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来聊research的源头:选题。 上两篇文章介绍了社科研究的不同目的划分和哪几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research question是不是好问题,那说到底,
研究者的选题灵感到哪里去找,又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的idea呢
?
选题(1)——Social research的三种目的以及什么是研究问题
选题(2)——What is a Good Research Question?
我自己的经验是以下几种方式通常是不容错过的有效办法:
1. Your interest is the best driver.
Everything starts with your interest. 你的研究问题一定一定要配合你的个人学术兴趣。兴趣这件事往小了说是帮你克服研究中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论文或研究项目的兴奋剂; 往大了说,人生短暂,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枯燥而让你痛苦的事情上?既然你有选择,就要选择让你想起来有兴奋感,有好奇心,有冲动想知道答案的学术问题。这样的问题常常是来自于你自己从前的某些独特的个人经历,比如你的一次非洲交流活动让你开始关注非洲的志愿者行动,或者你在某公司的实习经历让你开始关注员工激励问题,或者你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你从小耳濡目染对教育制度的革新。 说到这一点,顺便想到了美国社科类博士生里经常有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人重返graduate school来做学术, 他们的一个大优势就是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读博士和到底想研究什么, 这来自他们多年工作和生活积累的兴趣和灵感。
要知道作为一个研究者,正是因为你的不同和有趣才造就了你学术产品的不同和有趣。"Know theself (认识你自己) "这句箴言真是处处适用。
那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学术兴趣在哪怎么办?表急,人人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更难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想也正常,我们从小吃大锅饭吃惯了,习惯了做“应该做的事” ,习惯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忽然有一天发现千军万马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四散而去,没有了领队没有了统一目的地,我们需要自己来找工具探路和寻找目的地了。这种时候有点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有耐心也有信心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域。读博士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前两年的博士时光来探索和建立自己的兴趣。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方法。
2. Literature, literature, literature…
文献是一片巨大的宝藏,不神秘没多么高深,是前辈们留给你的宝贵财产。
所谓文献其实就是跟你一样对某个领域发生兴趣的人对某些问题做了研究之后,认认真真严严谨谨地记录了他们做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发现。
你想啊,如果没有这些文献,你如何能如此详尽地学习到这些高人的方法和成果呢?你如何能如此系统地了解比你早出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前辈们的思考和反思呢?你更不可能如此方便地获取如此数量浩大,内容丰富的领域知识。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让我们获取这些资源极其容易,如果你在美国,每个高校都有Google Scholar免费使用和下载文献,你不仅可以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看看有没有人研究过或者有多少个人研究过,你还可以点击每篇文章的“Related Articles" 和 "Cited by"去查看类似的其他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读的东西太少。我们要有"input"才能有“output"
,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灵感都是基于经历和现有知识的,你看得越多想得越多,new ideas也会越多,也越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什么。所以我当年在博士论文初期最常听到我导师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 "go back to the literature..." 好多好多你现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读到了一定数量的文献之后都会迎刃而解,不再是困难和问题。
2.
Academic conference.
学术会议绝对是刚入门的学者获取research ideas最重要的手段,如果你已经读了两年以上博士或者对某个领域发生了进一步的研究兴趣,你一定要考虑尽快参加该领域的学术会议,去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整个领域在关注什么。基于我个人的经验,美国的学术会议非常务实,非常高效,非常有助于学者之间互动和产生新的想法。换个角度去想,你不仅在学术会议上听到的是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该领域高手的最新研究和最新关注重点,你还能大大节省自己阅读literature的时间,因为要知道,
好的学术会议上的presentation,其实很快就会变成top journal上面必须要读的学术论文
,而在学术会议上researcher 们不得不把自己持续研究了几年、写了二三十页的一篇学术文章用15到20分钟的时间凝练地讲给在场的观众听,所以你听到的都是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而同时你还能看到活的作者,一睹作者本人的风采。学术会议上组织者会按照论文内容把presentation分成不同的panel从而方便不同关注点的参会者,每个panel一般4-5篇文章,你可以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听到一个panel上四五个相关主题的研究,如果一天去听4个不同的panel, 算下来,三天的时间你就能听到近50个研究,还能在现场听到senior scholar之间的问答、对于共同关注问题的讨论、对于不同方法和思路的切磋等等。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个了解某个领域的最快最有效方式呢?
以下是2016年ARNOVA年会议(美国非营利组织研究最大学术年会)和 Academy of Management (美国管理学年会)一部分panel的主题,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From 2016 ARNOVA Annual Conference Program Book:
From 2016 AOM Annual Conference Program Book:
3. Your course papers.
第三个research idea的重要来源是我们在gruaduate school上课的时候不得不写的课程结课论文。尤其对于美国社科类博士生来说,基本上前两年的每门课都要写一篇结课论文,差不多占整个课程30%左右的分数,最后一节课还要模仿学术会议做一次presentation来defend自己的research。其实这些结课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我们逐渐了解在某个领域内自己的兴趣,积累素材和思考,从而能为自己构建出一个更大的专业领域。教授们也知道学生们不可能一进来就知道自己要一门心思研究什么,即使有的学生知道,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也很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而博士生前两年的课程一方面能帮学生了解某个学科内那几个最重要的sub-field,另一方面能为你将来focus在一个具体领域做准备。我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源于两门课上的两篇term paper,为了写这些paper就需要读文献、找research question、设计研究过程,最终以此为基础才有了dissertation的题目。所以如果你还处在博士前两年上课的时间,建议充分利用每一门课的结课论文来发展和建立自己的研究兴趣,不要浪费任何一门课上的term paper。
4.
Learn from practitioners.
这一点可能基于学科性质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我们管理领域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来说,跟practitioner(从业者)学习和交流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research idea来源。原因很简单,管理本来就是一件需要身体力行的事,你就算坐而论道说得天花乱坠,与实践脱节的话研究出来的东西也大概会是毫无价值。搞理论的学者可能自己没有过做管理者,但可以经常跟做管理的人沟通和交流来了解管理中的困惑、组织中的困难、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新技术可能对现有管理体制带来的挑战等等。毕竟学术理论是来自于实践最终又为了指导实践,对于像管理学这样的学科来说跟从业者的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跟从业者接触当然有很多不同方式,比如参加学术会议就会遇见很多practitioner可以做交流,做实地访谈的时候也是难得的机会可以了解组织和管理者的需求,此外生活中如果你留心也会在不同场合遇见很多相关的practitioner可以聊天交流。
5.
Learn from your peers/colleagues.
读graduate school之所以能有效地为我们接下来的学术研究铺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仅会耳濡目染在教授们每日探讨科研和学术进展的氛围中,你更有一群跟你一样努力奋斗日日精进的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在几年之后可能都会成为美国各大高校的assistant professor或者该学科的学术新秀,他们是你这几年学习中难得的成长陪伴和交流资源。如果运气好碰上一个比较cohesive的cohort, 你们有很多机会一起谈论各自最近的新领悟,读到了哪些好文章,对哪个题目发生了兴趣,最近参加了什么学术会议等等,你一个人的单一信息源就扩展出很多的触角,你了解的学科话题就多了很多维度,你的research ideas当然也就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课上听别人的发言,看其他人的结课论文选题和class presentation,跟一起做RA的同学闲聊,这些都是从peers处得到灵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