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成功经验不会永久适应新的发展,北方的苏维埃政权也最终被时代所抛弃。郭沫若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讲的是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但也瞬间败亡的经过。毛泽东主席对这篇文章很是重视,传送全党学习,并数次表达“我们共产党人不做李自成”的观点。我这篇文章也类似,主要讲两部分,一是苏联为什么能成功,二是苏联为什么会失败。回望十月革命后一百年,对我们现实世界的实践同样有很大指导意义。
本文共有七部分:
1. 列宁:打破帝国主义最薄弱一环
2. 斯大林:红色政权如何生存
3. 赫鲁晓夫:灭亡之始
4. 勃列日涅夫:封建化的高速列车
5. 戈尔巴乔夫:权贵窃国
6. 苏联:第一座灯塔
7. 解体之殇:帝国寒冬
(一)列宁:打破帝国主义最薄弱一环
帝国主义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斗争面临着新的局面。马克思曾对未来的革命有一个预判:“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马克思的出发点是根据经济基础的决定论,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一定要发生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当历史进入了二十世纪初,一切都显得并不那么美好。本应在此时联合革命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干什么了呢——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工人运动的鞭策,无产阶级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治运动让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给予劳动人民普选权;市政建设逐渐被重视起来,工人的居住场所不在是当初的“大号公共厕所”(斯塔夫里阿诺斯语),那革命意志自然被消磨了。毕竟理性的人,是要权衡收益和成本的,革命可是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我现在马马虎虎的过日子,也就忍了吧。列宁指出:“在1914年,无产阶级群众,因为少数处境优越、技术熟练并参加了工会的工人倒向了资产阶级政府,全部涣散和失去斗志了。”
《苏菲的世界》里对于马克思的评价说得很好:“马克思主义造成社会上很大的变动。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已经大致上改善了社会上不人道的现象。无论如何,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已经比马克思时代更公平、更团结。这一部分要归功于马克思和整个社会运动。”然而这就是讽刺所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无产阶级生产条件改善、工作时间的缩短、工资的提高——这是无数次罢工、暴动、起义换来的,是先辈工人们用命换来的优越生活——但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阶级斗争,从而为无产阶级争取了相当数量的福利和权益,反而成为了埋葬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土壤。更讽刺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本来应该是革命条件更成熟了,但事实上反而掐断了革命的根基,每一次都会让马克思主义陷入危机。就像六十年代末,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影响下,美国爆发了以学生为主左翼运动,然而工人阶级对于这些学生并不买账,原因很简单,美国工人正享受着二战结束二十年后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还有一个苏联在大洋彼岸当样板让资本家不得不对工人“好一点”,那工人阶级自然不会鸟你们学生了,我老婆孩子热炕头挺好的日子你瞎闹什么。
那么这时候,本应领导西欧各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哪里去了呢——全部投靠到帝国主义的怀抱了。革命党们领导的政治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选举权、劳动法令、部长或其他行政职位,也因此在当时的诸多革命当中,认为可以通过和平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这就是被列宁所批判的“修正主义”。也完全可以理解,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它能在选举和议会中获得的越多,那么它进行革命的理由也就越少,这就是马克思逝世后西欧各社会主义党派所面临的“美好形势”。但是一战的到来彻底让西欧革命党们的春秋大梦变成了虚幻的泡影,曾经的无产阶级党派纷纷倒向政府支持备战,无产阶级被送上战场成为炮灰。列宁一针见血的指出:“第二国际死了,它被机会主义者征服了”。
列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背叛感到震惊,当得知像卡尔·考茨基这种浓眉大眼的共产党在德国国会战争预算中投下了赞成票的时候,列宁甚至在与其他革命者的信件中透露出一丝恐慌,最初甚至一度怀疑这是当时政府恶意抹黑。在当时的欧洲,也只有像罗莎·卢森堡、李卜克内西等少数几个有远见卓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会盼望着自己国家在战争中失败。当然列宁也是其中之一:“从俄国各民族的劳动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观点来看,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就是沙皇政权的失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生来就是革命的,但是被打成臭名昭著的修正主义者爱德华·伯恩斯坦却指出,无产阶级生来是不愿意革命的。这就很僵了是不是。这时候,列宁站了出来,开创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首先,列宁并不认同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的判断,他认为沙皇俄国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势力很强;政治上沙皇实行专制统治;对外扩张战争频频失败;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这种种的特殊国情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革命必将在最苦大仇深的俄国爆发。
