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写在前面
去年春节,我读了一本书《慢一点也没关系》。作者吕科·斯维宁是比利时的一位医学家、社会心理治疗师,在这本书里,他分析了当下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总是闲不下来。
每天好像总有那么多事要处理,每一刻神经都紧绷着。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越来越缺少创造力。当电量耗尽,一步步成为冷漠、无趣的职场人。
这本书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比如:
-
为什么事情来了总想第一时间解决?
-
为什么我喜欢追求新鲜感?
-
为什么在一个地方久了人就会变得迟钝?
-
为什么总是下意识地打开手机看信息?
-
为什么说环境不好运气会变差?
-
为什么认知决定命运?
这些困惑有一个交集,那就是:
焦虑。
有些是来源,有些是现象,有些是结果。
今天写下这篇读书笔记,既是送给你,也是送给我自己。
↑ 《慢一点也没关系》
01 为什么事情来了总想第一时间解决?
一件事情来了,只要写在计划表里,那就恨不得当天就完成;如果完不成,就会一直想着它,玩也玩不尽兴。
书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未完成的工作仍然留在记忆中,解决这一任务的网络仍然保持活跃。
我以前会将自己的这种情况归因于性格:我就是急性子。而书里的解释给了我一个安慰,大家都一样,只是有些人更明显而已。
那怎么解决呢?
我现在的方法是:
1.如果一件事不是今天的任务,那就不要写到当天的待办里,
而写到当周的计划里,眼不见为净。
2.
将任务拆解。
比如一份报告,周二完成资料搜集,周三完成初稿,周四再定稿。这样每天完成对应的事即可。
02 为什么我喜欢追求新鲜感?
只要一份工作进入到「重复期」,我就会厌倦。比如公众号写作,如果一直写某一个主题的内容,我自己就会感觉受折磨。所以我会不断地找新鲜的事做,比如策划新的选题,做知识星球、做播客、写小报童等。
书里对这种现象有个形象的表述:
蛋糕一吃完,快乐就结束了,你甚至会感觉有些不开心,只能再吃下一个蛋糕。
在这里,蛋糕就是新鲜感。
不过追求新鲜感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它是一种内驱力,让我不停留在某个状态里。
记得两年前一位师姐问我:为什么你好像总有那么多热情?像我们工作六七年后,就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当时我没找到答案,现在我知道了,追求新鲜感就是原因。
写文章的当下正在看万维钢的新书《拐点:站在 AI 颠覆世界的前夜》,里面有段话形容得很贴切:
他们自己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自己决定学什么和做什么,想要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他们是自我驱动的人。
03 为什么在一个地方久了人就会变得迟钝?
有一阵我明显感觉内心亮起了红灯,原因是:写来年的工作计划的时候,我竟然是复制了去年的计划。
这非常可怕,因为我已经迟钝了。久而久之,我可能只能成为一位老黄牛,但老黄牛的命运一般很惨。
书里有一段话很戳心:
在每个办公室里,都会有这么一位同事:他做人鞠躬尽瘁,他上班最早打卡,他随时准备接手别人的任务。你通常会注意到,这个同事最后得不到什么尊重,他的努力常常被别人忽视。
对于这种情况,书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要经常旅行,走出去接触其他的文化。仔细看一看、听一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是如何做同一件事的。去参观博物馆,欣赏艺术,阅读不同种类的小说和纪实文学,尝试不同的运用。尝试新的事物可以提高大脑的可塑性。
这里的旅行,可以改成「出去看看」。
我们会给自己找无数的理由「画地为牢」:
-
我太忙了。
-
领导没要求,我为什么要做?
-
别人也没做,不也活得好好的。
但是,有的人可以靠非专业以外的其他途径取得成效,但像我们这样更多的普通人,能提供给自己安全感的只有:专业。
所以,我想到的行动策略是:
1.去看看专业的:
其他人是怎么做的,途径是课程、行业交流。
2.去看看外面的:
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人是怎么思考和决策的,途径是打开格局,多跟其他行业的人交流,看看不同领域的书。
3.去构建双重观察:
与工作相关的观察是 HR 领域,与工作外相关的观察是设计、写作、表达、职场、商业。两者有互补,也有不同,共同组建个人的竞争力。
↑ 学习别人的做法
↑ 学习别人的设计
04 为什么总是下意识地打开手机看信息?
之前跟朋友谈到一件趣事:现在小偷要转型了。以前偷钱包,但现在大家基本不带现金了。那偷手机?这更难,因为我们无时无刻都拿着手机。
手机甚至成了我们身体器官的延展。
书里提到一个应该能引起共鸣的词:错失恐惧症。
“错失恐惧症”( FOMO )这个词已经家喻户晓。如果我们离线一会儿的话,会不会错过重要的信息?在飞机降落的时候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当手机信号失而复得的时候,大家就会像疯子一样抢着去用手机。
对自己而言,确实会忍不住:
1.每隔一两个小时刷一下微博热搜,就怕错过什么热点。
2.看一下新闻和分析,想了解不同人的看法。
3.甚至还会去关注新能源车的销售榜单,你说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但是,你就是忍不住啊。
怎么办呢?
现在晚上我会刻意在一个时间段里,将手机调整为勿扰模式,并放在客厅充电。自己则在书房看书或写东西。
05 为什么说环境不好运气会变差?
之前住在出租屋里。一次房东过来,发现桌上各种书本、外卖盒、药品,沙发上也是穿过的衣服,叹了一口气,并说道:曹将啊,老祖宗说过,环境不好运气会变差的哦。
我当时只当她迷信。
作者在书里竟然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
用整洁的办公室和翻新的日历来结束一天的工作吧。
当看到一团乱麻的家或桌面时,大脑也会一团乱麻。而且,乱是一种消极的信号:
当你处在消极情绪中的时候,比如受到威胁、充满压力,你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只关注眼前的威胁点。但当你处于积极情绪中,你的视野就打开了。你会更容易发现身边各种有意思的事情,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你的想象力会更活跃,你容易发现新的想法连接,激发创造力。
仔细想来,确实是:当我要找一份文件,翻箱倒柜查找时,这时候情绪是消极的,这种状态会延续到去做后续的工作。这时候,如果工作也遇到一点挑战,人
的状态就会容易崩溃。
所以,解决方案就是:
每天离开工位时,整理一下桌面。
06 为什么认知决定命运?
以前我对「认知」有一些偏见。各个博主都在谈认知,好像认知提升了就可以怎么样。
但书里的几段话,让我有种被点亮的感受:
第一段是关于:
我们究竟应该把精力给到谁?
你一旦遇见十个人,要记住肯定至少有三个人不会和自己合拍。不幸的是,讨好者恰恰会把注意力放到这三个人身上,并不惜一切代价来取得他们的赞赏。还是主要关注真正喜欢你的这七个人吧,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段是关于:
如何看待批评?
世上没有所谓的批评,只有反馈。
第三段是关于:
如何做事?
如果你一直用同一种办法办事,你得到的也永远是同一种结果。
认知的整个流程是:
-
接触到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