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西方历代经典的再认识,臻进中西方的古典文明互鉴,力求贯通文史哲和古典语文学,研究并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人生建议: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  2 天前  
心禅道  ·  投资#801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801 ... ·  昨天  
拾榴询财  ·  新一轮户型革命来了!还有这么炸裂的房子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英特尔,偶像的黄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开幕|柏拉图与古典学:第十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6-15 19:13

正文



2024年6月15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本届年会以“柏拉图与古典学”为主题,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与会。 古典学是对古典文明进行专深研究的学问,是现代世界对文明传统予以传承的重要领地。 它承载着不同民族所属文明的特质与价值,维系着受其滋养的民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人类文明相互理解的深厚基础。 与会学者致力于发掘东西方文明的古典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飞分别作开幕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陈建洪主持。

刘济科副校长首先代表中山大学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中大世纪华诞这一令人振奋的时刻来访。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希文明互鉴重要意义的阐述,深刻揭示了古典学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为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国多所大学均已建立古典学研究中心,若干高校已在教育部备案设置古典学作为二级学科。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全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古典学专门研究机构之一。中心以“会通古今中西”为学术旨趣,强调中西古典学基础与文明比较视野,致力于阐发古典文明中的核心价值观。自承办2012年第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之后,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时隔十二年再次承办年会。刘济科副校长呼吁古典学研究者共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投入中西古典学的研究,促进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中国文化底蕴优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古典智慧的智识资源。


刘济科副校长致辞


广东省社科联张知干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在中大喜迎世纪华诞的热烈氛围中,第十一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中山大学举办,并举行“古典学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具有重要的标识意义。张知干书记表示,全国古典学名家翘楚云集中大,共同见证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揭牌,这是对中大古典学学术建设水准的一种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大在未来成为古典学研究重镇的一种热诚寄望。省社科联期待与中山大学持续深化拓展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务实合作,齐心协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张知干书记致辞


吴飞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得益于不断地重返古典,而西方古典的力量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柏拉图。近年来刘小枫教授和熊林教授两部柏拉图全集新译本的出版,代表着国内柏拉图翻译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同时,学界也期待未来亚里士多德全集新译本的出版。吴飞教授同时以柏拉图理念论为例,呼吁与会学者不断推进国内的柏拉图研究,使之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境界。


吴飞教授致辞


揭牌仪式

随后,会议举行了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揭牌仪式。张知干书记和刘济科副校长携其他嘉宾一起为研究基地揭牌。此次成功获批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表明,中山大学在古典学研究方面具备了人才团队、专项研究、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有望从古典学研究的先行者发展壮大为全国古典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揭牌仪式


主题报告

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山大学李长春老师主持。
首先做主题报告的是西南大学崔延强教授,他报告的论文题目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怀疑论何以可能?——基于皮浪派和中期学园派的理解”。崔延强教授认为,皮浪派和中期学园派的古典怀疑论不仅是一种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活动,更是一种试图保持存疑、达致宁静的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解构性的、非体系化的哲学,又是生活世界的经验、常识、习惯和传统的守护者,表达出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


崔延强教授发言


接下来,重庆大学张文涛教授报告了论文“性与天道——‘自然’问题与柏拉图对道德和政治秩序的奠基”。张文涛教授指出,柏拉图的“自然”将自然哲学的自然概念拓展到人自身,而其笔下理想国家的构建则必须依靠某种超越人性的自然正当性,这意味着柏拉图道德与政治秩序建构需要在个体与宇宙,即性与天道两个层面上依据“自然”。


张文涛教授发言


随后,浙江大学林志猛教授做了题为“柏拉图论自然与强力”的报告,意在讨论古希腊哲人对自然与正义的理解及其对人性和政治的反思。柏拉图强调灵魂的自然构成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且真正的正义应关注灵魂的和谐。林志猛教授认为,柏拉图以灵魂和德性为核心的自然正义观念,超越了强者正义论。


林志猛教授发言


最后,清华大学陈壁生教授报告了论文“中国文明‘礼乐’性质的形成:后郑玄时代的‘制礼作乐’”。陈壁生教授提出,王朝制作一代大典正是中国文明之所以为礼乐文明的集中表现,中国历朝历代以礼立国,使礼成为天子至于庶民共同的规范。经学自郑玄之后,转向礼学。荀顗撰作晋礼之后,历代王朝皆立国即制礼,所制皆以五礼为基本标准。


陈壁生教授发言


四位学者的主题报告完毕,年会进入分论坛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将就相关主题做深入论述和研讨。


大会合影







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简介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比较古典学会)于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等国内多所古典学研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出任首任正、副会长(2010-2016)。现任理事长为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飞教授(2016至今)。本学会于2012年在广东肇庆召开第一届全国比较古典学年会。此后,相继在重庆、成都、长沙、北京、扬州、海口等地举办了第二届至第十届全国古典学年会,在国内文、史、哲、政、法等学科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届古典学年会回顾


第一届: “古典学与现代中国” ,由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承办。


第二届: “施特劳斯与古典研究” ,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承办。


第三届: “《理想国》的教学与研究” ,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承办。


第四届: “经学再出发” ,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承办。


第五届: “paideia/教化:作为人文理想的古典教育” ,由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


第六届: “经史与义理” ,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


第七届: “古典与现代” ,由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承办。


第八届: “重估清代经学” ,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承办。


第九届: “海德格尔与古典” ,由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承办。


第十届: “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 ,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 研究中心承办。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是国内最早推行博雅教育理念的实体化学院之一,2009年由甘阳教授创办,现任院长为陈建洪教授。学院以“会通古今中西”为座右铭,以书院制人才培养为特色,致力搭建“中西古典学”和“文明比较与现代转型”跨学科教研团队与学术交流平台,并在课程内容、生活空间、课外活动三个方面为博雅师生构筑共同的问学和成长时空。学院立足中华民族复兴,推动深层次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坚持以跨学科的方式为学生造就宽厚的人文社科综合基础,着力培养具有深切文明关怀、浓厚家国意识和宽广学术视野的拔尖人才。

博雅学院本科教育采用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期为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阶段,共同修读“核心文本与核心课程”,后期为专业教育阶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完成专 业教育,毕业时可在哲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法学六个专业范围内申获学士学位。学院同时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博雅学院本科教育在通识教育阶段,聚焦中西文明体及其现代转型,围绕上述六个专业的核心文本来建设核心课程。这些核心文本为不同学科提供共同源泉,也为不同学科奠定专业基础。借由对核心文本的研习,既可以获得对这些学科原初的、鲜活的体认,也可以养成一个古今中西文明比较的学术视野。故此,“核心文本与核心课程”不仅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也是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学术志向的领航器。相关培养模式,以“中山大学博雅模式:以经典为中心的通专结合之路”为题,于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博雅学院所有学生集中在古色古香的“广寒宫”住宿,通过学业导师制、院长午餐会、名师下午茶、师生读书会等将学院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与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绾结成注重学科交叉、个性培养的有温度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学院还着力打造具有博雅特色的国内外游学课程、劳动教育课程、暑期夏令营、读书报告会及“古典月”等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自然与自我的认识与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简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