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程艺龙联席CEO的内部信中提到:首先是用户体验的领先平台,新公司同时拥有微信钱包中机票火车票和酒店的预订入口,利用合并后的资源整合和效率提升,为用户提供更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同程艺龙的结合点,除了携程的影子外,双方共同的融合点,就是腾讯微信。2014年5月,同程所有核心业务全部接入微信“钱包”,从目前来看,主推的是出行票务,即主要是同程网络业务的主体。2016年6月,艺龙对外宣布接入微信“钱包”,即艺龙接受腾讯私有化要约不久,微信可以预定艺龙住宿产品,腾讯在此次私有化之后持股27%,成为艺龙第二大股东。此时的在线旅游市场,正处于争夺流量的关键期,能够借助微信的流量入口,无疑将大幅增加交易额,流水营收双增长,也正是投资方所乐意见到的。
今日的竞对们,当时又在谋划什么呢?当时的美团还不是“美团旅行”,此时的美团CEO王兴正在大谈“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改名只是2017年4月;当时的飞猪还是阿里旅行,此时的阿里旅行正在进行“未来计划”系列,改名也只是在2016年10月。
2010年以团购为主业发展起来的美团;经历了2011-2012年的千团大战,2013年团购市场大局已定,布局猫眼电影、外卖;2014年BAT入局团购市场,糯米入百度,点评入腾讯,美团布局景区门票、酒店等新品类,此时猫眼电影已独具市场三分之一,酒店业务也仅此于携程,刚开始不到1年的外卖业务已成为行业第一;2015年美团每天交易笔数和日活跃用户,已仅次于阿里巴巴,成为中国O2O发展中的引领者。同年8月,全资收购酷讯;10月,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构建消费者生活服务的一站式平台;2016年,OTA市场风云突变,携程合并去哪儿网,携程与美团的较量更进一步,尤其是在酒店方面,携程借助去哪儿网中低端酒店与美团点评开始的博弈;2017年初至今陆续宣布成立美团点评产业基金、上线海外住宿、非标住宿品牌榛果、西瓜旅行;2017年10月,最新40亿美元融资中引入Priceline。至此美团已几乎涉及旅游行业全部品类,从“评”到“订”踏入在线旅游市场。
美团点评经过近7年的的长足发展,从团购到电影,从外卖到景点门票再到酒店预订,再到如今的旅行品牌,美团点评的战线越来越长,虽然导致“T”字型发展战略,颇受争议,如此布局,覆盖吃喝玩乐、票务、住宿预订等生活服务,从高频生活服务消费一步步切入到低频消费的旅游行业。美团旅行对其消费群体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品牌粘性的同时,也顺应了用户从传统的商旅向休闲度假游过渡的需求趋势,试图加强跟生活服务相关供应链的整合,做旅游行业增量市场。因此,至少从这一点上来看,美团点评切入在线旅游,早已是棋局之内的事情。也许是由于美团团购基因的过于强大,以至于人们会忽视其旅游产品的存在,可实际上美团酒旅事业群已达数千人。
如果说,关于“互联网下半场”的争论是美团与携程上升到关于商业意识观念,那么在2017年6月,由王兴关于“多元化”和“边界和核心”的争论再次得到了James的隔空回应。而这无疑给2017年平淡中的在线旅游市场,平添了一份热闹的“喜悦”气氛。
2016年10月底,在线旅游市场上飞猪品牌出现,这是时隔2年,从淘宝旅行到阿里旅行,到去啊后的又一力作。而在此次品牌升级之前,飞猪可谓“蓄谋已久”。值得说明的是,改名去啊之时,飞猪近乎完美的“错过”在线旅游的价格战。
从2015年开启“未来酒店”到“放心飞”平台,定义在线机票服务新标准,未来系列扩张到“未来景区”,似乎也从此时起,成为“码上游”产品的滥觞。2016年,将上述业务加速升级为“2.0版本”的同时,7月阿里推出“万游引力”度假IP战略“极光专线”;9月布局汽车票务市场;10月推出阿里商旅并接入钉钉,与此同时布局亚太、北美、欧洲境外目的地。此外,在2015年,阿里联合新浪微博推出“内容+服务”的“蜻蜓客”产品,这是继2013年4月,阿里5.86亿美元战略投资新浪微博,获得18%股份后,首次发力旅行UGC方向。对于内容,一直是阿里的未曾舍弃的追求,数月之后的2013年7月和2014年5月,阿里两度参与穷游网完成B轮和C轮数千万美元融资。2017年的飞猪,延续上年的打法,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作风
