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混沌学园
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混沌学园  ·  孙悟空和李子柒,一个商业的底层逻辑 ·  2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宋仲基都官宣二胎了,她却仍被全网念念不忘 ·  2 天前  
人生研究所  ·  寒湿不除,冬天受罪!铺一床艾,暖一身阳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混沌学园

孙悟空和李子柒,一个商业的底层逻辑

混沌学园  · 公众号  · 学习  · 2024-12-09 20:31

正文

大家好,我是混沌创新领教郁金星。很高兴能在周末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从流量思维到场景思维——如何构建满足用户需求的三重场景逻辑”。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场景?如果之前有同学参加过李善友教授的《单点击穿:长期主义者的结构性红利》这门课程,可能会记得在这门课上,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业务和产品开发中,主要考虑哪些维度?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教授指出了两个关键维度:需求维度和供给维度。更进一步,供给方面,我们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需求方面,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场景。这两个要素是我们在需求和供给维度中特别重要的。有了这两个要素,我们才能确定产品或服务的突破点,进而构建完整的产品体系。


此外,教授还提出了单点三问:


第一问是企业外有没有正在10倍速变化的一个要素;


第二问是需求侧有没有可以10倍速变大的一个场景;


第三问是供给侧有没有必须10倍速变强的一个能力。


今天,我们不探讨外部变化和供给侧这两个主题,而是专注于需求侧的场景变化。事实上,尽管很多企业经常讨论场景,但具体到服务和产品时,却难以准确把握用户使用产品的具体场景。而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深入探讨场景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场景成为了当今商业领域的核心议题?我认为,这与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流量思维有关。


流量思维的逻辑是什么?简单来说,流量思维是一种单独归因的思维模式。这种逻辑认为,只要有很多人看到我,他们就会喜欢我,进而购买我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在直播中,我们可能通过激发观众的兴奋和冲动来刺激购买欲望。这种单一要素驱动的购买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流量逻辑。


然而,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它假设只有少数几个因素就能决定结果。换句话说,我们一般认为创造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把人看作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实体。我们只不过是根据文化、性别、地域、年龄、收入偏好等特征对人进行分类,形成所谓的用户画像。在产品开发中,尤其是作为产品经理,通常十分依赖这些用户画像。因此,在投放流量时,实际上不是针对个体,而是针对这些标签。这就是流量思维的核心。


但场景思维不同。因为场景思维认为现实世界中人的决策是如何复杂多变的,人的决策是由多种瞬息万变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场景思维在商业中的应用意味着,当我们考虑场景时,我们不仅看到人与物的关系,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它使得场景具有无限的创造潜力,从而为商业带来广阔的创新空间。这就是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根本区别——静态思维看待人和环境为固定不变,而动态思维认识到它们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对比流量思维和场景思维,可以看到,流量思维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关注企业想要展示什么,争夺平台资源和流量入口,导致大量营销费用投入到流量成本上,使得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和利润下滑。而场景思维则以客户为中心,关注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生活场景,更贴近客户需求,以此来设计服务和产品。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通过上述这些小例子,我们简要了解了场景思维的重要性。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话题进行讲解:


第一个话题,我会解释什么是场景;


第二个话题,通过解构场景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第三个话题,重点探讨场景构建的三个底层商业逻辑。


混沌创新领教、渊明咨询创始人 郁金星/授课老师




什么是场景


首先,我们来探讨场景的定义。场景最初是影视用语,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任务或活动,或者因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具体生动的画面,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表现剧情的特定过程。这个概念可以分解为“场”和“景”两个部分。


“场”是指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而 “景”指的是在特定空间中人物互动产生的情景和情绪。我们在这个空间里需要创造情景和互动,以激发用户的情感。将“场”和“景”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场景。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将用图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个概念。场景可以看作是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结合。物理属性指的是时间和空间,这很容易理解。心理属性则涉及情绪和精神状态。



混沌喜欢建模,所以我们可以将物理空间和时间作为横轴,而情绪和精神状态作为纵轴。这两者的交点就是场景。



关于心理属性,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还要区分情绪和精神?因为情绪是由特定事件引发的应激心理反应,它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开心、沮丧或悲伤等情感,并常伴随生理变化,如出汗或颤抖。情绪通常是短暂和快速变化的;精神则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包括信念、态度、价值观、意志和理想等更广泛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表现持久且稳定。


简而言之,情绪是短暂且易变的心理体验,而精神则是持久且稳定的心理特征。这就是情绪和精神的主要区别。


至此,我们已经将场景分解为两个维度和四个要素:时间和空间、精神和情绪。接下来,我们将基于四个要素的组合来解构场景,同时通过这四个要素的组合,也可以找到对线上业务有启发的新思路。


对场景的解构案例


我们先探讨时间和情绪的组合,这种组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乘号,而非加号。加号代表物理累加,而乘号代表的是深度融合。我们来看第一个场景。大家回忆一下,在点外卖时,你们最关心的痛点是什么?


