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总投资超6.86亿!北塘古镇又有新动作 ·  昨天  
生态梦网  ·  无法取得资质!北塘国际学校将被盘活 ·  2 天前  
生态梦网  ·  大手笔!继航母之后,滨海再添旅游新地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古史荐读|透过地图看历史——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24-05-17 15:29

正文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报名 或预约直播 ↑



什么是亚洲?


一个大陆?地球上的“七大洲”之一?


亚洲当然首先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出现的。可当我们站在一幅世界地图前,就会发现“亚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的奇怪之处——它没有办法用纯地理的方式解释通,欧洲也是。


图1:七大洲分界示意图

由这张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亚洲和欧洲并不是相对独立的陆地板块,它们同属于亚欧大陆,两个“洲”的土地紧紧相连,并没有海洋或者 地峡 将它们分成看上去相对独立的大“岛”。而且,亚欧边界的划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历史上也不固定。今天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黑海一线的分界,是在18世纪才提出,到19世纪才相对约定俗成的。直到今天,其实都没有一个所有人公认的、精确的欧亚分界线。美国学者刘易斯(Martain Lewis)和维根(Kären Wigen)就说: “欧洲和亚洲间的分界是完全武断的。”


所以, 以后我们再次听到“亚洲是一块大陆、是七大洲最大一块”的时候,应当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客观的自然描述,而是被人为地、主观地塑造出来的一个知识产物。


那么,作为观念的“亚洲”是怎样诞生的呢?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 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 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点击图片可购书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发展”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让我们穿梭于近现代500年的全球历史中,行走在百余幅精美的古地图上,跟随作者的脚步,寻找关于亚洲诞生的真相与答案。



早期欧洲的亚洲想象

“亚细亚(Asia)”一词起源于欧洲,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它仅指代今土耳其的阿纳托利亚地区,后来才用来指称欧洲以东的一大片陆地。 在古代欧洲人的世界观中,世界分成欧罗巴、亚细亚和利比亚(非洲)三个部分。 这从欧洲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T-O图”中,可见一斑。


圆形大地被一圈海洋包围,构成O形。大地以东方为上,中间一横一纵的T字形将其分成三部分。亚细亚占据上方一半,欧罗巴和阿非利加平分下方的另一半。欧非的分界——即T字的那一竖——是地中海;而T字上方的横,是顿河和尼罗河,分别隔开亚欧和亚非。形象表达了古代欧洲人对人居世界的认知, 之所以叫T—O图,是因为这两个字母既是拉丁文Orbis Terrarum(可以为“寰宇”)一词的字首,也恰好体现了这类地图的视觉特征。 T又寓意基督教中的十字架,地图的中心点是耶路撒冷,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之地。


图2:典型的T—O图,采自15世纪出版的《词源》,著者是6—7世纪的西班牙神学家圣依西多禄。


欧洲中世纪地图上常常出现一种罗盘,叫作“罗盘玫瑰”——因为其状似玫瑰,圆形罗盘被16或者32等分,装饰性极高。现存地图上第一次出现罗盘玫瑰,是在1375年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 The Catalan Atlas )上。


图3:《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全图,以北为上。

这幅精美瑰丽的地图,并不是用来指导航行的,而是用来炫耀知识的。它是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留给儿子、未来的查理六世国王的礼物 ,所以作者克雷斯克对这幅地图的装饰也极尽奢华。这幅地图将中国称为“大汗之地”,不但标记了“契丹”(Catayo)以及“汗八里”(Chambaleth,即北京)的字样,还从多种来源展现了中亚世界。图的中间偏下,坐着怀抱权杖、身着绿袍的国王,就是马可·波罗曾经见过的忽必烈。还向读者介绍了东亚的富饶:画幅中间有一群钻石捕手正在捉鸟,因为传说钻石可以附着在肉上,由鸟带来。而在中国以外的海上,点缀着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岛屿,这应该就是马可·波罗提到的盛产香料的7448座岛屿。


中世纪“世界地图”和波特兰海图这两种地图风格,汇集在15世纪的托勒密式地图中。 1410年左右,《地理学指南》( Geographia )被首次翻译成拉丁文。它的原作者,是公元2世纪生活在罗马帝国埃及行省亚历山大城的希腊人,克劳狄乌斯·托勒密。他对空间认知的革命性贡献,在于将经纬线引入到地图绘制之中。《地理学指南》中除一幅世界地图外,还有26幅区域地图。今天中国所在的分区,分别编号为《亚洲第八》和《亚洲第十一》,一北一南。


图4:1552年缪斯特制作的托勒密地图,《亚洲第十一》。

图5:缪斯特1545年制作的托勒密地图,《亚洲第八》。


资本时代的东亚画像

1570年, 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地图集——《寰宇大观》在安特卫普首度出版。这部地图集中出现了一幅以“东印度及其邻近岛屿”为题的地图。 它以中国南海为中心,将中国大陆到东南亚群岛的广大地域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向西延伸至印度次大陆,向东则包括了太平洋,一直到北美大陆边缘。