,继续推进落实酒店和景区的未来产品系列,机票和在线签证产品功能日趋完善,也免不了偶尔,在产品方面与竞对产生“口水仗”。
在2017年飞猪总裁李少华的话语中,可以看出飞猪的“边界与取舍”:“只要是用户有需求的东西,飞猪都会考虑去做。一家企业或是创业团队,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或是市场层面考虑,确实不应该用边界来束缚自己,但是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市场资源总是有限,一个管理者或是一个决策者,一定要做出取舍”。错过上一次在线旅游大战的飞猪,这次
不甘于选择沉默,而是积极“拥抱变化”
,参与到了这场在2017年发生的“多元化”与“边界”的争论之中。
与美团旅行和飞猪“高调”与携程之间进行的竞争不同,京东作为3C行业的领军者,在2017年11月,将京东3C事业部更名为“京东3C文旅事业部”,着实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众人的迷惑主要集中在,京东建立在3C商品场景化应用基础上的3C文旅事业部,究竟能给京东带来多大的增量呢?
早在途牛2014年上市之初的年底和2015年上半年,京东曾两次参与途牛融资,累计认购途牛4亿美元,成为继海航之后的第二大股东,持有20.6%的股权。这也成为京东此次更名之前,似乎唯一被外界所知晓与旅游相关的资本、业务动作。似乎途牛成为京东进军在线旅游的突破口。业内一度有传言,途牛CEO于敦徳中意京东的模式,至于京东是否能够一举并购途牛,实现其3C业务的扩张,这值得时间去验证。
途牛从来不缺乏话题。对于过去的2017年,至少有数件事,使途牛成为舆论的主角。6月,于敦徳发表途牛10年来对跟团游业务的理解;一周之内,携程发布跟团游新钻级标准,及“臻品游”品牌,试图建立国内最高等级的跟团游标准;美团推出“美团专线”发力打造成跟团游品牌。上述“跟团”行为,算是对途牛跟团游的有力回应。11月,途牛宣布2017年三季度首次实现盈利,预计在4000万元,这是途牛上市3年半以来的首次阶段性盈利。此时,仍有坊间传言称,“途牛与同程旅游合并,京东有意控股途牛,加码旅游行业,且爆出双方正在谈判之中的消息。”也许,在今天看来,合并的是同程网络与艺龙,而不是同程与途牛。但是谁又能敢否定,未来同程与途牛这对老战友,或者是京东控股途牛会出现我们想不到的结果呢?2014年途牛在上市之前的F轮融资中获得携程等2000万美元,后在途牛上市后,获得由京东、携程等1.48亿美元投资。这样的资本布局,让想象有更多空间。
互联网从不缺少BAT的身影,在线旅游自然也少不了美团、京东这样的竞对!
今天的幕后推手,也许明天将再次改变旅游格局。今日资本、IDG资本、Tiger基金、红杉资本等虎视眈眈,如若没有满足他们的利益,怎么可能促成今日的商业格局呢?
有些企业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有些企业则会以某种方式重新获得世人的关注。我们习惯了,以结果导向来处理事情,但是反过来,也是结果导向影响我们去复盘。我们似乎也习惯将互联网企业称之为上、下半场或者前、后时代,以此来差异化对比。
互联网流量从来不只是在线旅游的专利
。流量思维已如同血液,渗透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中。12月,以旅游攻略见长的蚂蜂窝,在获得鸥翎投资等1.33亿美元D轮融资内部信中提到:“3年后,蚂蜂窝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流量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旅游资本中异军突起的鸥翎,团队中不仅有江天一、郑南雁,董事会和投委会中更有张弛与梁建章,而携程和泛大西洋投资这两个战略合作伙伴的引入,不免让人有各种联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