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A区含金量最高。因为这是一块别人认为你强,你自己也愿意做、而且有信心做的职业。
我自己一共写了6个,其中四个和别人是有吻合的,所以在A区一共填了四个:培训师、学校老师、营销策划、创业。
然后就该分析这几个职业了。四个当中,我首先排除了学校老师。因为全国每年有大量的师范生毕业,他们毕业就业也很艰难,再加上成为学校老师需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登记证书,高校则普遍只招有项目能力的博士毕业生,这些硬性指标都不是靠想想能克服的。第二个我排除了创业。因为我分析了我当时的资源、人脉和当时的现状,都不符合创业条件。
所以下来两个就值得我认真思考。当时我在大学的业余时间已经在培训班讲了一年多的课,讲师那种在台上分享、阐述的感觉我确实很喜欢;我在大学期间曾经认识了几个职场人,和他们合作过几件事,他们认为我很有营销天分,虽然当时我对于“营销”是什么意思都不太懂,但是在我查过资料后感觉很有趣,于是这两个工作就成了当时我的初步职业目标。
后来,我研究微博、用微博入华艺,再后来出书、讲课之类的故事,就这样开启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B区似乎暴露了我的什么小秘密,就不谈啦,谁没年轻过……)
然后看C区。其实C区对我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发现了很多我自己不知道的优势,给了我足够的信心。比如“设计”、“写作”这些,当时在我眼里的弱项,如今都成了我赖以为生的手艺之一,其实这个分析对我影响不小。
对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迷茫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尝试分析出,你的A区有什么自己也愿意发挥的优势?你的B区有哪些可能性?你的C区有哪些藏在心底的梦想?你的D区有哪些没有开发出来的潜能?……或许,你会多认识自己一点点。
另外还要说明一下,当时利用乔哈里窗做了这样一番分析,但也不敢说自己从那时就开始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就再也不迷茫了。只是打开了一个窗口,划开了一个小口子,找到了一点可能性和大致大方向,至于具体每一步怎么走,其实我也是边走边摸索,也犯过很多错误。但是好处是大方向有了,在试错中前进,不断调整,也才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