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国标自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后,到现在已实施五年之久。五年下来新国标效果到底如何?
营商团队走访中发现,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面对最高时速仅有25km的国标电动自行车,即便不加装、改装,多数用户也会选择在上牌后解除限速。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到底出在哪?我们或许可以从交通工具角度找到原因。
首先需要承认一点,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四轮汽车,而我国的地大物博也需要高效省力的交通工具来填充。我国现有的主流私人交通工具主要有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四轮汽车等几类产品,速度从时速10多公里、20多公里到30-60公里、60+公里不等,价格也是从几百、几千、上万到数万、十几万乃至更多。
而因为全国范围内的“禁摩令”限制,
时速在30-60公里之间的主流私人交通工具出现缺位,但相当一部分的国民需要快速、省力的交通工具来应对日常通勤
,综合个人出行需求和价格因素,大量买不起汽车的用户将目光投向电动自行车,由此电动自行车从原来简陋的自行车+电池+电机,发展为拥有完备四大件的成熟工业产品,并继续朝着用户需要的更快时速方向发展,电动自行车也从当初默默无闻的“草根”,成长为当前年产值超千亿、影响数亿人出行的民生产业。
所以总结一下,
是私人便捷出行需求推动了电动自行车的发展。
而随着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的上升,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产品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交通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困扰行业进一步发展,由此有了新国标的出台,对行业进行规范引导。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规范行业的同时,也对电动自行车车速进行限制——必须低于25公里,这事实上与用户的便捷出行需求相违背,这也是多数用户也会选择在上牌后解除限速的原因。
因为生活还在继续,但没有另一种价格合适、速度合适也更规范的便捷交通工具,能够替代解除限速后的电动自行车。
回过头来看,既然电动自行车暂时无法被替代、最高时速25公里的限制在用户使用中也颇具争议,
那是否可以放宽这一限制,同时通过建立公平、公正、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对电动自行车使用行为进行引导呢?
适逢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实施5周年,《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新国标)修订计划项目两大草案对外征集意见,诸多网友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够看到,多数网友都呼吁放宽电动自行车的时速限制,
并表示标准应该因地制宜,限制路段速度,限制骑行人的速度,而不是针对具体车型。
那网友的建议是否异想天开?
从交通管理层面看
,当下摄像头网络足够发达、精密,只需在相应路段和关键路口添加测速抓拍设备,以及辅助人工执法,实现难度并不大;
而从处罚管理的落地难度上看
,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都需要实名认证、备案上牌,相应的违反交规行为可以通过号牌锁定驾驶人,然后短信通知用户,不需要从无到有搭建管理体系。
事实上,已经有城市在探索相关的管理举措,比如广州、哈尔滨、长沙、温州、连云港等地,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行为实行抓拍处罚,极大地减少了电动车违章乱象。所以,
如果能在现有良好的局面上进一步普及相关法规和安全意识、健全违法管理和事故救助制度,那么,放宽电动自行车的时速限制,强化对骑行人管理也未尝不可一试。
如果把汽车出行比作动脉,那么电动自行车出行便是毛细血管,分布广泛、隐蔽却影响方方面面,也因此在管理上需要更精细化的治理和疏导。而无论如何,也应该让购买了合法合规车辆、获取了法定牌照、遵守了道路交通法规的消费者,安心骑行,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