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郴州电台
这里是郴州上空好听又好看的郴州综合广播橙子FM992”,咨询热线2170992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王  ·  钱穆:读这五类书,做高境界的人 ·  昨天  
正商阅读  ·  生活最好的状态:人静、物简、心安 ·  3 天前  
正商阅读  ·  生活最好的状态:人静、物简、心安 ·  3 天前  
哲学园  ·  计算力学(因果态理论) ·  3 天前  
慧田哲学  ·  红军长征原始记录,无删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郴州电台

这个“弄潮儿”为何如此充满活力?

郴州电台  · 公众号  ·  · 2019-09-27 12:11

正文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

腾讯新闻、去哪儿网、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今天我们将走进武汉解放大道,聆听发生在武汉解放大道上的故事。


横贯武汉东西,连接硚口、江汉、江岸、黄陂等四大城区,覆盖宝丰路、航空路两大商圈的解放大道,是汉口名副其实的发展主动脉。每到早晚高峰,这条长达44公里的武汉最长道路,犹如一头被钳制的猛兽,少了几分灵动。穿行其间,武汉市民谢长钦感慨,变化太大了!


图注: 现在的解放大道

今年71岁的谢长钦还记得,小时候的“解放大道”是大人们口中的“野地方”。那时,处在京汉铁路外侧荒凉地段的解放大道前身还只不过是一条碎石路,道路周边多为湖塘荒野。


图注: 武汉市解放大道有关档案。(武汉市档案馆提供)


1951年,解放大道开始历史性的改扩建。然而,要把当时车流量不到300辆的解放大道建设成宽60米的道路,是件破天荒的事,一度引起多方争议。顶着“劳民伤财”的质疑与批判,最终,武汉市政府坚定“超前规划”的信念,坚持了60米宽、8车道的设计方案。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处处长吴明堂说:“当时设计的思路就是五十年以后,专家预计武汉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就坚持这个路建六十米宽。这实际上就是汉口城市空间的一个非常大的跨越。”

图注:1959年的汉口解放大道。

1958年,解放大道主干道基本建成,60米宽的道路,堪与当时北京的长安街媲美,老武汉人骄傲地称之为“武汉的长安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国庆节,从解放大道中山公园鸣枪开始的国庆大游行,成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全民狂欢。伴随着军乐的铿锵,游行方阵浩浩荡荡向前。游行队伍里,满是当年工业、农业的最新成果。如今回想起来,谢长钦依旧觉得,那是处于工业发展初期的武汉对于新生活的无限向往:“我记得当时大家想方设法地,把这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也是增加信心,体现当家作主以后、解放以后的精神面貌。”


图注: 1972 年的解放大道街景。

谢长钦说,也许跟这条路的名字——“解放”有关,这条路见证了大武汉一次又一次“敢为天下先”的大胆探索。武汉这条宽阔的解放大道,诞生了汉口的第一度电、第一滴自来水、第一根棉纱、第一株火柴……


1970年,22岁的谢长钦成为武汉柴油机厂的一名铸造工人。从此,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从民生路出发,沿着解放大道一路向西到硚口区古田四路。而那里,是当时典型的工业区。由于顺江而走,交通方便,不少工业项目扎根在解放大道旁,最高峰时达190余家。硚口,也成为了大汉口老工业聚集地。“低着头向前走,闻着臭气到硚口。”由于化工企业扎堆,环境问题严重,这是多年前人们对硚口的形象定位。


16年的时间里,谢长钦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厂长。而他所在的武汉柴油机厂,曾因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受到毛主席亲自检阅,也因出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位国企“洋厂长”格里希而惊动全国。

图注: 格里希发表就职演讲


尽管质疑声不断,时任武汉市长吴官正依旧拍板聘用格里希,而这,也让谢长钦深刻感受到了武汉敢闯敢干的魄力与解放思想的决心。“你当时不解放思想,你怎么把个洋人弄来当厂长?当时有一个人的说法是这样说的,‘社会主义国家,把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搞技术的人当厂长,你说还有什么不能试的呢?’”


1984年到1986年的两年任期里,这位来自德国的厂长格里希抓管理、立标准、明规矩,一度令柴油机厂逆势上扬,产品走出国门销往海外。然而,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下,产业加速迭代,曾“敢为天下先”的武汉柴油机厂与当时一批武汉本土品牌一样,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谢长钦说,厂子可以被淘汰,“敢为人先”的精神丢不得。正因为如此,2008年,武汉开始了壮士断腕式的自我“革命”,将三环以内的120多家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如今,驱车行驶在解放大道上,几十年的陪伴中谢长钦早已如数家珍的那些工厂,早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兴的产业园区。


图注:谢长钦在格里希铜像前拍照留念


在时代的更迭中,谢长钦熟悉的铸造车间变成了高层住宅,而竖立着格里希铜像的汉正街工业园区,面积也日渐萎缩。“小身材”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如今,这里已是全国电商示范基地。回首解放大道的发展过程,谢长钦觉得:“前30年我们在探路,中国路怎么走?后四十年我们在发展,不解放怎么开得开呢?这个方面突破了以后,胆子就大了,路就好走了。”


如今,解放大道已然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活标本”——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剧院深深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又一个商圈愈发繁华;长江之滨,新规划的二七滨江商务区,又让人清晰地看到武汉更加现代化、国际化的模样。


看着眼前这条走了一辈子的路,谢长钦笑着说:“解放大道,这条纪念国家‘解放’的路,未来一定会继续伴随武汉,走出更宽广的‘大道’。”


武汉解放大道“前世今生”

武汉解放大道沿线的硚口古田区域,曾经是华中重要的工业基地,高峰时曾密密麻麻挤下300多家企业。2008年开始,为实现硚口经济转型升级,历时近8年,硚口基本完成古田工业区搬迁改造。如今,曾经一度火热的工厂早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兴的产业园区,解放大道也见证着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上世纪30年代,处在京汉铁路外侧荒凉地段的解放大道前身,是一条长1440米、宽10米的碎石路,道路周边多为湖塘荒野。1949年5月,这条路由“中正路”改名为“解放大道”。1951年,解放大道开始历史性的改扩建。自1958年建成的武汉解放大道,因其长度、宽度,长期傲视全国城市道路,老武汉人骄傲地称之为“武汉的长安街”。从硚口的额头湾,过航空路,经武汉展览馆,抵堤角工业区,向长江新城延伸。半世纪以来,25公里的解放大道横贯武汉东西。伴随着数次延长线的建设,如今,这条44公里的解放大道,依旧是武汉最长的道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