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混沌创新领教郁金星关于从流量思维到场景思维的转变,以及如何通过构建满足用户需求的三重场景逻辑来设计和提供服务和产品。文章详细解释了场景的定义,通过多个案例来展示如何解构场景,并强调了场景在商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商业场景构建的三大逻辑:体验、社群、人格。
流量思维以企业自身为中心,关注展示和争夺平台资源,导致大量营销费用投入流量成本上。而场景思维则是以客户为中心,关注使用习惯和生活场景,更贴近客户需求。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待人和环境的态度,静态思维认为人和环境是固定不变的,而动态思维则认识到它们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场景最初是影视用语,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任务或活动。这个概念可以分解为“场”和“景”两个部分。场的物理属性是时间和空间,心理属性则涉及情绪和精神状态。通过将物理空间和时间作为横轴,情绪和精神状态作为纵轴,可以构建场景。场景的四个要素包括时间和空间、精神和情绪。
达美乐通过时间承诺(30分钟送达,否则免费)等策略,将时间优势转化为品牌特色。而Jellycat的毛绒玩具则通过创造情感和陪伴的场景,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成为流行的新宠。
在非刚需的弹性需求时代,用户人设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以及他们愿意为什么买单。而用户人格则是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通过构建符合用户人格的场景和产品,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欲望和消费主义倾向。
商业场景的构建基于体验、社群和人格三大逻辑。体验是关键,需要提供优质的消费体验;社群则是通过社交互动创造共享价值;人格则是关注消费者的自我表达和认同。伟大的品牌能够通过故事和场景激励每个人突破极限,帮助用户进行自我表达。
大家好,我是混沌创新领教郁金星。
很高兴能在周末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
“从流量思维到场景思维——如何构建满足用户需求的三重场景逻辑”。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场景?如果之前有同学参加过
李善友教授的《单点击穿:长期主义者的结构性红利》
这门课程,可能会记得在这门课上,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
在业务和产品开发中,主要考虑哪些维度?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教授指出了两个关键维度:
需求维度和供给维度。
更进一步,供给方面,我们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需求方面,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场景。这两个要素是我们在需求和供给维度中特别重要的。有了这两个要素,我们才能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突破点,进而构建完整的产品体系。
此外,教授还提出了单点三问:
第一问是企业外有没有正在10倍速变化的一个要素;
第二问是需求侧有没有可以10倍速变大的一个场景;
第三问是供给侧有没有必须10倍速变强的一个能力。
今天,我们不探讨外部变化和供给侧这两个主题,而是专注于需求侧的场景变化。事实上,尽管很多企业经常讨论场景,但具体到服务和产品时,却难以准确把握用户使用产品的具体场景。而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深入探讨场景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为什么场景成为了当今商业领域的核心议题?
我认为,这与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流量思维有关。
流量思维的逻辑是什么?简单来说,
流量思维是一种单独归因的思维模式。
这种逻辑认为,只要有很多人看到我,他们就会喜欢我,进而购买我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在直播中,我们可能通过激发观众的兴奋和冲动来刺激购买欲望。这种单一要素驱动的购买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流量逻辑。
然而,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它假设只有少数几个因素就能决定结果。换句话说,我们一般认为创造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把人看作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实体。我们只不过是根据文化、性别、地域、年龄、收入偏好等特征对人进行分类,形成所谓的用户画像。在产品开发中,尤其是作为产品经理,通常十分依赖这些用户画像。因此,在投放流量时,实际上不是针对个体,而是针对这些标签。这就是流量思维的核心。
但场景思维不同。因为场景思维认为现实世界中人的决策是如何复杂多变的,人的决策是由多种瞬息万变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场景思维在商业中的应用意味着,当我们考虑场景时,我们不仅看到人与物的关系,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它使得场景具有无限的创造潜力,从而为商业带来广阔的创新空间
