦虑”的战争,而是带着同情心接纳它,后来一切都改变了。
请记住,你并不孤单。愿你在未来的旅程中一路安好。
——SMSeatlle
本文部分摘自《精神焦虑症的自救》,读者评论编译自亚马逊网站。编辑:榕小崧、小
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