把从印度到东南亚群岛、包含南中国在内的岛屿称为“东印度”,是为了区别于哥伦布所“发现”的、当时由西班牙控制的所谓“西印度”。这种命名方式,生动地折射出“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动力。 哥伦布的探险,本就是为了寻找通往“印度”之路——这里的“印度”也包含中国。


图6:《寰宇大观》中的《东印度地图》。

1584年,在安特卫普出版的最新版本的地图集《寰宇大观》中,制图家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增添了一幅新地图,名为“Chinae”。 这是欧洲制图史上,第一次把“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认知单元、列入图册。 早在300年前,马可·波罗就勾起了探险家们对中国的无限向往。但以往的地图中,中国最多只是在“亚洲地图”或者“鞑靼地图”中占据一隅,而地图买家越来越不满足于此,迫切地需要一个权威的中国画像。奥特柳斯的这幅《中国图》,让欧洲人第一次可以凝视这个遥远的国度。它也成为此后几十年间欧洲人对中国形状的标准认知,直到17世纪中期,才被耶稣会士卫匡国的新地图所取代。


图7:奥特柳斯《中国图》,载1584年版《寰宇大观》。

这张地图, 创下了欧洲地图学史上的几项第一 第一次画出了中国的长城;还在长城以外第一次画上了让欧洲人惊叹的风帆车 ;第一次给菲律宾的岛屿命名——虽然只有棉兰老(Mindanao)和宿务(Cebu)而没有吕宋。中国的沿海省份(从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到山东)也都基本可以和现实对应。尽管如此,图上对于中国的展现,其实并没有超越《马可·波罗游记》太多。



东西方的相遇和制图术的交融

东亚和西欧地图的第一次接触,也就是在欧洲殖民与传教的背景下开始的,时间正是16世纪中叶。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利玛窦之前,欧亚地图已有过几次接触,只是没有立刻带来冲击和影响。 比如有史可考的第一幅传入欧洲的中国地图:《古今形胜之图》。


图8:《古今形胜之图》。


这幅制作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地图,可能由从事南洋贸易的中国商人带到了吕宋,辗转为当时西班牙驻菲律宾的总督拉维查理士获得。经过简单地翻译、注释后,1574年,总督将此图及信件呈送给腓力二世国王。可惜到了西班牙后,它一直被雪藏于塞维利亚的印度档案馆,乏人问津,直到晚近的时候才被重新发现。


1584年是中西地图交流史上极有意义的年份。那一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寰宇大观》中加入欧洲第一幅以“中国”命名的地图。同年, 利玛窦在广东肇庆刊刻了《山海舆地图》。这是他来到中国后绘制的第一幅地图,也是“第一幅近代意义上的汉文世界地图”。 中国人此后逐渐接受的地球与大洲的观念,很大程度上,皆由此图始。


图9:《舆地山海全图》,载章潢《图书编》。


1601年起,利玛窦定居北京。在京期间,他应友人及皇帝之请,制作了几种世界地图。其中最负盛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现存原本和摹本也最多的,就是1602年他与李之藻合作出版的《坤舆万国全图》。


图10:《坤舆万国全图》,日本摹绘、着色并翻译版,日本东北大学藏品。


利玛窦——也许是在他的中国友人的建议下——绝顶聪明地把奥特柳斯原图中的Orbis Teerrarum(即“寰宇”)解释为中国传统中的“舆地”;又以“禹别九州”的文脉,提出“地分五州”,用“州”字统称欧人所谓“人居世界”的几个部分。这种对应,若不是精通两种文化的人,绝不能如此信手拈来。当汉语世界读者读到“分舆地为五大州”,会立刻想到禹别九州之说而不感觉那么陌生。


亚洲和九州,就这样相遇了。


又过了半个世纪,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编绘了巨幅地图《坤舆全图》,并撰写《坤舆图说》作为说明。《坤舆图说》中的地理描述,大体上仍然取材于利玛窦和艾儒略的中文著作,比如在“地球之圆”一节中说: “世谓天圆地方,此盖言其动静之义、方圆之理耳,非言其形也。”


图11:南怀仁制《坤舆全图》。


需要注意的是,利玛窦、南怀仁都没有把“亚”和“州”连在一起,创制“亚州(洲)”一词。 后世汉语使用者,把“亚细亚为天下一州”转变成“亚洲(州)”,逐渐约定俗成。



测绘与精准疆域图的诞生

1708年,康熙下令,以法国耶稣会士领衔,开展全国地理测量,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以经纬度和 三角测量 法进行的地理实测活动。整个工程历时十年,传教士们奔赴各地测量,还训练了一批钦天监各族官员。一些边疆及域外地区,如西藏和朝鲜半岛,教士未能亲至,便由中国各族官员实测。从这个角度说,康熙测绘是在清政府资助下,由中外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汇通了欧洲、中原与内亚边疆的不同知识系统。 从而形成了就当时技术水平而言,全世界最精确的国家地图《皇舆全览图》。


图12:唐维尔制作的法国版《皇舆全览图》(《中华帝国全志》)。





“亚洲”是什么?当利玛窦第一次以中文语境中的“州”,来解释西方宇宙观中作为人居世界之一部的“亚细亚”,“亚—洲”就成了不同文化、不同时空观念相融合的产物。从一开始,它就嵌入本地文化多样与开放的图景中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