如果说马克思的理论讲的是“为什么要革命”,那么列宁就是在力图构建“怎么革命”的方法论。正如上文所说,时代变化了,无产阶级不愿意主动革命了,修正主义大行其道。于是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列宁加了一个条件:“千百万人是不会听别人指示去进行革命的,只有在人民穷困不堪,再也无法生存,千百万人的压力和决心可以粉碎一切旧的障碍并真正能够创造新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起来革命。”我们有时候读列宁的文章,总感觉列宁对人民群众并不友好,跟他看到一战前西欧各国无产阶级的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列宁进一步指出,革命形势有三个主要特征:(1)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愤怒和不满造成一个爆破的缺口。(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3)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被压迫阶级在“和平时期”(也就是鲁迅先生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能够忍气吞声受人掠夺,而在动荡时期(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群众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危机形势和“上层”本身都迫使他们去进行独立的历史性的主观选择。电影《让子弹飞》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人民愚昧不堪,喊了半天“枪在手,跟我走”,出来了就是一群鹅,虽然被发动起来的群众分分钟冲垮了黄四郎的堡垒(反动势力纸老虎的属性),但是还必须要让先锋队张麻子砍了黄四郎的替身(意指反动势力就是一张画皮,戳破了这个画皮,他们毫无力量可言)。
西方政治学,也就是自由主义政治观有一个基本观点是,政治的特征就是在彼此对抗的利益之间达成非强制性协调的艺术,而民主程序是达成这种协调唯一有效的方法。当然,马克思主义者坚信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也确实如此,无产阶级所有的利益从来没有能靠一人一票而不是暴力斗争得来的,更何况就连一人一票的权力都是暴力斗争得来的。然而有一点确实不容忽视,就是政治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资产阶级给与了无产阶级相当的福利,无产阶级放弃了暴力消灭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动力,看似我们当今的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平衡。但是,经济危机的定期到来,使一切脆弱妥协的走向都未可知,还是那句话,我们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一切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列宁还在努力解释着第二次科技革命一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困境,为什么马克思关于工业经济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最先到来的预言没有实现,因为帝国主义在全球扩张,深入瓜分了所有殖民地,资本家通过剥削其他民族而获得的高额利润使得他们能够向本国工人支付高薪酬。本质上而言,欧洲工人阶级变成了全世界剥削体系中的同伙,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分赃。因此,革命必将在那些更苦、更革命、受剥削更深的地区发生。
可以说,马克思低估了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改良、进化、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首先没有意识到生产力的飞跃就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红利,虽然说贫富差距绝对数目是扩大的,但是蛋糕做大了,虽然资产阶级分到的更多,但是无产阶级也获得了某些实质意义上的改善。就算不公平加剧,只要劳动人民没有到饿死、累死的地步,还是没有充足的动力发生革命。同时,资本主义自我更新的幅度也是超乎人们预料的,罗斯福顶着“社会主义者”这个大帽子强行给资本主义续了几十年,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再吝于给劳动者发放福利。于是探索新时代——也就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道路,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时候,列宁就站了出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们要怎么革命?——“先锋队”。并不仅仅是如第二国际诸多墙头草式的“西方民主议会式”政党,而是要能够带领广大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新的先锋队。
马克思、恩格斯坚定不移地批判了“英雄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从宏观角度讲,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恩还尚未将共产主义者视为一个政党,而将革命领导者的形象更多的想象成“知识分子革命家”的形象。直到在之后的第一国际的斗争中,才慢慢明确了创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列宁在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设定之后,进一步提出,要想革命成功,人民群众需要先锋队的引导。
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不同,列宁对于人民甚至是有些“嫌弃”的感情在里面的。他说:“我们已经说过,工人、即19世纪90年代俄国多次罢工中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他们。”其实这些后来的官方马学派都不愿意提,列宁笔下的无产阶级甚至与马克思笔下的小资产阶级比较相似,马克思认为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无能,只能跟着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走;而列宁坚信无产阶级只能“无意识”地跟着先锋队走。列宁甚至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创造者不是无产阶级,而是一批高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学者。列宁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自觉性”和“自发性”:自觉性意味着智慧,具有理解和预见的能力,能够进行组织、制定计划、分析时机;相反,自发性意味着冲动、蛮干和本能意志。无产阶级先锋队具有自觉性,而人民群众往往是“自发性”的。当然,列宁还是承认人民群众改变历史这种根本性、无法抗拒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任何革命性的伟大社会变革都无从谈起。但是他认为这种力量是盲目的,需要先锋队的引导。
