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子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
前段时间在镇江丹阳调研时参观了当地几个特色田园乡村。这些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道路水电样样不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也很到位,甚至还建了池塘、亭子和步道等景观类的设施。当然这样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一个村庄建设这些设施需要花费六、七百万元,其中政府的投资超过80%。
我认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村庄建设成这个样子。而且,这种类型的农村建设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主,对于村庄产业上的发展起不到太多的促进作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公共品投资的效率低。现在很多美丽乡村建设,投资额度大,覆盖范围小,并不具有可复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确实使农村大变样:以前我老家的村里到了晚上就乌黑一片,出门必须要带手电筒,现在路边也稀稀拉拉建了一些路灯。水泥路早已通到各家各户,在山上还自己修建了一个小水库,用来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
这些基础设施够了吗?就基本生活而言足够了,在西部地区许多山区的村子可能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是,就生活品质而言,可能还不够。假期里,父亲在散步的时候提出:现在村里的老龄化情况严重,让老人自己做饭太不安全了,政府应该投资在村里建一个公共食堂。事实上,除了养老问题外,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城乡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迫使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加强乡村的教育投入,但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农村的学校因为人数不足而被撤并,即使是那些保留下来的学校,也因为教师资源匮乏而导致教出来的学生和城里的相比毫无竞争力。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现在面临一个困境:建,虽然保证了农村居民同样享受服务的权利,但从效率和效果的角度来看就是浪费钱;不建,城乡生活差距又会进一步拉大,对村民是不公平的。
单纯地发展城市,仅鼓励农民进城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虽然农村人口在不断减少,但总有一部分人(比如不习惯城市生活的老人)会留在农村。在广东,江西,浙江等地区,人们还具有很强的乡土情结,即使是那些有能力的在城市生活的人,也不愿意放弃老家的一亩三分地,甚至会投资把家里的房子建设的有模有样的。
但是仅考虑惠及农民,力求把农村地区建设的和城市相差无几的想法也不现实:
中国的农村数量众多且分布相对分散,部分地区可能并不具备适宜发展的产业,依靠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品耗资过大。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现在的做法往往是两手抓,一边进一步投资大城市,保证投资的效率;另一边又开始着手农村建设,以项目制为主,一步一步慢慢推进。可是,这样的建设并没有解决农村公共品投资效率低的核心问题。
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思路,在完善农村的水、电、天然气、交通和网络等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后,适当地放弃对农村地区公共品的直接投资,转而投资城镇,再设法让城市的公共服务“走进村”呢?
下图是我的江西老家水南镇和其下辖部分村庄的示意图,以镇为中心,到各个村子的距离最远不超过7公里,开车单程时间不超过15分钟。如果将所有村庄的学校合并到镇里,再由镇向村派发校车接送,不仅可以汇集优质生源,对于吸引师资而言,镇上工作的吸引力也比村里工作大很多。
除了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城市公共服务都可以延伸到农村地区:
在养老方面
,像前文所说的老人饮食问题,可以在镇上建一个公共食堂,再配套设计一个点餐软件。老人们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想吃的菜品,下单后从镇配送到村里。如果镇上餐饮行业足够发达,甚至可以利用饿了吗,美团外卖等平台,让市场来提供老人的餐饮服务;
在医疗方面
,坐车15分钟看个病十分方便;也可以在网上寻医问诊,只需要上传患者相关照片,医生就可以在网上给出一个初步的诊断,再判断是否需要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在购物方面
,镇上的零售行业已经相对发达,就像过去人们赶集一样,每周坐车到镇里补充一次生活用品,或是上街买个衣服之类。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日益成熟,像京东,淘宝,拼多多等一大批电商早就把目光汇聚到农村地区,买个生活用品根本用不着出门。物流公司可以在每个村设一个代收点,寄件取件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