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归结为三步走,四大任务,五大智能技术方向。三步走我们怎么跟、四大任务我们怎么去完成,还有五大方向我们在科研人才的培养上怎样去进行匹配,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四个部分考虑,一是基础理论,二是共性技术,第三是基础支撑平台,第四是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怎么和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相互协调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工信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家应该去看,目标很清楚,产品要出来,核心技术要突破,实际上是为整个智能社会和2025智能制造做准备,这件事大家一定要去做,要思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个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怎么样相互协同,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你跟不上,你一定会落后。人工智能对全社会来讲是共性的技术、普适的技术,对教育来讲同样是共性的、普适的课程,这一点我们现在都无法去想象,人工智能对于教育或者是智慧教育带来的挑战,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去关注。
高校的行动计划,今年教育部连发五文,时间规划涉及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内容涉及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的基地,它的目标是想干什么?对于高校教师,写写论文,带带学生已经不够了。人工智能的方向有什么呢?李院士讲了,这是经过多少次争论后列出来的主要方向,6到8个,要根据各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特色去建相应的方向,一定要有特色而不能同质化。
围绕基础理论的研究基金委是有布局的,也经过了专家组充分的论证。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从56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也一直在斗争,但不管你是三起三落还是八起八落,搞学术的人都得搞。别人不做的时候我们在做,别人不待见的时候我们也在做,高潮来的时候,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做学术的人就要初心不改做自己的事。所以人工智能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从需要模拟人的基本智能,推理、知识、规划、学习、交流、感知到移动和操作物体的能力,始终在延伸,始终在往前走,水平在不断的去提高。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而是希望能够像人那样去思考,像自然演化那样去学习和进化。另外,进化计算和自然计算结合起来有一些挑战和问题,我觉得这两个之间的概括需要有人去做,我已经讲过几回,今天先不讲,未来希望有机会也跟大家聊一聊进化计算和自然计算的结合。
智能的两条道,学习和感知、优化和识别的能力什么时候都需要、什么时候都是智能的主体,怎么样能够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我认为这个时代说对了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可以用梯度算法去做,另外一部分是,进化计算在结构优化上一定是比BP强的,梯度从哪儿求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值得思考,无法获得梯度怎么办?人工智能从开始的符号、联结、行为、贝叶斯到类推,人怎么认知、自然怎么学习演化、人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怎么听的、怎么说的、怎么走的、怎么动的……神经网络都做到了吗?我想说的是,从专家系统到中间基于特征的,再到声音、语言,文字、图像以及现在的感知行动结合起来,这件事上是值得我们去走的。
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四大挑战,无教师的学习何时能来?无监督的学习深度何时能做?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去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吗?机器的情感在哪里?前面说的这些都是网络范式去做的,而人是在环境、场景中、运动中去感知,首先是感知这个世界,然后理解这个世界,之后去指挥自己的行为,最后再做一系列的事情。所以最终人工智能要对环境、对场景、对情感去感知和理解,形成动力系统。更进一步,人工智能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人,这个时候带来的伦理、法律、道德、宗教等等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怎么去思考它、怎么去理解它以及怎么去面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