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相约新会
新会人,新会事,尽在“相约新会”——新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运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台今日关注  ·  突破10000000000!位列全球第一 ·  3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今年首次上调!时间定了→ ·  3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一架小型飞机在美国费城坠毁 已致6人死亡 ·  5 天前  
广东台今日关注  ·  新一股冷空气年初五来袭!气温下降8℃,返程注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相约新会

【中秋快乐】今晚,新会人这样“爽月”……

相约新会  · 公众号  · 广东  · 2019-09-13 19:11

正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天是 中秋节
新会人是这样过节的
▼▼


天迎来了中秋节。有年轻人不解,中秋节不就是月亮大些、圆些,学地理知道它不过是地球的卫星,是不是拔得太高了?年长一辈则认识不同,认为自古至今传下来的中秋节就是重要,但又说不出个其所以然来。
的确,今天繁荣盛世,城市的夜晚灯红火绿,八月十五的月儿再圆再亮,也会被商圈彩灯夺去光辉;中秋节的习俗无论多么古老,也敌不过现代娱乐的吸引。 然而,一个是“人造”,一个是“天然”,中秋的美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莫失莫忘,一切从月亮开始。



源自天然 中秋月

时没有电,要点“火水灯”(俗语,煤油灯),一箱箱的进口洋煤油从本邑江门商埠上船,也不过是近百几年的事。而大多数人买不起“火水”,家家户户点油灯。豆钉般小火头的油灯,一户也不过三两盏,天黑就“洗脚上床”,天热就坐门口纳凉。那时没有高楼大厦遮挡,中秋节夜晚的月亮一年中最为完美,在村庄后山升起的月亮;挂在屋角的月亮;坐在禾塘、塘基仰望到的月亮;皓光映射到井头的月亮(“床前明月光”的“床”,古代指井上围栏);烘托在亭台、小桥、田野的月亮;倒映在河涌里、银洲湖里的月亮……一切无不在蟾光的辉映之下,人们心情愉悦地欣赏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初一、十五“朔”“望”的月圆月缺,也带来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神秘感。

《象山望秋月》 (历史 照片

于是,以供桌陈设适时应节食品,如芋头、芋仔、柚子、龙眼、田螺、月饼、糍糕等等,边吃边聊,道光《新会县志》说“饮月下,谓之‘饾中秋’”——“ 赏月 ”;

古冈州的初秋还是“秋老虎”,到中秋已秋风徐徐,天时渐凉,人们不再受闷热,精神舒爽,赏月新会方言又说“ 爽月 ”;

《一起来爽月》 By青藤@紫筠

看着神秘的一轮圆月,驰骋想象,憧憬“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传说,聚亲朋好友,聊天南海北——“ 话月 ”;

旧时未经科普,人们感到大自然的神秘,对月亮崇拜,仰月祷告美好愿望,连小孩也来拜“月公公”“月婆娑”(新会方言,月亮),于是当此月圆之夜、月上中天之时,家家户户焚香——“ 拜月 ”;

月华辉耀,人间感受美好,人们感激赞美月亮带来和谐景象——“ 颂月 ”;

月下激发起无限情思,于是乎“自作多情”地吟咏诗词——“ 咏月 ”;

在美好的月光中步出郊野玩乐,谓之“ 踏月 ”;

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天然的“中秋月”为核心。经过世世代代长久积淀,一方中秋节的历史习俗形成了、流传了、发展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侨乡浓情 思乡月

秋的月最圆、最美,中秋节又誉为“团圆节”,祈望团圆美满是人们对生活、对事物追求的目标。外出的游人、分居两地的夫妻、分隔两岸的亲人,无不念家思亲,怀想故乡,盼望团圆。通过互相拜月寄情,祝愿幸福安康。

新会侨乡濒临南海,多水乡,月光下的江河湖海另有一番意境,那是侨乡人“走四方”的通道。在外的乡亲与在内的人数不相上下,戏言称“ 内一个新会,外一个新会 ”,有出外经商打工的,有上省城、京城求学的,还有很多出国谋生留洋的,尤其是旧时有大批被“卖猪仔”的劳工。中秋月圆之时,离乡的人们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古诗理解更为深刻。新会旅居加拿大华侨吕颂韶先生的诗,充分表达了海外游子那种独特的感受:


“月亮看我我看月亮,遥遥相对着一腔惆怅。
月亮看我已两鬓含霜,我看月亮仍是儿时模样。
我是月亮漂泊的游子,月亮是我长梦的故乡。”


侨乡,特别浓情的“思乡月”。



历史品牌 象山月

下的中秋,叫卖最喧嚷、包装最耀眼的是月饼,其花色品种、制作水准、营销数量为历史之最,用到新会陈皮制作的月饼——“陈皮月”还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登上国宴,相当于古时的“贡品”,算是侨乡的中秋品牌。然而,历史上新会的中秋文化品牌是象山秋月——“象山月”。

赏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门庭仰月、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而最有地方特色的要算“ 象山望月 ”了。会城的象山,是日当晚登山望月人头涌动,当秋月初升,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人兴犹未尽,十六日晚还继续去“ 追月 ”。山上历代都修建秋月亭台,如延月亭等。原有“海月奇观亭”,最早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方信孺所建(见方信孺《南海百咏》),元末废,明万历《新会县志》记为古迹,民国时重建又再毁。每年中秋节,会城万人空巷“ 上象山望秋月 ”(俗语)成为邑中习俗。

《象山秋月》 By青藤@紫筠

象山秋月 ”又为旧新会八景之一,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广州志》记载的“新会八景”称“象冈秋月”,明代名人郑铭等有《象冈秋月》诗可旁证。清代乾隆《新会县志》(1741年)已作“象山秋月”。明清遗存了一批“象山秋月”诗歌(参读拙文《几首“象山秋月”明清诗》),可窥见当时的中秋活动。



世代传统 诗咏月

众性作词赋诗是侨乡传统,古代题咏秋月的诗句很多,中秋咏月更添文化气氛。 其中记载较早的是南宋方信孺的《金牛山》(象山旧又名金牛山):


“金牛去后久凄凉,好景乾坤亦秘藏。
沧海无穷月无尽,从今收拾入诗襄。”


流传较广的是明代许炯的《象山秋月》:


“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邱。
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


此诗今做成诗碑镶嵌在象山公园西南边入口的崖壁上。

借月抒怀是一种文化境界。十五的月亮总是圆的,但此时此刻因各人的处境、心境不同,面对秋月产生的情感而不同。 相传是一行和尚来新会的首席弟子、黄云寺元禅师,在圭峰山玉台寺望着美丽的月亮,却悟出另一种境界:


“好个玉台天上月,夜深圆待老僧看。
分明照出须弥路,可惜人间烟树寒。”


在高僧的眼里,月光也照出修行的光明之路(须弥路),分明是佛的境界。

新会历代文人、诗人多喜欢“诗咏月”,遗存有一批诗词,作者如明代名人区越、著名书画家高俨、诗人何九畴等。“不要钱”、正风气、兴文教的新会知县顾嗣协,也与民同乐,登象山咏秋月,与文人唱和,留下了诗歌及美谈,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新会文化氛围,以及赏月、咏月的风俗。

至今,众多的民间诗社仍延续这一传统。万变的中秋诗可读出不同代、不同人眼中的秋月;侨乡秋月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

残缺的月亮悄悄圆满

绵绵的思念渐渐变长



中秋镌刻着 历史

始见《周礼》,盛于唐宋

到明清时期

成为最主要的节日之一

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充满了 传奇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等

种种神话故事口耳相传

成为民族想象力的底色



中秋听起来是 欢娱

一轮圆月静悄悄爬上天际

热闹的人群便涌上街头

呼朋引伴,把玩兔爷

赏月畅谈,达旦不绝



中秋尝起来是 香甜

吃一口象征团圆的月饼

滋润了味蕾

品一杯逢时飘香的桂花蜜酒

陶醉了灵魂



中秋也有 豪迈 的一面

钱塘江畔,月夜观潮

恰逢潮汐最盛之时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看潮起潮落,品人生百味



中秋总是惹人 相思

恰如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郑志摄

在月的阴晴圆缺中

说不尽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

只愿我们和思念的那个人

既怀有“但愿人长久”的愿景

也拥有“千里共婵娟”的默契


孙思摄


中秋也会送来 暖意

亦如贾平凹的散文《月迹》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李鹏摄


“天上的印章”

其实是人间暖暖的幸福

明月依旧,幸福常在

愿你我都如孩童一样

享受那无边际的快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