。这就是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根本区别——静态思维看待人和环境为固定不变,而动态思维认识到它们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对比流量思维和场景思维,可以看到,流量思维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关注企业想要展示什么,争夺平台资源和流量入口,导致大量营销费用投入到流量成本上,使得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和利润下滑。而场景思维则以客户为中心,关注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生活场景,更贴近客户需求,以此来设计服务和产品。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通过上述这些小例子,我们简要了解了场景思维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话题进行讲解:
第一个话题,我会解释什么是场景;
第二个话题,通过解构场景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第三个话题,重点探讨场景构建的三个底层商业逻辑。
混沌创新领教、渊明咨询创始人 郁金星/
授课老师
什么是场景
首先,我们来探讨场景的定义。
场景最初是影视用语,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任务或活动,或者因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具体生动的画面,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的特定过程。
这个概念可以分解为“场”和“景”两个部分。
“场”是指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而 “景”指的是在特定空间中人物互动产生的情景和情绪。我们在这个空间里需要创造情景和互动,以激发用户的情感。将“场”和“景”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场景。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将用图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个概念。场景可以看作是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结合。物理属性指的是时间和空间,这很容易理解。心理属性则涉及情绪和精神状态。
混沌喜欢建模,所以我们可以将物理空间和时间作为横轴,而情绪和精神状态作为纵轴。这两者的交点就是场景。
关于心理属性,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还要区分情绪和精神?因为情绪是由特定事件引发的应激心理反应,它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开心、沮丧或悲伤等情感,并常伴随生理变化,如出汗或颤抖。情绪通常是短暂和快速变化的;精神则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包括信念、态度、价值观、意志和理想等更广泛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表现持久且稳定。
简而言之,
情绪是短暂且易变的心理体验,而精神则是持久且稳定的心理特征。
这就是情绪和精神的主要区别。
至此,我们已经将场景分解为两个维度和四个要素:时间和空间、精神和情绪。接下来,我们将基于四个要素的组合来解构场景,同时通过这四个要素的组合,也可以找到对线上业务有启发的新思路。
对场景的解构案例
我们先探讨时间和情绪的组合,这种组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乘号,而非加号。加号代表物理累加,而乘号代表的是深度融合。我们来看第一个场景。大家回忆一下,在点外卖时,你们最关心的痛点是什么?
我列举了几个关键指标:外卖的食材品质、味道、送达时的温度、送达的速度等等。然而,经过大量调研,我发现人们最焦虑的并非外卖的安全性或食物的温度,而是外卖送达的时间——人们并不关心送餐的具体时长,而是送餐时间与自己用餐时间的确定性。例如,如果我知道我点的外卖需要1小时送达,我可以在12点用餐前1小时下单。如果送餐只需10分钟,那我可以在11点50分下单。因此,送餐时间的不确定性才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只有当送餐时间更加确定,我点外卖的焦虑感才能得到缓解。这就是我们对时间感受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我们来看达美乐是如何处理的。达美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美国品牌,尤其在一线城市。这家企业自196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一个时间原则。到了1973年,他们正式推出了“30分钟送达,否则免费”的承诺。如果未能在30分钟内送达,顾客将获得优惠券,用于下一次免费购买。
最初,达美乐的服务并未完全达到这一标准,有些顾客因此连续获得免费披萨。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自建配送系统,达美乐最终实现了这一承诺。尤其是进入中国市场后,达美乐也沿用了这一服务模式,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服务。
可以看到,达美乐比美团和饿了么更早提出了时间配送的概念——美团通过算法优化将平均配送时间缩短至29分钟,而饿了么则控制在23分钟。直到1999年,必胜客才推出外卖服务。但真正将时间优势转化为品牌特色的是达美乐,并凭借这个优势迅速崛起,成为美国最大的披萨连锁品牌之一。
接下来,我们探讨空间和情绪的组合。以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例:
如何通过洗碗布创造场景?
洗碗布通常不是什么特殊商品,我们可以在超市或网上随意购买。但有一次,我买到了一款特别的洗碗布。它的包装很简单,但上面印了一段引人深思的文字,我特意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包装上写着:“你以为孩子学做家务真的只是在学做家务吗?”
