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大战的半年前,也就是2010年4月,我有幸听到一次预言。当时
采访一位江湖大佬,聊起腾讯,他说,腾讯的封闭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改变,否则一定出大问题。我就接着问:你有没有跟马化腾交流过,他有什么反馈呢?
我提这个问题是一个必须的反应。任何一个评论,被评论到的主角自己的观点是最为重要的,他自己才掌握了核心的信息。腾讯封闭没出路这样的话,马化腾一定听过很多次,他肯定是有自己的见解的,只是我们之前一直没听到。当时我在腾讯上班,感情上还是支持腾讯,心里面实际在想,腾讯空前强大,马化腾肯定有充足的逻辑回应这个问题。
这位江湖大佬低头想了几秒钟,我本以为他会想得时间更长一点。但他很快就抬起头说:“这个问题我不需要问马化腾。我就是知道。”
半年后,3Q大战在一次看起来偶然的擦枪走火之中忽然爆发,整个产业的舆论合成一股,对腾讯黑云压城。之后,腾讯开始了开放之路。那时我想起半年前江湖大佬的判断,心中唏嘘。我知道这位大佬跟周鸿祎并不同路,两个人不会有密室煮酒论格局之类的事。大佬那一句话在我耳边响了好一阵子,“我就是知道”,其中的笃定和能量。我开始意识到,有些事,不是一定要正面反面都逻辑论证的,不是当事人才会清楚。有些人对于有些事,他就是知道。别人可能根本无法理解。
后来我有意识的去观察,发现这样的事不少。
你的恋人是不是爱着你,这是一个不需要论证的事。如果他或者她爱着你,你一定知道。想想看,你怎么可能不知道。在这个事情上,不需要什么逻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细微反应,你接收到了,就全知道了。你笃定的说一句话:我就是知道。这就足够。
访谈节目《十三邀》里记者问李安,你拍的电影跨了这么多领域,你如何确保你都把握住了这些不同领域里的真实呢?你怎么确定就该是你拍出来的那个样子呢?
李安说,电影会上身,像“魂上身”的感觉,这有点可怕,但确实也很可怕。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拍《卧虎藏龙》,李安觉得自己就成了这个电影。拍《色戒》的时候,李安感觉张爱玲就一直阴魂不散的缠着自己,三个角色都有上身。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时候,李安觉得自己就是比利林恩,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不安全感,都很像这个美国大兵。
换句话说,李安说的是,不要问我为什么是这样,我就是知道。当我自己成了那个人,我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
如果不是李安面对着镜头笃定的说出这些话,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精神病人的梦呓。
我认识一个医生。她告诉我,她诊病并不全靠脑力,而同时依靠“感同身受”。当一个病人说比如腰上不舒服的时候,她自己就马上在腰上有了不舒服的感觉。顺着病人的详细的描述,她自己的腰上就有了类似的反应。于是她就知道这个不舒服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它的来龙去脉,再配合上医学知识的分析,于是就知道怎么去治疗。
在面对病人的那个时候,医生自己成了那个病人,她有了一样的症状。她很难告诉另外一个人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她就是知道。
在看见李安描述“魂上身”的经历之前,我只是觉得这个医生朋友的说法属于某种特异功能,无法确凿证明,不可说。但看见李安的公开的袒露之后,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后天获得的能力。
就像李安说的,他非常爱电影。我们之所以没有像他那样魂上身,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爱电影。如果一个医生足够的迫切的愿望帮助一个病人,她就可能对于病人的病症“感同身受”,而不仅仅是通过外在的信息和知识去推理判断。
我以前觉得一个高手,必然能深入浅出的说出整套的方法论,让低手能明白。但其实某一种高手,他能说的就只是五个字:我就是知道。
尼古拉•特斯拉是另一个公开袒露过“我就是知道”经历的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