我列举了几个关键指标:外卖的食材品质、味道、送达时的温度、送达的速度等等。然而,经过大量调研,我发现人们最焦虑的并非外卖的安全性或食物的温度,而是外卖送达的时间——人们并不关心送餐的具体时长,而是送餐时间与自己用餐时间的确定性。例如,如果我知道我点的外卖需要1小时送达,我可以在12点用餐前1小时下单。如果送餐只需10分钟,那我可以在11点50分下单。因此,送餐时间的不确定性才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只有当送餐时间更加确定,我点外卖的焦虑感才能得到缓解。这就是我们对时间感受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我们来看达美乐是如何处理的。达美乐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美国品牌,尤其在一线城市。这家企业自1960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一个时间原则。到了1973年,他们正式推出了“30分钟送达,否则免费”的承诺。如果未能在30分钟内送达,顾客将获得优惠券,用于下一次免费购买。


最初,达美乐的服务并未完全达到这一标准,有些顾客因此连续获得免费披萨。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自建配送系统,达美乐最终实现了这一承诺。尤其是进入中国市场后,达美乐也沿用了这一服务模式,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服务。



可以看到,达美乐比美团和饿了么更早提出了时间配送的概念——美团通过算法优化将平均配送时间缩短至29分钟,而饿了么则控制在23分钟。直到1999年,必胜客才推出外卖服务。但真正将时间优势转化为品牌特色的是达美乐,并凭借这个优势迅速崛起,成为美国最大的披萨连锁品牌之一。


接下来,我们探讨空间和情绪的组合。以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例:如何通过洗碗布创造场景?



洗碗布通常不是什么特殊商品,我们可以在超市或网上随意购买。但有一次,我买到了一款特别的洗碗布。它的包装很简单,但上面印了一段引人深思的文字,我特意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包装上写着:“你以为孩子学做家务真的只是在学做家务吗?”



为什么商品的设计厂家要这样写,这是因为很多简单的家务活动背后,有着很重要的培养意义——教孩子整理房间培养责任感,烹饪教授正确的生活方式,园艺培养细心,而洗碗则教会体贴。


简而言之,孩子的学习成果,取决于你的引导。因此,当我看到这段包装上的文字时,我对厂家产生了敬意。一块洗碗布不仅用于清洁,还传递了教育的智慧和理念。所以我更愿意购买这款附有教育意义的洗碗布。


场景的创造可以通过语言来实现。因为语言是一种强大的认同工具,它不仅承载着文化,还能塑造思维方式。善用语言的力量,能在人们心中构建一个想象的空间。


接下来,我们探讨时间、空间和情绪三者如何组合创造场景。



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你会为一个毛绒玩具支付多少钱?


你能想象一个小型玩具售价399元,这只是基础款,还有699元、799元,甚至还有超过一千元的。看完Jellycat这个视频,我感到世界变得陌生。因为这个世界终于癫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那么,为什么年轻人爱养Jellycat呢?


Jellycat上世纪90年代诞生于英国伦敦,有多年育儿经验的人可能熟悉这个品牌,但近年来,它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成为了一个代名词,指代的是那些能够安抚和陪伴成年人的毛绒玩具。这些玩具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们可以作为猫狗宠物的替代品,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年轻人通过为这些公仔编排剧情、拍摄小戏来释放情绪,实现自我疗愈,满足心理需求。这个品牌在中国年销售额达数十亿,这就是释放情绪创造场景带来的价值。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结合时间、空间、情绪和精神的场景。



这次我们重新聚焦于茶空间。最近我访问了福建的一家茶楼,体验了他们的服务。我来为大家简要还原一下茶楼的服务场景。


到访前,你可以在线预约包厢,他们会提前设置好包厢名称和空调温度,甚至帮你预留停车位。当我到达时,服务员不仅协助停车,还因为在下小雨,主动撑伞迎接,将我护送到茶楼内。


更贴心的是,在我品茶时,服务员注意到我的车有些脏,于是询问我是否需要洗车。我提到没有时间,她便说可以在我喝茶时免费帮我洗车。后来我得知,他们与周边2.5至3公里范围内的洗车店建立了联盟关系。因此,只要顾客来喝茶,他们就能提供洗车服务。洗车工人会迅速上来服务,等我喝完茶,车也洗得干干净净,方便我取回。


此外,他们还提供一项服务:夏天时主动为顾客的车辆盖上车衣。起初我不解其意,但当我离开时便明白了。夏天车内温度很高,但因为车衣的保护,车内依然凉爽且有香氛,感觉非常舒适。


