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太空运行模拟图
由于反应速度远胜传统卫星系统,“茶隼眼”2M小卫星能力的意义重大——士兵们可在数分钟内就拿到1.5米分辨率的卫星图像。
据国防科技信息网11月1日报道,美国陆军“茶隼眼”2M低成本战术侦察小卫星日前已从国际空间站上部署入轨。该卫星在8月14日随SpaceX公司的“龙”飞船一同前往国际空间站。这颗仅50千克重的光学遥感卫星能由战场上的士兵直接操控,使他们获得实时情报;若一切顺利,它有望成为小卫星在军事任务中得到更广泛应用的催化剂。
“茶隼眼”项目由美国陆军航天与导弹防御司令部牵头。该司令部发言人朗吉诺称,“茶隼眼”2M未来8周将开展“稳定化和技术检测”,随后将由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开展“独立用户评测”,并参加陆军的一系列军事演习。
航天与导弹防御司令部航天与战略系统署总工程师伦敦三世曾在10月25日向外界表示,“茶隼眼”2M是一颗技术验证卫星,但有望快速、持续且可靠地为地面上的战士提供战术图像。
他指出,旅及更低级别的战术指挥官,将首次有权掌控从向卫星下达任务到数据分发的整个过程。由于反应速度将远胜传统系统,士兵们可在数分钟内就拿到1.5米分辨率的卫星图像
。
伦敦三世指出,他们11年前就提出了空间数据未必一定昂贵,只有少数高级将领才能拿到的想法,而“茶隼眼”2M是对这一想法的一次验证。他说,这颗星将验证怎样才能让战场上的士兵以不高的费用迅速地拿到战术图像。
空间安全研究学者兰顺正告诉记者,目前,陆军的太空情报获取基本上依赖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NRO)或其他军种。受层级关系、跨军种等因素的影响,陆军获得的太空情报在时效性、便捷性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现代战场态势千变万化,美国陆军对太空情报时效性的要求也在提高,“茶隼眼”2M卫星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小卫星技术的发展则为美国陆军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以往只能由大型卫星携带的侦察设备,现在小卫星也能携带,“茶隼眼”2M卫星虽有高达1.5米的侦察分辨率,但仅重50千克。美国上世纪80年代发射的KH-11卫星分辨率也为1.5米,但卫星重量却超过10吨。
卫星测试中
“茶隼眼”2M卫星不仅重量低,价格也便宜很多,美国陆军希望批量生产的卫星价格大概为200万美元。与以往大型侦察卫星价格动辄几亿美元相比,价格便宜了几十倍。“红隼眼”项目主任约翰·伦敦此前曾透露,由于“红隼眼”卫星项目的成本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所以可将众多该类卫星部署在轨道中,以弥补现存空间系统不能持续使用的缺陷。
“由于 茶隼眼 2M部署在近地轨道,重返周期比较长。如果美国陆军想获得实时监控能力,这些卫星必须进行组网,在近地轨道部署一定数量的卫星。”兰顺正指出,
战场迷雾是影响前线指挥官有效指挥的重要因素。若指挥官对战场的态势把握不清甚至一无所知,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军事部署和行动。美国陆军试验 茶隼眼 2M卫星就是为了让战地指挥官实时获得太空侦察情报,提高态势感知能力,尽量减轻战场迷雾的影响。
提到美军太空军事能力的时候,陆军不会是首先映入脑海的军种,大众更多想到的是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或者美国空军。虽然美国陆军一直是地面作战力量,但随着对空间依赖的增加,陆军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空间能力的发展与演练活动中。自2010年以来,美国陆军已经发射了十余颗小卫星,而“茶隼眼”卫星只是陆军发展太空军事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
对于美国陆军而言,“茶隼眼”2M将扮演“游戏改变者”的角色,其服役将使美陆军的旅级及以下指挥官首次拥有卫星图像获得终端。通过战地指挥通信网络,士兵就可以持续、可靠地获得卫星图像,为战术作战人员提供近实时太空情报,提高整个作战旅的任务指挥能力。
军事专家韩东认为,这种技术最受益的是美国陆军的特种部队。这些以小股形式深入敌后作战的部队,面对的战场环境不仅险象环生,而且瞬息万变,加上负重有限,无法像大兵团作战的部队拥有各种地面、空中侦察力量,其对态势感知能力的需求更强。有了卫星近实时情报支援,可以有效完成任务的同时降低伤亡。
除了侦察卫星,美国陆军还在积极研制低轨道战术通信卫星。
陆军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此前向外界表示,发展战术通信卫星的初衷并不是取代现有的在轨卫星能力,而是扩大通信覆盖范围,为同样得不到其他系统支持的战士提供服务。该项目包括8颗以上卫星在轨道上同时运行,每颗卫星重4.5千克,使用寿命几近一年。卫星呈立方形,尺寸为10 10 30厘米。
这种卫星具有尺寸小、重量低、成本少等优点,利用小型固体火箭即可快速组网部署。
为了持续推动陆军太空军事能力的发展,陆军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通过与美陆军能力集成中心协作,正在主导发展多域任务部队的工作。美国陆军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司令詹姆斯 迪金森今年7月在美陆军协会陆战研究所会议上表示,该任务部队将在战术层面集成太空效能,以支持陆军作战机动部队。
詹姆斯·迪金森称,这些机动部队将分散部署,极具机敏性、杀伤力且高度网络化。当前,该任务部队提供卫星支持和导弹预警,未来还将寻求创新和创造性解决方案,并将纳入新技术。该任务部队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最终将拥有大约1500名作战人员。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原标题《
美陆军部署战术侦察卫星,前线士兵可短时间获取战场高清图像
》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推/荐/阅/读
▼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内容、
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
dingyue@yinh
exi.la
卫星与网络
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