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道略音乐产业
监测音乐市场动态,专注音乐产业研究! ——道略音乐产业研究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梦游舞厅  ·  「百鬼夜行」|鬼市 变装 音乐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道略音乐产业

《十三亿分贝》制作人马力谈音乐营销的3个方法与心得 | 干货

道略音乐产业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6-19 20:35

正文

音乐节目可以让更多默默无闻的歌手找到属于他的受众,身价在短期内极速提升。无论大家对当下音乐节目有多少误解,音乐节目为音乐赋予的内容和情感仍然能拨动大众的心绪。

营销技能是商品社会必备的技能之一,好的营销既能带来丰厚的收入,又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7“音乐中国”博览会举办了3场主题论坛,其中就有“中国音乐营销大会”。大会邀请了8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营销经验。

《十三亿分贝》的制作人马力作为演讲嘉宾,从音乐节目制作人的角度分享了音乐营销的3点心得与方法。

以下是主要演讲内容:

大家好,我是马力,来自超级马力工作室。

“超级马力”是我创立的一个节目制作和模式开发品牌。十五年来,我们工作室从传统的演唱会、音乐晚会,到音乐选秀节目,都有尝试,比如最早的《音乐不断》,2011,2012年的《花儿朵朵》,好妹妹《“自在如风”工体众筹演唱会》等。

近年来,我们着力于自主开发的创新模式节目,其中包括音乐脱口秀《对口型大作战》,方言音乐节目《十三亿分贝》等成功作品。

可以说,“超级马力”品牌从0到1的发展,一直是紧扣着音乐作为核心内容的。今天我将凭借这十几年来根植于音乐内容的经验,以一位音乐节目制作人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三点心得。

音乐节目是当下最高投入产出比的音乐营销方式之一

第一点心得:音乐节目,是当下最高效、最高投入产出比的音乐营销方式之一。

这是2014-2016年音乐类节目在综艺节目中的总占比情况。

虽然市场份额很小,但音乐类节目的分量在逐年提升。而且每一年都有音乐类的爆款和亮点内容产生。我就拿2016年的热门音乐节目来举例。

通过这些节目的影响力,内容怎么才能为音乐赋予内容产生爆款?大概能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创新的音乐单品被广泛传播、讨论——即爆款单曲。

天籁之战中,华晨宇改编了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累计2000万次观看,网易云音乐上累积50000+条评论,谷歌热搜NO.1,YouTube+facebook2000万次观看。

而我们的节目《十三亿分贝》中,名不见经传的素人廖佳琳,通过花鼓戏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在奥运期间强势刷屏。全网累积五千万次播放,网易云音乐也有四万以上的评论,当时有700+媒体KOL自发传播,在Youtube上也有上百万的播放量。

廖佳琳《rolling in the deep》片段:


第二类,是通过音乐节目亮相的优质新人。

比如从《我是歌手》爆红的小哥哥迪玛希。节目开播前粉丝是5万,现在已经是335万了;仅凭一档音乐节目,就从无人知晓到一夜成名,身价暴涨。百度指数最高突破了115万。

(小编插一句话:我去搜了一下,基本上大部分当红的流量小生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第三类,是曾经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优质歌手,但通过节目能重新被大众认知,焕发艺人第二春。

比如参加《歌手2017》的民谣歌手赵雷,在节目中演唱了一曲《成都》,瞬间在朋友圈霸屏,网易云音乐达到28万评论。专辑销量甚至一天突破五万张,这个销售数据在我们现在这个流媒体音乐时代,可以说是一张非常漂亮的答卷了。

所以,作为音乐节目的操盘手,我依然可以很骄傲的说:

因为音乐节目的存在,让无数的优质作品得以再次发酵,再次被大众聆听;

因为音乐节目的存在,让大众与歌手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联结,也让更多的默默无闻的歌手找到属于他的受众,身价在短期内得到极速提升。

无论大家对当下音乐节目有多少误解,但音乐节目为音乐赋予的内容和情感仍然能拨动大众的心绪。

同时,这些节目能为音乐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真实的交流、甚至冲突,为音乐大行业找回初心。综上看来,音乐节目的确是最高效,最高投入产出比的音乐营销方式。

音乐节目的趋势—更多格式,更大格局,更小切入

第二点心得看法是:音乐节目的趋势——更多格式,更大格局,更小切入。

首先是格式载体的多元化。不仅有了台综网综的区分,还有演唱会、直播、短视频、fm广播等多元玩法。尤其是现在处在风头上的短视频项目,几乎所有有能力布局的内容商和制作方都试图在这一领域有所发展。多家资本注入,下注池堆满了押注,形成了明显的杠杆效应。

盘口打开以后就形成了第二个趋势:格局越来越大。

这些押注都押给哪些宝了呢?素人比赛、专业歌手比赛、跨界艺人比赛、儿童唱歌比赛、明星素人一起唱,男团养成、女团养成、原创、民谣、电音、方言、甚至对口型都做了,今年崔健老师做乐队,爱奇艺优酷都要做嘻哈,除了耳畔中国外还有没有可能有更好的民歌音乐节目?