确切来说,这个先锋队就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政党”,在革命成功后,就是由该政党为核心的国家权力机关。列宁是个典型的“无产阶级精英主义者”(这词是我发明的,考试里别写),意图挑选无产阶级最先进的分子和资产阶级甘愿背叛自己阶级也依然很先进的分子,组成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精英政党,领导无产阶级走向解放。列宁设计的先锋队有三个重要特性:第一,先锋队一定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确切的说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第二,这是一支精挑细选纪律严明的精英队伍,具有在知识和道德两个方面的优越性,首先要有知识,至少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吧,其次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原意为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奋斗终生;第三,这个先锋队是一个中央集权组织,决策在党未决定之前可以由党员自由讨论,但是一旦作出决定,所有党员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和执行,这就是著名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里做再复述一遍十月革命的过程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需要知道,它胜利了;以及上面所说的这一大段:它为什么能胜利。
毫无疑问,列宁的“革命方法论”成为了标杆式模范教程,日后所有无产阶级革命党的组建,全是按照列宁设计的教科书来的,所以必须要承认列宁主义提供的方法论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决定性的作用。
(二)斯大林:红色政权如何生存
红色政权第一次屹立于世界,注定会招致一切反动势力的敌视。人类社会每向前走一步,都会面临让你后退十步的巨大阻力。除却苏俄内战,资本主义各国的武装干涉,列宁遇刺也算是进步势力面临的巨大阻力的一个表现,也是进步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列宁遇刺后,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这也是他“早逝”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生前许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划与理念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们只能接受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新的诠释。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近十几年来对他的评价更是“一边倒”。然而我一向说,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超脱于历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心平气和地讨论斯大林的是非功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从苏联经验中吸取教训。
我们来做一个头脑风暴,假设你在玩《文明》一类的战略游戏,或者《模拟人生》一类的个人通关游戏,现在给你的条件是:(1)你是一位格鲁吉亚鞋匠的儿子,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学历中学毕业;(2)上一任领袖在去世前,建议免除你的总书记职务,军队几乎完全掌握在你最大的对手托洛茨基手中;(3)你的新兴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因为战争,工业产值只有7年前的14%,而农业更糟,三年前刚刚发生了引发广泛农民起义的大饥荒;(4)曾经的帝国分崩离析,原有的国土出现了苏联、芬兰、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六个国家,一些蕞尔小国都欺负到了你的头上(罗马尼亚),侵占了你大量领土;(5)你的军队在与邻国(波兰)的战争中惨败而归,签订了耻辱的条约割让大量领土;(6)你的国家没有外援,周围邻国与你为敌、全世界发达国家全部与你敌对。
那么现在告诉你,你游戏成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挑战是:(1)两年内夺取党内最高权力;(2)17年后,你国家的西线即将面临600万军队的入侵,这些军队有着最先进的装备和战术,仅仅用了六周时间就灭掉了当时西欧第一大国——法国,而这次入侵要比入侵法国的来势更加猛烈,你需要坚守自己的首都不能撤退一步;(3)在以上事件发生之前,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处理东线任务,那么你将面临着超过100万日军精锐的入侵;(4)任务2发生4年后,占领德国首都柏林;(4)吞并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收复波兰、罗马尼亚、芬兰侵占的领土,侵占德国、日本领土;(5)在东欧全面建立起红色政权,让你的周边不存在一个敌对国家;(6)用十五年时间,工业水平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在你去世时,经济水平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并且拥有原子弹。
好的,来看看这个游戏,是不是一个WTF的地狱难度的游戏。但是有一个人,把以上任务全都完成了,他是斯大林。
关于斯大林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我一直坚持功是功、过是过,用矛盾二分法来看待一切问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放到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就说你是斯大林,条件和任务上面都写明白了,你要维系苏维埃政权、让这个国家发展,有更好的办法么?
