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36Kr.com)是中国领先的科技新媒体,我们报道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极客公园  ·  你们不买 iPhone 16e,有的是人买! ·  17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乔布斯时代iPhone设计全部谢幕#】北 ... ·  17 小时前  
凤凰网科技  ·  马斯克旗下xAI发布Grok 3推理模型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iPhoneSE4改名##苹果iPhon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都在呛声自媒体长不大,“毒舌电影”要做些不一样的了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0-12 21:56

正文


也许是因为不赚钱,又或中国独立电影市场还相对零散且不成熟,做这件事的人并不多。但独立电影也并非完全无人问津,当行业整体能力往上一个台阶后说不定也会迎来小高潮。




文 | 二水水



帮独立音乐人做宣发的不少,除了像摩登天空、看见音乐这样的公司,各渠道,比如虾米、网易云音乐也承载了类似功能。但关于独立电影的却找不出几家,就连看起来最适合做这事儿的豆瓣,也没有过这方面的尝试。


不过36氪发现,从自媒体起步的“毒舌电影”在往这方面靠近。昨天晚上“毒舌”把一篇名为《第一次为电影当水军,但我一点也不害臊》的文章推在了微信公号第二条。


文章和往常一样,以毒sir式口吻介绍了一部影片,这次是《呼吸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sir在文章 末尾发起了众筹,表示将在10月22日晚黄金时段,于全国50座城市开60场《呼吸正常》。


毒sir说,他们是“用一种裸上、硬上的方式”参与了这部电影,也就是没做任何发行物料,不透风任何院线广告,宣传仅靠这一篇推荐文章。所谓众筹,观众贡献的就是电影票的价钱。


但其实就算只是一篇文章,或不多的60个场次,对《呼吸正常》这样偏小众的独立电影来说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大家都明白,一部电影要卖座,除了剧本本身,明星加盟、宣发排片都是影响票房的重要因素。


而独立电影的制作团队往往没什么圈内资源,只凭一腔热血闷头在干。那即便内容出色,由于“没明星、没卖相”也很难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像《呼吸正常》,此前只在一些城市做过一两场点映。


可如果有“毒舌”这样的KOL(大号)、或团队把这些电影往外推一推,起码这部片子能聚起一批种子观众,虽然做不了多高的票房,但靠着口碑发酵可能就把片子影响力带到了另一层次。

也许是因为不赚钱,又或中国独立电影市场还相对零散且不成熟,就像文章开头说的,做这件事的人并不多。但我们觉得,独立电影也并非完全无人问津,当行业整体能力往上一个台阶后说不定也会迎来小高潮。


毕竟人和人为什么要喜欢一样的东西呢?这点放在独立音乐行业也适用,不少领域里的创业者都表示自己是在“做很未来的事”,赌一个未来,赌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开始去中心化,而这对于“小众”内容来说就是机会。


“毒舌”是很适合来做这件事的,用户垂直,对电影有比别人更多一层的关注和喜爱,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去接受有些生涩难懂的小众影片。而就整个市场而言,不管是院线电影,还是网综网大,宣发一环已经牢牢掌握在几个头部选手手中,这时候要去抢,很难。


这件事对以自媒体形态存在的“毒舌”来说,也是模式上的突破。三表在一篇文章里的总结很有意思,他说“普通自媒体接接脑洞广告,中级自媒体玩玩社群。”按固有认知,自媒体盈利模式除了广告电商外很少能找到其它。


现在一些头部账号正在试图捅破这层天花板。


“毒舌”之前说过要做自己的app,“罗辑思维”、“十点读书”们开始尝试知识变现,快手之王“陈翔六点半”正在筹备自己的网络大电影。而最近接连让人刷破屏的“新世相”琢磨着怎么创造潮流,由此延伸出“逃离北上广”、“凌晨4点半的北京”等一系列营销策划;甚至最近,他们还准备伸手艺能界,帮一支叫“X玖”的男团线上出道。在此之前,我会觉得更适合做这件事的会是“音悦台”之类的。


大家都在呛声自媒体长不大的问题,或许这些案例能带去一些思考。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