第三个趋势是切入点的细化。

音乐类型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类型的音乐爱好者有不同的人群画像。


可以看到,喜好嘻哈音乐的人群基数最小,但它在这些品类之中却是文化辐射程度最高的。所以,韩国人就在这个细分品类做出了《Show Me The Money》这样的爆款。

在这儿我想讲一个给我很大启发的音乐营销切入点:歌词。

前段时间,网易云音乐在杭州做了一趟地铁“专列”,从四亿条网易云评论中,选取了点赞数最高的五千条,再精选了几十条,装饰在这趟地铁里。最近又和某航空公司合作,做了一架“网易云音乐专机”。将场景化营销做到了极致。

无独有偶,当年在香港,一个网站也曾把港岛装点成歌词城市。

听歌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孤单的。在听歌的时候,能达到一个不跟别人交流也能产生巨大情感共鸣和回应的程度。歌词作为一个微小的切入点,正因为它能戳中听者的内心,能把情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生活越来越匆忙,我们能不能用歌词和日常琐碎结合,重新点燃大家心里的温度呢?

当然可以,而且大有作为!

我们今年就打造了一款新节目,叫《可歌可诵》。每期邀请一些嘉宾来念歌词,同时分享歌词背后的故事。这些邀请来的嘉宾,都是特别擅长用各种方式来讲故事的人。同一首歌词,个人不同的经历和岁月,激发大众的情感带入和同理心。相信一定能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档节目没有在节目中习以为常的残酷竞争、比较、作秀和矛盾冲突,只是用最温情的方式表达多元化的情绪。

音乐内容仍然有巨大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尚待挖掘

同时,我们在研究国际音乐节目模式时也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频道、在线网站、移动平台的涌现,人们的注意力已日渐分散。娱乐内容的选择呈指数式增长,一个创意席卷全球的难度已越来越高。似于《流行偶像》《达人秀》《好声音》这样超过30个国家制作的超级模式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寻求垂直细分领域类的爆款将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这也就是我的第三个观点:超级模式终结,但音乐内容仍然有巨大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尚待挖掘。

这几年我在做音乐节目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音乐与内容结合,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才可以让音乐被营销,内容被认可?

后来我总结出两点要务,也是我这两年的创作一直秉持着的两条思路:

第一点,内容+音乐可以快速地与商业内容结合;

第二点,通过内容,音乐人可以精准掌握用户素描像,并做一些反向指导。

我就从创意视频这个角度来跟大家聊这两条思路。

我常常翻墙去看国外的一些优秀的音乐创意视频。在同样的音乐内容下,创意视频往往能延展更大的想象空间。国内现在也有音乐人在尝试创意玩法。比如胡彦斌和他的《牛班》。

放在youtube上点击率过亿视频,胡彦斌、黄龄这表演炸了


胡彦斌老师是国内非常创新力并且走在音乐创意前沿方面的优秀领航员。如果在这个视频中,插入啤酒广告、矿泉水广告、纸杯广告等,是不是就可以作商业宣传?这就是和商业内容的结合。

另一方面来说,我相信第一次看到这个视频的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都会被吸引到。在网络端口与用户进行互动,比如弹幕,比如评论区等,制作方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内容在影响着什么样的受众,获得他们的用户画像;同时也可以反向创作和艺人定位,产生新的迭代内容。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用内容给音乐赋能呢?在我看来,音乐节目的音乐营销无非三点:

1.音乐+对的话题+对的时间点 = SNS平台上的爆发式传播

2.音乐+好的故事+优质重编 = 经典再次发酵

3.音乐+优质影像+重新解读 = 丰满的情感传递,产生情感联结

在2017年,基于以上种种,我们也会深入到更多细分音乐品类,进行节目的研发。二次元音乐、电竞音乐、文化类音乐,都会是我们未来涉足领域。欢迎更多音乐人可于我们一同研发创意音乐短视频内容,也欢迎更多音频平台加入到音乐综艺的领域中,用各自的长处为音乐产业添砖加瓦。


道略音乐产业ID:miresearch

专注音乐产业研究、监测音乐市场动态

微信/手机:185 1323 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