斯大林模式和列宁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列宁说:“(苏联现有的经济基础)注定是无法成为文明国家,更不用说社会主义国家了”。按照马列的观点,建成社会主义首先要有发达的生产力,至少是一个工业社会,而当时的苏联显然不是。但是斯大林不在乎这点,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度里建立起来(当然啦,要损失一些农民的利益,这也是他承认的)。众所周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在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上,但是没想到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家出让了部分利益,工人生活得到改善,反而丧失了革命性,于是列宁就指出,像俄国这种又穷又苦“帝国主义最薄弱的一环”才有可能革命成功,然后再用俄国的力量去帮助西欧的工人兄弟。斯大林肯定想,你不是证明给马克思看落后国家也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么,那我也证明给你看落后国家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咯。
简单地说,马克思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多国革命论”,列宁的理论可以称作“一国革命,多国建设社会主义论”,斯大林的理论就是“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论”。说白了就是列宁修正了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主义,但他们都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无论是斯大林还是列宁,都需要在内外交困中回答“红色政权如何能生存”的问题。但他与列宁所选择的不同道路是基于一个对局势判断的不同,这个局势简单说来就是:欧洲诸国会来帮我们,还是会来干我们?众所周知,列宁晚年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因为要为我国的改革背书,所以新经济政策在教科书中赋予了很高的地位。但其实列宁自己说得也很明白,新经济政策就是一个过渡的政策,俄国底子薄弱,几乎没有重工业基础,我们先用新经济政策缓和国内矛盾、过渡一下,西欧国家的革命就要成功了,他们马上就要来帮我们了,我们一起手拉手开开心心的走向社会主义新时代。
但是斯大林可不这么看,他就是一个格鲁吉亚穷鞋匠的儿子,西方哪个国家他都没去过,第二国际的领导人哪个都没跟他谈笑风生过,当时中央政治局一水的留洋派,非常熟悉西方那一套,还有一个辈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托洛茨基,他们压根看不起斯大林这个高加索山沟沟里出来的土鳖,斯大林也憋着一肚子火(可能这点他跟毛泽东心有戚戚焉吧)。
在十月革命仅仅胜利三年后,苏联红军就厉兵秣马进攻波兰。列宁认为,这一次战争意义重大:首先穷苦的波兰人民会箪壶食浆以迎王师,分分钟把波兰变红色;德国工人一看波兰的胜利也会组织新一轮的起义,毕竟上一次十一月革命无产阶级没有外援,而这次英法深陷战后萧条的泥潭,也很难再组织力量;德国革命胜利之后,再以德国为中心把革命意志辐射全欧,法国变色也是指日可待,到时候欧洲大陆一片红,离共产主义的日子就不远了……
于是有着“红军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斯大林、叶戈罗夫等一干豪华配置的苏联红军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波兰,结果被打到妈妈都不认识了。波兰农民别说揭竿而起迎王师了,苏军一来他们跑得比谁都快,苏军撤退的时候还不忘在后面踢屁股。斯大林心里就仿佛一万头草泥马跑过啊:卧槽TMD我们连波兰都打不过啊,那还谈个屁解放欧洲啊,还谈个屁共产主义啊。当时苏联军队跟旧沙俄军队在装备上没有什么区别,平均三个士兵一杆枪,重武器可以忽略不计,唯一肯能有优势的就是军队士气,但是在境外作战中这一点也会被大大抵消。结果回去开会检讨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先承认自己冒进的错误,接着把锅甩给了斯大林,说他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不配合西方面军的战斗计划,然后红军老大托洛茨基、加米涅夫一看,除了斯大林其他人都是自己的嫡系,那么中央决定啦,这口锅就斯大林同志来背啦。这事之后斯大林就更卧槽了,心想早晚要把这群留洋派全突突光了。
不要说苏联对于德国的进攻一点准备都没有,看斯大林二三十年代写的文章,基本上就像个碎嘴婆子一样给党内干部念叨:西方不回来帮我们,西方回来干我们,帝国主义良心大大滴坏啊,他们迟早要来打我们啊,你们要备战备荒啊……尤其是三十年代法西斯全面上台之后,斯大林就说现在形势一片大坏啊,红色政权是法西斯的眼中钉肉中刺啊,他们迟早要来打我们的,所以五年计划再加把劲啊……所以斯大林不顾一切发展重工业,宁可瘸着一条腿走路,也要撑过未来帝国主义的进攻,先别想着解放全世界了,先保住苏联这颗革命的火种就不错了。至少二十年后德国打过来的时候,等到战略纵深全力开动,红军已经从平均三个士兵一杆枪,到有打不完的炮弹、开不完的坦克了。