我在茶楼待了一天,看到不少顾客被撑伞迎进,享受完服务后,毫不犹豫地支付大笔费用,有的刷3万,有的5万,甚至有人一次性支付了10万,这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案例其实还让我去反思,在经济下行期间,生意难做是常态,但有些人通过卓越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情绪价值,从而赢得忠实客户。所以,我们是否真的洞察了用户在那一刻的真实需求?例如,茶楼、红酒坊、雪茄馆等场景,让顾客从小白到专业,塑造了一种精神属性。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自我成长,这创造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就是现代茶楼的精髓。因此,需求与场景的结合才是真正的需求。场景最终要与在座各位这样的真实人物产生联系,进行真实的交流,这才是真实的场景。


讲到这里,我们讨论了多种场景组合方式,核心目的是教大家如何洞察人的需求。这些方法帮助我们对人的需求进行具体、细致、立体的观察。我希望大家记住一个核心要点,那就是场景塑造的四个关键要素:时间、空间、情绪和精神。灵活运用这四个要素,你就能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场景效果,只需简单组合即可。


商业场景构建的三大逻辑


接下来,我们探讨现代商业场景构建的基本逻辑。分别是体验、社群、人格。我将会用松赞酒店、跳海小酒馆、耐克等作为案例来说明。(因为篇幅限制这里仅挑一种来进行详细说明。)


「想跟随混沌创新领教深度学习,请前往APP解锁完整视频」

梁宁老师在《真需求》一书中提出,在刚需时代,分析和洞察用户需求的工具是用户画像;在弹性需求的时代,你需要理解一个人的人设,你才能够找准真需求。



用户画像是指基于一个人缺少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例如,如果一个家庭没有电视,我们就尝试卖给他们一台电视,这就是基于他们缺少的东西来销售产品。用户人设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特长和兴趣,以及他们愿意为什么买单。例如,一个登山爱好者不会只满足于购买一条登山裤或一件冲锋衣,他们会持续购买,并且越买越高端。他们拥有的越多,就越想拥有更多,这就是用户人设的概念。


理解了用户画像和用户人设的区别后,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个人设展示场:


●有钱人设:白富美、高富帅,人设内容是晒高端消费。


●意志人设:撸铁、减肥、早起,人设内容是晒打卡。


●生活人设:猫奴、宝妈、美食达人,人设内容是晒生活。


总之,在非刚需的、弹性需求的时代,会产生大量的非本圈中人不能理解的消费与行为,那其实是一个人在为自己的人设投资——他在持续构建自己的人设,他想活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不管他当下的投入,他买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多么不合理,都是在为自己的人设投资,不断构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即便某些购买行为在他人看来不合理,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消费。就像Jellycat,外人可能看不出其合理性,但他愿意为之买单,因为他购买的是自己的人设。


有人说,合理的部分是人的理性,不合理的是人性。我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人设概念激发的是人的欲望和消费主义倾向。因此,我倾向于将“用户人设”转变为“用户人格”。


人设与人格有何不同?


「想跟随混沌创新领教深度学习,请前往APP解锁完整视频」

在区分人设和人格后,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人们之所以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的人格特质:勇敢无畏、嫉恶如仇、忠诚重义。他的精神是战天斗地,虽千万人吾往矣。所以,孙悟空唤醒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潜力、勇气、不屈精神,以及对自由、正义和力量的渴望。黑神话悟空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全球销量达到2300万份,大多数购买者为男性用户。这是因为他们内心住着一个孙悟空,希望通过游戏中的人物体验大闹天宫的壮举,展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这就是人格魅力的力量。



再举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例子,李子柒。人们喜欢她,是因为她展现出的人格特质:坚韧自律、乐观感恩、独立自强,以及直率真诚。她的精神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细节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世界的温情关怀。因为它们不仅是生活的诗,也是对人性的呼唤,表达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在这种诗意中,我们寻找着文化根源的精神需求。因此,我相信几乎每个女性心中都住着一个李子柒。


所以,她能做到“沉寂三年,归来仍是顶流”。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看法来映射自己的人格,并根据这些反馈来追求自我实现。



总而言之,能够帮助用户“看见”并唤醒自身积极人格的产品(场景)才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


伟大的品牌能够通过故事和场景激励每个人突破极限,为普通人内心中未知的伟大人格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说过,“品牌是帮助用户建立一个梦想,并且保护这个梦想。”但其实我们周围,这样的品牌并不多见,我们能想到的往往是国外品牌。这表明,基于用户人格来构建场景和品牌,在国内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无论是打造场景还是品牌,关键在于帮助用户进行自我表达,让他们认识到“我是谁”,而非仅仅关注品牌本身。这正是当下的发展趋势。


【解锁领教对案例的完整解读,请前往APP深度学习】

以上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逻辑:创始人的理念是商业发展的关键导向。横向来看,是我们的商业场景,即我们的企业实体。纵向来看,每位老板、每位创始人都有自己的理念,这理念可能就是他们的天赋使命。通过理念与实践的结合,找到那个核心点,我们称之为“以商入道”,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商佛”,这是你的修行之路。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句话:上帝召唤你的地方,就是世界深深的渴望,与你内心深深的喜悦,相遇的地方。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