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的滋味 X 成长教育
每一个不良少女的背后都有一个不靠谱的妈
▼
蜜的滋味 剧照
《蜜的滋味》中的母亲是个欢场女子,希冀通过男人改变生活。当她必须在男友和女儿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她丢弃了女儿。
女儿五行缺爱,在母亲离开的几个月中与一名黑人青年发生了关系。
黑人一去不返,女孩却坚信爱情,不肯打胎。期间又与一名男同同居,鬼使神差地过上了一段家庭生活。
母亲再次被男人抛弃,想撵走同性恋回来照顾女儿,却遭到了女儿的抵制。影片深刻地展现了一段纠结的母女关系,一个问题少女的背后,似乎总会有一个不靠谱的妈。
可妈也是女人呀,也有
追求
幸福的权利。
这种无奈多少有点
存在主义意味,
父母儿女终究亦是他人。
既然我们必须孤独地面对死亡,同样需要孤独地面对幸福。
英伦影史上另有一部著名的少女堕落影片
《成长教育》
一度大火,然而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故事发生地,两部影片的水准实在相差太大。
《成长教育》中的珍妮生活在一个气氛压抑的家庭,父亲古板保守,母亲唯唯诺诺。
原本成绩优秀的她是“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在备考的一段日子里,珍妮结识了一位魅力十足的男性。满嘴礼义廉耻的父母立刻被男人伪装出的教养与风度收买,默许女儿与他交往。
女孩放弃学业,跟随男人去了巴黎,享受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男人的秘密。
《成长教育》是2009年的作品,银幕质感赏心悦目。
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女星
凯瑞·穆里根
饰演不敌物欲的女学生,
彼得·萨斯加德
饰演萝莉杀手,另有《消失的爱人》中靓丽养眼的女一号,以及《水形物语》里演技精湛的哑女。
一众明星脸确实好看过《蜜的滋味》中粗腿男相的女主角和她徐娘半老的亲娘。
我也是好几年前看的《成长教育》,至今仍记得珍妮是如何被引诱、直至离家挥霍青春的景象。
说实话,全片就数这条线拍得好。她就像是灰姑娘,闯进了王子的城堡,那把大提琴就是一只水晶鞋。虽然最终回归了家庭与学校,却叫人气闷。
瞅着影片尾声中穆里根那张失去了神采的脸,谁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个社会问题,而是感叹一个少女遇人不淑。
英国素有社会批判的传统,
《蜜的滋味》的深度在于导演不只单纯表现了一个家庭中紧张的母女关系
,更通过将母女关系嵌入劳工阶层,来展现那个年代英国底层社会的矛盾。
英国的工人问题,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农民问题。不良少女,不良母亲,同志男闺蜜、黑人船工,都是弱势群体的典型人物。
他们无人拯救,还要相互抛弃、排斥,倘若连他们自己都不能互助与自救,还会有谁来管他们的死活?
女孩走向堕落,母亲养儿不教,在
托尼·理查德森
冷静的镜头中并不表现为偶发的意外,而是不容于社会。那些黑白影像中萧瑟的港口、一声声孤独的汽笛声,都是人物没有出路的隐喻。
而《成长教育》中的少女堕落成了一个偶然性事件,
是“不经历渣男怎么见彩虹”的成长梗。
那如果这个男人真是单身呢?是不是一切都不成问题了呢?
显然,影片在主旨上是混乱的,即便片名叫作“成长教育”,我却不知导演究竟要教育我们什么。
倒是镜头在下意识中多多少少裸露出了导演的立场,那些优质生活在精致的光线和眩目的剪辑的包装下,无言地确立了相对于普通生活的巨大优势。
在这个影像魅惑大众的时代,任谁都难以抵御迷幻视听带来的悄然洗脑。也就是说,影片建立了一个隐性的逻辑:
普通生活是沉闷无趣的、是反青春的,每个少女都是期待被拯救的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