多说一句,斯大林想到德国进攻了,没想到的是德国会在41年夏天进攻。斯大林就典型的严谨理工男思维:英国还没投降,德国不会进攻;俄罗斯的秋天就跟西欧的寒冬差不多了,到了冬天那可是能坑掉拿破仑的,德国人应该会选择春天进攻、夏天决战、秋天秋风扫落叶……反正41年肯定不会了。但是呢,斯大林对面的是个不按套路出牌、天马行空的小胡子艺术生,说打你就打你,这一下还真把苏联打懵了。斯大林的考虑可以说是完全合理,最后德国的攻势终于莫斯科,那时候已经11月了。德国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撑到了30日,那时候防寒物资缺乏,枪、炮、坦克的履带都被冻住丧失了战斗力,可以说德国最后就差一口气。
回到主题,就共产主义消灭国界、全世界民族大同、无产阶级兄弟是一家这些国际主义的东西,列宁是全信的,毛泽东是半信半不信的,斯大林是全不信的。或者说毛泽东和斯大林也信,但认为不是时候。所以列宁肯在布列斯特条约里出让大部分领土,肯把沙皇俄国侵占中国的土地全部归还,因为他觉得我们早晚是一家人嘛,早晚国界是要消除的嘛。结果斯大林上台了,中国的土地一点没还,还一手策划把外蒙独立坐实了;二战初期还跟邪恶的法西斯大言不惭地瓜分了波兰,接着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占领了芬兰的维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直接把国境线向西推进了几百公里——一切都是从苏联自己的利益出发。毛泽东就比较有意思了,对亚非拉第三世界的穷兄弟,我们从来都是很慷慨、很无私的,当然也养了不少白眼狼;对东南亚的红色游击队,我们从来是不吝支持的。他这个半信半不信可能多半要怪斯大林:刚刚建国老毛就去苏联谈条件,结果遇上了真正的高手斯大林,双方大战三百回合,我们算是把雅尔塔协定中苏联在东北的特权都拿回来了(给不争气的国民党擦屁股),但是外蒙独立是无法挽回了;拿了苏联不少援助,东南沿海也建起了几个苏联的雷达站。老毛从那个时候起就感觉不太舒服,这老大哥干嘛跟小弟耍这种心眼,等到了赫鲁晓夫的时候直接就宣布苏联成了帝国主义,是要被革命的对象。
斯大林是一个一体两面的人,对待国外敌人就是“铁血”,对待国内的政敌、农民和兄弟国家就是“冷血”。他带领国家取得了史所未有的工业化奇迹,也有政策不力而导致乌克兰大饥荒这样的惨剧。像军队大清洗这样的事本根没得洗,就跟曾国藩屠城注定要受道德谴责的一样。苏联红军中5个元帅中的3个(这里就包括“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5个一级集团军长中的3个,10个二级集团军长的全部,57个军长中的50个都被“清洗”,上万人被冤杀,十数万人被判刑、劳改、流放。这对于苏联红军不只是伤筋动骨,差不多算是连根拔起了。德国进攻时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就跟大清洗后红军内部巨大的混乱有关。
不过要从另一个角度讲,要没有斯大林这种不要命的工业化,没有乌拉尔山区建立起来的千里纵深和数以万计的大炮、飞机、坦克,能顶得住德国的进攻么?就按工业化的底子来说,一战后的俄国跟德国比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要是德国坦克开进来的时候,红军还是三个人一条枪,那别说“红军拿破仑”了,就是“红军霸王龙”也不好使。所以说历史是多维度的、客观现实是多维度的,一些事情、一些人就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来评价是无法得到合理的结论的。再比如斯大林强占东欧六国的土地,这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当然是“罪行”,但是要没这几百里的战略纵深,战局会怎么样呢?要知道,德国最远可是打到了能看到克林姆林宫的塔尖的地方了了,真要没这几百里地呢,斯大林可是死活不撤退的啊。万一莫斯科城破、斯大林身死、党中央和第三国际被一锅端、苏联崩溃、德国法西斯如日中天……那样的世界无法想象。
所以说,历史是一笔算不清的帐。就像斯大林本人一样,矛盾、复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关键的日子,在红色政权与法西斯政权最终决战的时刻,德国军队已经攻入了莫斯科郊区,举例市中心仅有八公里。要知道,面临德军的钢铁洪流,懦弱的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拱手让与纳粹;中国的领袖千里转战武汉、重庆,首都南京三十万军民惨遭荼毒。我们现在开上帝视角知道莫斯科保卫战打赢了,当时的人谁能有这个自信?德军当时可是号称“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是一败涂地的拿破仑也是一把火把莫斯科烧得精光。斯大林力排众议拒绝撤退,11月7日正值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在莫斯科的漫天大雪和德国战机频繁的轰炸中,苏联红军举行了悲壮的阅兵:风萧萧兮易水寒,士兵们高喊着“乌拉”走过列宁墓,接受检阅,随即开赴前线抵挡德军的进攻。
斯大林的儿子在前线作战被德军俘虏,希特勒想用他去交换被俘的德军元帅保卢斯,斯大林通过瑞典红十字会回答:“我决不拿士兵去换元帅”。最后他的儿子在越狱行动中被德军卫兵打死。
无论如何,斯大林无愧于他为自己取的姓氏——Сталин——钢铁。
(三)赫鲁晓夫:灭亡之始
