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哎咆科技  ·  Apple 智能国行版要来了,苹果官宣! ·  10 小时前  
ZOL中关村在线  ·  备受期待!曝苹果下周将发布新款iPhone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你的第一部手机是iPhone还是安卓? ·  昨天  
EETOP  ·  国外AI专家深度剖析:盛赞DeepSeek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天下实验室

40分钟,1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背后

看天下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4-09-23 20:30

正文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魏青 拍摄)


北京中轴线的声名,恰如北京老城楼上的雨燕,正飞向世界各地。


撰文 |  李薇

编辑 |  曹颖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印度新德里,一场紧张的讨论,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进行。


来自希腊、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的代表依次陈述观点,每人限时3分钟。40分钟即将过去,进入决议阶段,中国代表的目光紧紧落在一根小木槌上。


“Adopted(采纳)!”


上午11点15分,木槌轻敲,与会代表纷纷起立、鼓掌。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维沙尔·夏尔玛用中文说:“我祝贺你,中国。”


从此刻起,“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北京第8项世界遗产。


北京中轴线申遗,这条路走了12年。


2012年,北京中轴线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启动申遗之路,目标定在2035年。2024年申遗成功,比预期提早了11年。


12年的申遗之路因何开启?它曾穿越哪些关口,又将延伸向怎样的未来?

申报什么样的世界遗产?

2009年前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者们有过一次讨论:中国应该申报什么样的世界遗产?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想到,可以申报中国文明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内容,譬如北京中轴线。


站在北京钟楼上,向南望,剪刀尾的雨燕次第掠过红墙黄瓦、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统领后者的是一条概念上的线,长7.8公里,自钟鼓楼起,穿过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建筑群,到永定门。700多年来,钟鼓楼掌管时间,宫殿掌管政治,天坛掌管祭祀,城门掌管出入。人间的建筑对应天上的星象,对称与起伏的格局展现着中华文明壮美的秩序。


北京中轴线,不只是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见证,更是中国礼制传统思想的深刻表达,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东亚地区的城市形态和社会生活秩序,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部分。将其申报为世界遗产,既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也可以以此为抓手,促进北京老城保护,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若申报成功,保护不会停滞,而是会延展为时间跨度更长、规格更高的工作。因为世界遗产保护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如果保护不力,有被除名的风险,例如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就因政府后续保护不力,2021年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

按下加速键

每个国家每年仅能申报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和一个世界自然遗产。2012年,经过系列论证和准备后,北京中轴线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获得了向世界遗产中心申报的资格。这份名单上有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等40多项在“竞争”,资格宝贵。稳妥起见,北京中轴线申遗时间定在了2035年。


2018年至2019年,世界遗产领域资深专家现场考察北京中轴线,认为其具备在两三年内申报的条件。从那时起,申遗工作按下了加速键。


吕舟记得,世界遗产领域著名专家稻叶信子来华访问时曾说,世界遗产有一个“哇”效应——能让人一眼看去“哇”地惊叹,就极有可能成为世界遗产。


为了这声“哇”,申遗工作生长出“中轴线保护管理”和“编制申遗文本”的双翼。


中轴线保护管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涉及政策法规、央地统筹、数字技术、公众参与四大方面。以央地统筹为例,中轴线上15个遗址点分属9个管理部门,如正阳门受北京市文物局管理,太庙归北京市总工会管理,这只是遗产区、缓冲区复杂产权的一角。


吕舟则率领团队编制文本,提炼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这一核心概念,几乎每一年,文本都要修改完善。2023年1月30日,一行李箱的申遗文本被护送到巴黎,正式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北京中轴线申遗进入考察评估阶段。

雨燕飞向世界

经历现场技术评估和多次评审、答辩,2024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简称ICOMOS)评估报告出炉,认定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评选10条技术性标准中的第3条和第4条,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且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建议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提出天安门建筑群经历了4次现代改造,不建议纳入中轴线价值体系。对中国而言,天安门有特殊意义。它是北京中轴线由皇家都城轴线转变为人民公共轴线的典型代表,标志着曾经的封建专属地带成为公众共享区域。


● 技术性标准之三:能为延续至今或者业已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者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 技术性标准之四: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者几个重要阶段的建筑及技术形成的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


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当天,10点37分,北京中轴线项目讨论开始。吕舟用手机为申遗团队直播全程。


针对评估报告,希腊代表提出修正案,认为中国文明是延续的,北京中轴线也是延续的、活态的遗产,天安门广场的现代建筑群和复建的永定门遵循了中轴线的建筑风格,应当纳入中轴线价值体系。黎巴嫩、赞比亚等18个国家代表轮流发言,普遍认为“它们见证了中国社会从帝制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连贯性”“是北京中轴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紧张的40分钟讨论结束,木槌敲下,涵盖天安门建筑群、以新永定门为南端标志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消息通过直播信号飞向亚欧大陆东岸,紧张观看的申遗团队爆发出热烈欢呼。这条历时12年的路,终于穿越了所有关口。


当晚,来祝贺中国代表团的人数远超预期,代表团携带的中轴线纪念品发放一空,就连吕舟佩戴的雨燕徽章,也从他的胸口,转移到了外国友人身上。


北京中轴线的声名,恰如北京老城楼上的雨燕,正飞向世界各地。


1

2012年~2016年

申遗启动

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申遗文本编制,启动重要文物建筑保护修缮。

2

2017年~2021年

全面加速

颁布《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梳理出48项工作,划分责任单位。成立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

3

2022年

确定2024年申遗

出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

4

2023年

提交申遗文本

接受ICOMOS专家评估,提交补充材料,参加答辩。

2

2024年

申遗成功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

最多的城市是哪个?

北京,8个。北京中轴线、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