为什么商品的设计厂家要这样写,这是因为很多简单的家务活动背后,有着很重要的培养意义——教孩子整理房间培养责任感,烹饪教授正确的生活方式,园艺培养细心,而洗碗则教会体贴。
简而言之,孩子的学习成果,取决于你的引导。因此,当我看到这段包装上的文字时,我对厂家产生了敬意。一块洗碗布不仅用于清洁,还传递了教育的智慧和理念。所以我更愿意购买这款附有教育意义的洗碗布。
场景的创造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因为语言是一种强大的认同工具,它不仅承载着文化,还能塑造思维方式。善用语言的力量,能在人们心中构建一个想象的空间。
接下来,我们探讨时间、空间和情绪三者如何组合创造场景。
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你会为一个毛绒玩具支付多少钱?
你能想象一个小型玩具售价399元,这只是基础款,还有699元、799元,甚至还有超过一千元的。看完Jellycat这个视频,我感到世界变得陌生。因为这个世界终于癫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那么,为什么年轻人爱养Jellycat呢?
Jellycat上世纪90年代诞生于英国伦敦,有多年育儿经验的人可能熟悉这个品牌,但近年来,它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成为了一个代名词,指代的是那些能够安抚和陪伴成年人的毛绒玩具。这些玩具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们可以作为猫狗宠物的替代品,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年轻人通过为这些公仔编排剧情、拍摄小戏来释放情绪,实现自我疗愈,满足心理需求。这个品牌在中国年销售额达数十亿,这就是释放情绪创造场景带来的价值。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结合时间、空间、情绪和精神的场景。
这次我们重新聚焦于茶空间。最近我访问了福建的一家茶楼,体验了他们的服务。我来为大家简要还原一下茶楼的服务场景。
到访前,你可以在线预约包厢,他们会提前设置好包厢名称和空调温度,甚至帮你预留停车位。当我到达时,服务员不仅协助停车,还因为在下小雨,主动撑伞迎接,将我护送到茶楼内。
更贴心的是,在我品茶时,服务员注意到我的车有些脏,于是询问我是否需要洗车。我提到没有时间,她便说可以在我喝茶时免费帮我洗车。后来我得知,他们与周边2.5至3公里范围内的洗车店建立了联盟关系。因此,只要顾客来喝茶,他们就能提供洗车服务。洗车工人会迅速上来服务,等我喝完茶,车也洗得干干净净,方便我取回。
此外,他们还提供一项服务:夏天时主动为顾客的车辆盖上车衣。起初我不解其意,但当我离开时便明白了。夏天车内温度很高,但因为车衣的保护,车内依然凉爽且有香氛,感觉非常舒适。
我在茶楼待了一天,看到不少顾客被撑伞迎进,享受完服务后,毫不犹豫地支付大笔费用,有的刷3万,有的5万,甚至有人一次性支付了10万,这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案例其实还让我去反思,在经济下行期间,生意难做是常态,
但有些人通过卓越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情绪价值,从而赢得忠实客户。
所以,我们是否真的洞察了用户在那一刻的真实需求?例如,茶楼、红酒坊、雪茄馆等场景,让顾客从小白到专业,塑造了一种精神属性。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自我成长,这创造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就是现代茶楼的精髓。因此,需求与场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需求。场景最终要与在座各位这样的真实人物产生联系,进行真实的交流,这才是真实的场景。
讲到这里,我们讨论了多种场景组合方式,核心目的是教大家如何洞察人的需求。这些方法帮助我们对人的需求进行具体、细致、立体的观察。我希望大家记住一个核心要点,那就是
场景塑造的四个关键要素:时间、空间、情绪和精神。
灵活运用这四个要素,你就能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场景效果,只需简单组合即可。
商业场景构建的三大逻辑
接下来,我们探讨现代商业场景构建的基本逻辑。
分别是体验、社群、人格。我将会用松赞酒店、跳海小酒馆、耐克等作为案例来说明。(因为篇幅限制这里仅挑一种来进行详细说明。)
「想跟随混沌创新领教深度学习,请前往APP解锁完整视频」
梁宁老师在《真需求》一书中提出,在刚需时代,分析和洞察用户需求的工具是用户画像;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需要理解一个人的人设,你才能够找准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