“斯大林模式”还是有很多可以谈的。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这说白了还是一个“续长命”和“续短命”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可能是在当时苏联内忧外患情况下的最佳选择,然而它的弊端、矛盾肯定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攒和释放的。如果说斯大林模式要为半个世纪后的苏联解体负责,那苏联后几位领导人都是干什么吃的?斯大林为苏联做的最后一点贡献恐怕就是,他把之后所有问题的黑锅都背了,苏联什么问题、乃至最后的悲剧都可以用“斯大林模式的问题”来解释,以至于后面苏联的领导人都要靠批判他一番来掩盖自己的无能。所以老毛就服一点斯大林,后面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入他老人家法眼。
客观现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种文明、一个意识形态,如果不能随着客观现实相应地变化,那它注定要被历史所抛弃。然而这个变化,太难了,大如日不落帝国、强如红色苏维埃,都没能跟上客观现实变化的脚步,进而被历史所抛弃。变化难,这也算是客观规律的一种,优胜略汰、不断进化的大自然法则。
大清洗这个事情斯大林是没得洗的,作为最主要领导人,他必须要对大清洗扩大化,以及其中的种种冤案负第一责任。不过大清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运动,仔细理清其中的门路,对于我们理解苏联政治体制变革有很大的帮助。
大清洗的失控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就是斯大林的民主改革。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个名词,民主改革。斯大林一方面借大清洗清楚党内异己,搞集权,一方面想把党内那些老油条清理光了之后建立一个健康的、可以长久化的体制。斯大林的民主改革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宪法改革,比如党内选举制度革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跟后来苏联解体息息相关的改革,是在地方党委层面搞不记名的差额选举——同时候选人不仅可以从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即布尔什维克)产生,而且可以根据居住地、归属关系(如宗教团体)或工作单位从其他公民团体中产生。
不要小看这个“地方党委不记名差额选举”,这是革了地方督抚的命。苏联无论怎样说,也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直接跳到社会主义,地方封建势力很那以根除。我们知道,苏联解体之前,依然有76%的苏联普通人民支持保留联盟,但以叶利钦为首的几大加盟共和国首脑不同意,苏联最终还是解体了。可以说,苏联死就死在地方这些王爷、督抚手上了。而这根源,就在于斯大林的民主改革没有完成;等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全面否定斯大林一切,向党内权贵投降,分封诸侯;再到了勃列日涅夫,就开始全面的封建化了,直接承认地方书记的世袭权力;至于戈尔巴乔夫,已经开始病急乱投医了。这些我们再后面都要仔细分析。
继续说斯大林的民主改革和大清洗的高潮,朱可夫在其著作《一个不同的斯大林》(In·y Stalin)中这样写道:“苏维埃社会、苏维埃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点当然早已众所周知。人们至今仍然没有理解的是,‘三驾马车’的设立和大量处决和驱逐指标都源自第一书记们而非斯大林的坚持。”朱可夫指出,差额选举的威胁是“叶若夫时期”大规模逮捕和处决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到,大清洗的扩大化,跟地方诸侯意图借大清洗扫除未来差额选举可能存在的竞争对手,有密切的关系。其实这个很像我们当年“四万亿”的事情,总理说要刺激经济,中央放出四万亿去,结果地方督抚纷纷鼓噪,光湖北一个省就放出了八万亿,是中央的两倍,这里面都有既得利益在其中。其实真要只是四万亿,中国这么大经济体量是一个很容易消化、也能起到刺激作用的体量,但是地方的这个数量那就是几何倍增长的天文数字了,中国多少个省、多少个市,这个泡沫一下就起来了,一直消化到我们今天,也没有完全消除影响。
苏联也一样,不要把政治想的太简单、太天真,皇帝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何况总书记。朱可夫就认为,斯大林默认了地方诸侯在大清洗的扩大化行为,很可能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支持民主改革:我让你们在可能的任内把竞争对手都杀光,保证你们的特权,但是你们要支持我建立一个新制度,一个能让苏维埃千秋万代的健康制度。大清洗到了高峰的时候叶若夫还在暗中收集斯大林的罪证,准备把他也抓起来。朱可夫在书中写到:
如果斯大林当初拒绝了第一书记们不寻常的“三驾马车”权力要求,斯大林就很可能落选,并且作为反革命被逮捕和处决。……(如果不向党内权贵势力让步)今天斯大林可能被列入1937年镇压的受害者之一,“纪念馆”和雅科夫列夫的委员会就会早已在为他的平反请愿。
朱可夫这一本《一个不同的斯大林》本来在赫鲁晓夫时期是当做斯大林的黑材料的,写的目的也有一部分是如此,里面有他各种独断专行、飞扬跋扈的事例。结果今天因为斯大林太黑了,这本书读起来就跟洗白一样,就让人觉得哎呀斯大林真是不容易啊,哎呀他这么做真是对的啊。
