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塔
青塔-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校人才网V  ·  厦门华厦学院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 ·  2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燕京理工学院2025年人才引进计划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塔

西北大学携手故宫,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名片!

青塔  · 公众号  · 大学生  · 2017-10-13 19:00

正文

10月13日上午,西北大学与故宫博物院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长安校区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副院长宋纪蓉,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庄长兴,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副书记陈乃霞,省纪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厅党组成员刘振涛,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马锐及西北大学全体校领导出席。故宫博物院、陕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西北大学师生干部代表,“边家村联盟”、“长安联盟”高校师生代表及媒体记者700余人参加。签约仪式由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主持。

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西北大学考古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他指出,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充分发挥故宫博物院博大浩瀚的文物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充分施展西北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深入挖掘“丝路精神”,努力肩负起发挥文物价值底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单霁翔在讲话中指出,陕西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之地,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举世瞩目,为故宫博物院和西北大学的战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将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秉承共同的文化传播和教育推广的理念,在高水平的基础之上建立合作,寻求共赢和务实。

庄长兴说,文化是陕西形象的深厚底蕴,可谓是“宗周旧迹、秦汉遗珍、隋唐故墟,莫不尽粹于此”。他指出,此次双方合作,对陕西乃至整个国家的文物事业都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建设标准,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促进项目高效运作,切实做好成果共享,不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成果,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一带一路作出积极的贡献。

单霁翔、郭立宏代表双方签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协议。

早在2016年5月21日,故宫博物院就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故宫学院(西安),为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合作,是双方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国家传承中华文脉、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号召的重要举措。双方将在“文物修复与保护”、“珍宝陈列与展示”、“学术研究与交流”、“文化传承与传播”、“社会教育与服务”等方面紧密对接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中国文物保护修复学院、丝绸之路博物馆、故宫学院(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东西天山文化考古研究中心、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文化传媒中心等七大板块,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博物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与成果交流中心以及综合性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把故宫博物院和西北大学建设为丝绸之路沿线及全世界的“外交使者”和“现代文化名片”。

签约仪式结束后,单霁翔作了题为《坚持文化自信 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守望者》的专题报告。报告以故宫古建修缮工程和“平安工程”的实施为切入点,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近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提出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不但承担传承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使命,还要“放下身段”服务于公众,让公众能够有尊严地欣赏故宫的文物,享受文化盛宴。报告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感,现场师生反响热烈。

“一带一路”研究与教育合作:西北大学的12个“第一”

作为地处丝路起点的百年学府,西北大学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地缘和学科优势,与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交流起步较早,在丝路沿线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多种文明交往与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留学生及本土教师培养、石油及地质资源合作勘探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个考证和研究张骞墓的大学——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的丝绸之路考古始于1938年对丝绸之路凿空之旅开创者张骞墓的科学发掘。

中国西北考古第一人——黄文弼

上个世纪40年代,黄文弼教授开创了丝绸之路研究的新途径。他四进新疆,总行程38300公里,可谓中国考古史上的长征。他的"三记""两集"至今仍然是人们进入戈壁前的必读书。

第一家实体化丝绸之路研究机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

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大学于2014年1月10日正式成立实体机构丝绸之路研究院,组织、协调学校及国内外合作单位的丝绸之路研究工作,由校长担任院长。

第一本容量最大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报告——《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60万字)》

西北大学先后出版《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2015、2016)》《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机制与内陆型改革开放》《当代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商贸流通》等,在学界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个正式组建中——乌国际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

2013年12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签署相关协议,正式开展联合考古。2016年6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习主席在访乌期间,还专程会见了西北大学考古队员,这是对致力于搭建丝绸之路人文交流桥梁的所有文化使者的莫大鼓舞。

第一套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著作—— 《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14本)

由彭树智教授主编的《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共14本,依照通史的体例,展现中东地区的整体面貌,各卷自成一体,但又互为联系。各卷采用历史叙述方式,由古及今地阐明各国历史变迁的过程、特征和规律。

第一个中亚文明研究重大招标课题——《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亚文明史研究》

《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亚文明史研究》项目以西北大学彭树智教授的“文明交往”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框架,紧扣“文明史”主题,深入探讨中亚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变、特点,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总结中亚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深入系统地探讨中亚历史上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军事交往,研究中亚独特的交往背景、交往特点、交往历程、交往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批培养中亚留学生机构——西北大学中亚学院

西北大学积极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2000年以来,西北大学已培养中亚各国留学生2000余名。

2014年成立中亚学院,并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一些大学签署联合发展中亚学院的协议,专门设立了中亚留学生奖学金,用于鼓励中亚各国的学生到西北大学学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