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米在湖南,做一份新媒体传播的工作。
她最近感觉到了瓶颈。
这不奇怪。一年时间,基本套路已经摸透,这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重复又是激情最大的敌人,她还单身,想再战两年,所以有点不知所措。
我把阿文的方法推荐给了她。
让她去看看 Instagram、Tumblr、Youtube、Facebook 上那些达人和机构是如何做的。很多情况下,它们的方案更有创意,是开脑洞的不错途径。
她可以把一些好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方案中,完成一次迭代升级。
这种方法,有个好听的名字叫
对标
,也有个接地气的名字,就是
见贤思齐
。
(二)
前几天有朋友在公众号留言,说她准备创业,目标行业是美甲,想要比较稳妥地落地,问我有建议吗。
因为各种原因,接触过许多创业企划书。其基本逻辑无外乎:
第一,分析市场容量,明确行业周期。
从地域、人口、需求、购买力等角度模拟一个大致的年消费额度,中途可能间插着一些经济走势、科技变迁和政策环境分析。
↑ 行业分析
第二,分析对标企业,找到行业痛点。
说明这个行业的关键点,知道对标企业的生存现状,并发现做的不好的地方,这就是机会点,他人做不好的就是你可以施展拳脚的着力点。
↑ 对标企业情况
↑ 行业痛点
第三,给出自己方案,说明预算安排。
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做当地的***」(比如做本地的摩拜单车),然后在它的基础上简单升级,并参照对标的企业做预算,一份方案便成形。
↑ 成本估算
所以可以看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
「有微创新的跟随者」
。
针对她的情况,不如就在当地找一家自己想要参考的美甲店,深入分析其运作模式,打探其盈利情况,并基于此来完成自己的店铺规划。
这最稳妥,也最简单有效。
(三)
在对标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看起来是「无人区」的局面,也就是无处可对。这一般的原因是只看到行业内的情况,而未把视角移到行业之外。
房地产行业这两年有个激励方法经常见诸报端,叫做员工跟投。
简单来说,就是让跟项目密切相关的人,也投一笔钱到项目上。这样,「公司的项目」变成了「自己的项目」,收益和风险共担,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便调动起来。
↑ 碧桂园的「同心共享」跟投
这个方法对经管专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其实就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变形,更早时候是用在了基金、创投领域,其本质都一样,便自然而然引申过来。
所以,看似「无人区」,只是没有把格局打开。格局打开有两个方法:
-
一个是像篇首李米的案例,把范围从国内移到国外;
-
一个则是像跟投,将范围从行业内转移到行业外。
(四)
回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