上面那几段的逻辑是这样的,斯大林虽然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但布尔什维克党是民主集中制,党员可以选掉斯大林。斯大林想推动民主,搞差额选举和无记名选举,结果被地方书记强烈抵制,叶若夫甚至想把斯大林也给“清洗”了——颇有点当年文革工作组先下手为强的感觉。权力博弈结果就是放任地区书记搞大清洗,先行干掉有威胁的人选,这就是叶若夫时期做的一大票冤案。1938年底叶若夫下台,贝利亚拨乱反正,重新调查冤假错案。这个很有意思,前期叶若夫等地方诸侯搞冤案,杀了很多人,然后贝利亚拨乱反正,把那些搞冤案的人杀了不少——虽然这算伸张正义,但是整体人数都算到大清洗里面了,所以大清洗最后的结果让我们一看非常惊人,但是这里面其实是可以细分原因的。文革时候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同理。
在贝利亚的领导下,造成成千人被处决和驱逐的许多内务人民委员部官员和第一书记们自身受到了审判并且常常被处决,原因是他们曾经处决无辜的人,并使用酷刑对付被捕者。对有些曾使用酷刑的警察的审讯笔录已经公开。许多被定罪、监禁、驱逐或送入集中营的人获得释放。
但是,民主改革还是失败了,因为党内的反对力量的确强大:
全会之后,第一书记们上演了一场实质性的叛乱。斯大林和政治局先后发出信息,再次强调有必要进行无记名党的选举、反对补选而非选举、并且有必要普遍推行党内民主。第一书记们无视全会决议,仍然一意孤行。(朱可夫,《一个不同的斯大林》)
而且最关键的是,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德日法西斯的威胁突然临近(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7月关东军进攻哈桑湖,1939年诺门罕),斯大林不得不放弃民主改革,争取党内团结一致对外。
二战结束之后,斯大林似乎放弃了他对于民主改革的努力,我们只能理解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真的累了、倦了,即便是“钢铁”也有被熔化的一天。根据俄罗斯传记作者亚历山大·佩日科夫(《“解冻”的赫鲁晓夫》)的记载:
斯大林似乎已经忽略了他作为党主席的角色。中央委员会全会变得很稀少。在1939年至1952年的十三年间没有召开党代会。战争结束后,斯大林作为部长会议(原人民委员会理事会)主席签署了党的政府联合决定,让其他党书记日丹诺夫或马林科夫代表党签字。
这一节我们本来是讲赫鲁晓夫的,但是费了这么大篇幅讲斯大林的民主改革。因为赫鲁晓夫这没啥好说的。赫鲁晓夫,他就是个棒槌。
你说他干什么吃的,他真的除了吃什么都不会。我们都知道赫鲁晓夫种玉米的典故,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但是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而苏联很多地区是极北苦寒之地,日照量不够,大范围的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我们只用举这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到他的改革措施有多荒谬、多欠考虑,一斑可窥全豹。
赫鲁晓夫跟川普挺像的,他们一上台就把帝国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都打倒了。像美国普世价值、世界灯塔、兼容并包、大熔炉、美国梦,这些价值观可是说了一百多年了,川普上台之后三下五除二全都掐死了,整个美国社会就处在一种懵逼态,看最近这不可劲儿的乱么。赫鲁晓夫也是,共产主义,不管怎么说那都是站在价值观高地的,为了否定斯大林,把之前的一切成功经验、价值观优势,全都否定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跟着懵逼了。
赫鲁晓夫为了自己的权力,彻底否定斯大林,其实也不算什么罪大恶极的事。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没能建立起新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来,除了批判把之前的东西都毁了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说他是个棒槌。斯大林在任几十年,一只手打压党内权贵,一只手打压地方诸侯,虽然是靠树立他的绝对权威来实现的,但是确实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斯大林想搞民主化改革这种千年大计,但是因为党内反对势力太大失败了,而赫鲁晓夫直接向党内权贵投降——因为他势力跟斯大林没得比,必须要靠权贵的支持才能维系地位。我们上面说过,朱可夫回忆录里记载了一次会议,斯大林的差额选举和不记名投票改革遭到了联合抵制:“全会之后,第一书记们上演了一场实质性的叛乱……第一书记们无视全会决议,仍然一意孤行”。而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公然否认举行过这样的会议:
