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案例讨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一个人说,公司开大会讨论一个投资方案,绝大多数人都支持,但是他发现这方案有重大问题,所以他当众站起来,向一把手提这个建议,说这方案不可行。当场跟很多人就发生了争执甚至争吵,而且一把手也对他进行了批评,搞得他很没面子。散会以后,领导单独给他打了个电话,说老刘啊,你是为公司着想,我是理解的,不过你以后要注意沟通方式。
在我们的讨论会上,他就问各位同学,说大家讨论一下,我的沟通方式哪块不对。唉,大家为这事七嘴八舌讨论得很热烈。最后问我,赵老师,你怎么评价这件事?我按照惯例,没有讲原理,也没有评价对错,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史书上的故事。
《三国志》当中记载的鲁肃跟孙权的一段沟通,话说这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大兵压境,孙权跟手下人讨论是战还是降?很多人包括谋士包括将军都劝孙权投降,《三国志》原文记载叫做“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鲁肃坐在边上,一句话都不说。“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孙权起来换衣服,鲁肃就追到廊檐下边。
孙权问鲁肃,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鲁肃就告诉孙权,说,今天大家说的都是不对的,我怕他们误导将军,所以我要单独跟您说两句。鲁肃对孙权说,谁都可以迎曹操,唯独将军你不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我鲁肃,我要归顺了曹操,曹操把我派回老家去,我能当一个地方上的小官,坐着牛车,带着下属,跟同僚打交道,结交一些朋友,将来当个刺史当个郡守,很容易啊。可是将军你想一想,你要归顺了曹操,你的下场是什么?所以别听那帮人瞎说,他们都是考虑自己的得失,没有站在将军的角度去考虑。
鲁肃一番话,把孙权说的频频点头。
《三国志》原文记载,“此天以卿赐我也”,就是孙权最后抓住鲁肃的手说,你是老天爷派来帮我的人。
大家看,鲁肃在自己的想法跟众人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他是怎么给领导提建议的呢?
第一,重要的意见,一对一的交流更显得真诚而谨慎。我不当众说,一对一交流。
第二,有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不必当众争吵,给大家留点面子,既是给领导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余地。你说你跟大家想法不一样,你站起来义正言辞地指责众人,那大家肯定会激烈的反对,于是就形成了一对多的争吵局面。领导如果站到你这边,就会失去民心,如果站到大家那边,又会失去真理,领导也很被动。最后导致群众也不高兴,领导也不高兴,而你这边就是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所以有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不必当众争吵,私下里跟最重要的领导沟通完了就可以了,讲清楚你想法就行。
第三点最重要,在提建议的时候,不光要谈对错,更要谈利害。你说鲁肃要跟孙权说,曹操这人坏呀,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滥杀无辜,残害百姓,祸乱朝纲,我们就得把他打趴下,我们就不能跟他合作。那你说,说这些话有用吗?恐怕效果不好。鲁肃没谈对错,鲁肃谈的是利害,说将军,假设我们投降曹操了,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我们的利害如何?将军,你要是归顺曹操,你的结局是什么?你的利害如何?把这个利害讲清楚,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很容易就把别人给说服了。
好了,讲到这儿,这时候大家差不多已经理解了。有了与众不同想法的时候,在大会上我们应该怎么跟领导去讲一讲自己的建议。真的是读史使人明智啊,向历史人物学习,向历史著作学习,确实能够让我们聪明智慧,找到一个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
平讲平说今天就讲到这儿,咱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