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免签入境新政+1,今起执行!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财富不断在缩水,你拼命挣钱有用吗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19-04-04 17:18

正文

作者: 岑科 (人文经济学会理事)


上世纪80年代,“万元户” 在中国 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名词,是富甲一方的象征。到如今,一万块钱只够在大城市里上班族一个月的开销。


今天看,年薪百万是很多职场精英的梦想,存款千万是普通人的财务自由目标。

但在20年后,中国的物价会不会像日本一样,吃快餐要上百元计,看电影要上千元计,住酒店要上万元计……这完全有可能!

原因是通货膨胀——由政府控制的中央银行在经济中发行的货币越来越多。

1978年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159亿元,到2018年底,这一数据已经变成180万亿元,增长了1500多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0%以上。按照这种口径换算的结果是:

1978年的1万元≈当今的1447万元
1988年的1万元≈当今的166万元
1998年的1万元≈当今的16万元
2008年的1万元≈当今的3.5万元

由于货币增加,物价不断上涨,大家不得不拼命地挣钱,绞尽脑汁想发财,以获得在商业社会中不被遗弃的安全感。

但是很少有人想过:货币为什么要由政府控制,大家能不能摆脱由政府控制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


这问题有经济学家认真地想过。


民间货币不是空想


《货币的非国家化》是经济学大师哈耶克的最后一部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根本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废除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通过民间自由发行货币的竞争来限制滥发货币。

很多人一听可能会惊讶,货币怎么能让民间自由发行?政府不管货币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事实上从古至今,民间发行的货币曾多次出现过,它的效果并不比政府发行货币差,甚至会更好。

中国汉朝,汉文帝曾经允许民间铸造货币,而据后来的考古发现,当时民间铸造的货币比其他时候官府造的货币质量更佳。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是在中国宋朝由民间商人发明的,后来才被国家接管和垄断。

当今世界上,也多次出现政府发行的货币失灵,而被民间货币取代的情况。

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停摆,很多企业联合起来创造自己的信用支付体系,到1997年,通过公司内部圈子清算的贸易额占到整个俄罗斯贸易比例的40%左右,很多企业用白条或代金券支付工资。

2001年,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和银行挤兑,政府限制居民提款数额,导致现金严重短缺,于是各个地方甚至连锁超市都发行自己的借据作为货币,到2002年这些私下发行的钞票占到了整个国家货币总量的近1/3。

可见,政府对货币的管理并非尽善尽美,而民间也有能力创造自己的货币支付系统。

铸币权被 暴力垄断之后


但问题是,制造货币的能力意味着支配财富的能力,政府不甘心失去这种能力。

所以从古至今,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总是不遗余力地打击民间货币,维护自己的铸币权威,像《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提到:

“13世纪的中国法律规定, 拒绝接受帝国的纸币将被判处死刑。而拒绝接受法国的‘指券’的人受到的刑罚则是20年监禁,有时则被处死。”

历史记载,1690年在英国有一对很有名的罗杰斯夫妇,因为偷刮官方的硬币铸造了四十枚银币被判死刑,罗杰斯上绞刑后被肢解,他的妻子被烧死。

在现代社会中,对违法的处罚没有这么残忍,但是对维护法定货币的权威地位也是毫不含糊的。

1999年在意大利,一位退休教授发起一项社会试验。他用1:2的兑换比例说服当地的居民和零售商放弃里拉,使用他发行的货币斯美克,结果产生了大约价值51亿里拉(合274万美元)的营业额。意大利当局非常震惊,出动军警没收了斯美克钞票,中止了这项试验。

就这样,政府掌握着国家合法暴力和宣传机器,在铸币权的争夺中占据着优势,并造成了铸币权归国家管是天经地义的印象。

而国家垄断铸币权的结果,就是古往今来一波又一波连绵不绝的通货膨胀。

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中总结说:

“自罗马时代到形形色色的纸币开始占据重要地位的17世纪,铸币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不断贬值的历史,或者说是铸币的金属含量不断减少,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不断上涨的历史。”

他甚至进一步地断定,“ 历史基本上就是政府制造通货膨胀的过程。”

哈耶克呼吁,要废除了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容许私营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他相信私营银行为了维持货币价值和自身信誉,必定会小心谨慎。若他们不顾后果滥发货币,将直接危害其自身,使其信誉下降,直至破产或倒闭。

所以他相信,私人银行提供的货币会有内在稳定性和良好的信誉,符合经济对于货币的客观要求。

哈耶克这些观点提出几十年以来,一直不受政府待见。在学界除了极少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大部分人都将它看作是一种空想。


“比特币神话”的诞生和破灭


一直到2009年比特币横空出世,才改变这种局面。

比特币不靠官方机构发行,而靠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上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点对点交易和分布式记账可以杜绝任何人伪造或操控币值;另外比特币的算法也规定,它的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约2100万个。

如此一来它实现了数量有限、权力分散、杜绝欺骗的原则,这正是哈耶克倡导的自由化货币希望打破国家垄断货币的立足点。

所以自从比特币诞生以后,它就被很多人看作是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被付诸实践的象征。

更让人意外的是比特币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得到承认,可以用于商品交易,包括德国、日本、瑞士、新加坡等等。

一时间,比特币被看作社会未来的方向和新时代的开始,很多人对它寄以厚望:

“这是货币 2.0,人们未来的金钱,是非常非常非常巨大的事。”——美国在线的前实时通讯总裁说道。


“你无法阻止像比特币这样的东西。它无处不在,世界会因它改变,全球政府亦会因它改变。”——计算机安全软件公司McAfee 的创始人认为。


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一位社会活动家甚至表示:“凡是有识之士都需要了解比特币,因为它可能是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在金融市场上,比特币也受到追捧,价格快速上涨。

2009年比特币诞生时,价格不到1美元,2011年达到与美元等值。2013年初露锋芒,价格一度突破1000美元,此后因为政府监管滑落到较长的平缓期。

2017年走向巅峰,从1000美元左右快速上涨,不断突破,最高时接近2万美元。

中国的市场尤其火爆,到处流传90后小伙赚了几个亿,80后同事辞职炒币资产翻千倍这样的财富神话。很多人争先恐后,倾其所有,甚至举债融资买入比特币,梦想加入一夜暴富的行列。

可是物极必反,事与愿违,行情很快发生突变,在2018年比特币的价格暴跌了77%,在11月的一个月里狂泻30%,降到了4200美元左右。

到现在为止,比特币的价格大概是5000美元,似乎证明了比特币是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已经破灭了。

未来依然有希望


这是不是意味着区块链电子货币就没有前途和希望了?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理论从此要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不一定。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重大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创新刚刚出现时,几乎都会伴随着泡沫的起落。

19世纪铁路进入美国时,吸引大量资金建设铁路,也出现过投资泡沫。1892年泡沫破灭时,美国股市上有70%的股票和铁路相关,导致1/4铁路公司破产,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

但同时,这一轮投资泡沫在1880年至1889年间为铁路建设募集了40亿美金,修筑了10万公里铁路,为美国建成统一大市场和经济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互联网泡沫,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半内涨了4倍,后来垮掉了。

但是由于这次泡沫募集的资金,美国修建了当时世界上40%的光纤,吸引大量高端人才进入互联网行业,在各个方向上尝试互联网发展的路径,为后来互联网产业创新和应用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到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可见,投资泡沫会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但同时也是聚集社会资金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应用的重要动力,泡沫过后往往就是新的经济飞跃。

所以比特币泡沫的破裂,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加密货币的发展方向是错误的,也不意味着哈耶克自由竞争货币理论的破产。

相反,它很可能是这种技术和理论得到应用的序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