无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主要由党的第一书记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似乎很可能再次拒绝了斯大林领导层从根本上转变苏维埃体制的计划。在他的“秘密讲话”中,赫鲁晓夫完全否认召开过这种全会!由于多数中央委员会委员必然知道这是一个谎言,所以这个谎言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向他们默示,这种威胁他们权力的危险举动现在已经被正式“掩埋”。(《斯大林与民主改革》格罗弗·福尔)
这个可怕之处不是赫鲁晓夫说了谎,反正他扯的瞎话也不多这一两个,最可怕的在于他讲话时在场的第一书记们纷纷默认,就当这个会没有开过,这真是现代社会的“指鹿为马”。
赫鲁晓夫派将斯大林解释为权欲熏心的独裁者和列宁遗志的背叛者,这是为了满足20世纪50年代共党权贵阶层(n·menklatura)的需求。但是这种解释与源自冷战的关于斯大林的权威论述表现出密切的相似之处,并且有着很多共同的假定。这正好符合资本主义精英的愿望,因为他们希望证明,共产主义斗争或者事实上任何为工人阶级权力所做的斗争必定不可避免地导致某种恐怖。(《斯大林与民主改革》格罗弗·福尔)
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像极了曹操和曹丕,我曹丞相戎马一生,唯才是举,打压士族,提拔寒门,虽然背上了一世的骂名,但也是“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等到了曹丕直接搞九品中正制,向士族阶级全面妥协,曹魏争取也丧失了核心竞争力,被真正的士族司马家(叶利钦)取代只是时间问题。自赫鲁晓夫之后,苏共党内权贵化和地方封建化的两大趋势无法遏制,最终苏联也就死在了这上面。
所以说,知道为什么老毛不鸟赫鲁晓夫了吧,明眼人看得出来谁是真有本事的,谁是棒槌。所以赫鲁晓夫从来就成了老毛口中的反面形象,诸如“我身边睡着中国的赫鲁晓夫”之类的流行语深入人心。
说实话,斯大林对我们国家,完全称不上有多好。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毛泽东就远赴莫斯科“拜码头”,这一次无论是毛还是斯大林,都尝到了对方的“厉害”。堪称外交宗师的斯大林,曾经在英法绥靖祸水东引的意图下与纳粹德国秘密媾和、通过覆雨翻云手为苏联争取了上百公里的战略缓冲;曾经硬锤头加软刀子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解决了东方战线的后顾之忧,也间接迫使日本只能南下,最终拉美国下水;曾经在雅尔塔会议上以一敌二,面对罗斯福、丘吉尔两个同样的人中豪杰,硬生生地敲定了中分世界的权力体系……结果在毛泽东这里,斯大林见识到了来自东方神秘的讨价还价的力量,这次角力恐怕是斯大林出让利益最多的一次,也是斯大林一生中唯一一次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妥协:雅尔塔体系中苏联在东北的特权被完全收回;民国政府跟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被废除,毛泽东非常强硬的在新条约中加入“互助”二字——《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新中国与苏联平等的地位;苏联提供大量无息贷款和工业建设支持……当然,面对绝世高手斯大林,老毛也是比较内伤的,比如外蒙独立成了既成事实,苏联专家进入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雷达站,签订了东北、新疆只能接受苏联援助的新条约,苏联提供海军援助解放台湾的愿望落空了……
生命已经快要走到尽头的斯大林应该意识到了:这个小弟不是小弟,也不会是“副帮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他来自高加索山区,从来跟“西方正统”的党内领导人穿不到一条裤子里;他来自湖南农村,这次出访苏联是他第一次出国,在党内同样受到留洋派的排挤。他不是领袖“钦定”的那个接班人,靠着铁血手腕获得了最高权力;他险些被共产国际“钦定”的领导人置于死地,还是凭借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面对德军的钢铁洪流,面对距自己只有八公里的先锋部队,在红场阅兵,岿然不动;他率领两个警卫连,穿梭于敌军十数万大军的围剿中,闲庭信步。当年,他接手了羸弱的红色政权,面对西方世界的重重包围,冲出了一条属于苏联的道路;如今,他要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不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傲立于世界舞台。
斯大林看着毛泽东,满满是自己当年的影子。
有一件斯大林绝对不会想到的事,即便他让毛泽东吃尽了苦头,但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全世界都开始了批判斯大林的政治浪潮,此时为斯大林辩护最激烈的,竟然是当初最桀骜不驯、不服苏联的毛泽东。在全世界所有共产党国家中,中国是最后一个在公共场合摘掉斯大林画像的——直到改革开放后斯的画像才从天安门广场上撤下,也是最后一个停止公开为斯大林进行辩护的。
备注:由于文章全文有近三万字,而公众号一篇字数上限是两万字,故《十月革命一百年祭》分为上下篇更新,今日先更新前一万五千字。
(四)勃列日涅夫:封建化的高速列车
(五)戈尔巴乔夫:权贵窃国
(六)苏联:第一座灯塔
(七)解体之殇:帝国寒冬
新书已出版:《生而贫穷》正式出版,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