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追光吧,哥哥》热度已经过去了,但才华横溢的网友评论,还是历历在目:
“一堆大老爷们儿齐聚一堂互称哥哥”,不由让人想到——正所谓翻拍不是乱拍,改编不是胡编。《水浒传》原书里,确实随处可见“哥哥”。经过我们非官方不正式的统计,一本《水浒传》一共喊了差不多750次哥哥,算下来平均一回喊七八次。无怪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给《水浒传》的英文译名是All Men are Brothers。和略带油腻的现代商业互吹不一样,《水浒传》里喊哥哥这事儿,越琢磨越有意思。AKA梁山第一莽撞人李逵,李铁牛大兄弟,在江州初遇宋江,登场的第一句话就是:一步步走投无路,雪夜上梁山的林教头,大概喊出了全书最憋屈的一句哥哥: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微小。”而倒拔垂杨柳的林黛玉鲁智深,初初登场,遇到史进,第一句也叫了声“阿(不是第四声!)哥”:那人道:“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敢问阿哥,你姓甚么?”明末清初的小天才金圣叹点出了这句平平无奇的话里面的妙处:面对吝啬的李忠,就是“谁奈烦等你?”见到好色的周通,就是“那厮们”。直到鲁智深遇到林冲林教头,才又见到胖和尚礼貌客气地叫阿哥:智深提着禅杖道:“阿嫂休怪,莫要笑话。阿哥,明日再得相会。”“哥哥”不是随随便便说出来的客套话,也不是论资排辈的词。我叫你这句哥,就只是因为,看你这个人顺眼,想交你这个朋友。一个小小的称呼,是义气相投,是江湖好汉坦荡爽快的性情。虽然有的人就是看不爽虚伪的宋江,看不惯招安后英雄离散的后半截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震关西、杨志卖刀、武松打虎……他们说,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
他们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他们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著名学者陈平原老师,在《千古文人侠客梦》里说,一部《水浒传》,起码一半可作武侠小说读。虽然它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替天行道,锄强扶弱,这些深入人心的正义观念,仍然会让我们觉得——这本书的底本,选用了目前可见的最早的完整版《水浒传》——容与堂本。首次大规模参校了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并且综合金圣叹本、郁郁堂本、王利器校注本等后来的重要版本进行汇校。简单粗暴点说,综合多个版本,好处就是能修复许多情节上的bug。晁盖派刘唐给宋江送来书信和金子。宋江把它们放在随身袋子里。
阎婆将女儿阎婆惜给了宋江。阎婆惜移情别恋,与宋江疏远,一个多月不来往。
宋江遇到阎婆,被拉去阎婆惜处过夜,阎婆惜发现宋江袋子里的书信和金子,以之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
其中的一个大破绽就是,宋江这么谨慎的人,居然将极其机密的书信和金子,随身携带了好几个月。借用学者刘世德的话:“宋江是吃衙门饭的老手,他不可能疏忽大意到这样的地步。”后来的编辑也发现了问题,所以,在时代晚些的版本里,故事顺序变成了2——1——3。宋江收到信的当晚,就去了阎婆惜处,之后阎婆惜发现了书信。很明显,掉换后整个逻辑通顺了很多,情节结构也更合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综合比对多个版本校订,才有了这版经过debug的《水浒传》,读起来更加流畅通顺。在这版水浒的注解中,这些问题都可以获得解答。1200多条注释,包括生僻字音、宋元时期方言用法、宋代器物、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地理知识、文学典故……这些都帮你安排好了。之前提到了金圣叹的批语。他可以说是《水浒传》的头号粉丝,不仅将它列入“天下六才子书”,认为“天下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还对《水浒传》进行深入精细的点评。水浒故事以宋代为背景,经常提到“东京”“南京”“北京”这些地名。东京肯定不是现在的东京。但你知道吗?其实书里的南京、北京,并不是今天的南京北京。凡是书里出现的,有史料依据可查的地名,全部都标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