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浩容
【80后/作家/咨询师】 哲学、教育双博士生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 著有《心灵驯兽师》、《烦恼心理学》等书 现居上海,专职咨询与写作 公众号:故事心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城市随机观察|公园与夜曲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最新!特朗普:加沙将会由以色列转交给美国,以 ...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浩容

头号玩家:「正视」自己是重建安全感的开始

高浩容  · 简书  ·  · 2018-04-05 05:36

正文

◎前言

今天看了电影《金钱世界》,里面有个角色叫契斯(Chase),是一位退役的CIA特工,总是穿着非常有品味的西装。

他奉命帮女主找到被绑架的孩子,刚见面的时候女主问他:「身上是不是随时带着枪?」

契斯回答:「不带,那会破坏西装的线条。」还补充道:「只有没有钱的人才需要枪。」

最近某位艺人的孩子,在美国买了几把枪跟上千发子弹,并且对学校做出攻击宣言,因而被逮捕。

是否只有没有钱的人才有枪呢?

我想枪可能更重要的象征是 「安全感」

一个对自己很有自信,内在安全感源源不绝的人,不太需要外在的安全感,比如通过枪,或是金钱。


◎对你来说,钱是负担,还是财富?

我想起前几天听了德国心理医师乌萨梅尔(Bertold Ulsamer)的演讲,在一个谈赚钱与投资的活动。

乌萨梅尔很有趣,他开场就说不知道主办单位为什么找他来,他说自己一生基本没有为钱烦恼过。

倒不是说他生来就像王思聪,或者爸爸是李嘉诚,而是对他来说钱不是负担。

他提到对某些人来说,钱是负担。

没钱,痛苦;有钱,也痛苦。

没钱的时候想着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有钱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花,花了又怕失去这个、失去那个,或者害怕失去钱。

如果内心恐惧,不管有没有枪,恐惧感都不会消失。

我想通过他的看法,很好的说明了某些现代人的焦虑。好比最近台湾有个新闻,一些民众认为月收入要有十万台币(约两万人民币)才能生孩子。或者像我在上海,身边不少人为了买房种种花费苦恼。

然而,到底要多少钱才够?

如果内心没有自发性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有了钱、买了房,要担心的事情还是没完没了。

就像养孩子,月收入十万的两倍、三倍,真的就能免除养育孩子的各种烦恼吗?

回过头来说,乌萨梅尔要听众好好检视生命历程中,自己和钱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关系, 「为什么钱会成为负担,而不是为我们生活所用的一种工具?」

可能我们会发现,钱不是问题,问题可能是我们内心的某种贪婪、自卑,或是某种不安全感。

好比有种心理效应叫 「冒牌者效应」 ,有些学历很高、资历很好的人,却感觉自己其实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有实力,在公众背后,深深的为自己的「无能」不安,感觉自己天天都在演戏欺骗别人。

实际上这样的人可能确实很有实力,但他感受不到,也无法转化为真正的自信。


◎总是渴望拥抱力量的人,很可能是因为内在缺乏力量

我记得在007电影《明日帝国》中,庞德的某个前任问他:「是不是跟过去一样,带着枪睡觉?」

庞德真的无坚不摧吗?如果按照这位前任的说法,庞德其实是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确实他的工作也使他活在随时可能被伤害、失去生命的恐惧之中。

这部份在换了角色,007电影去一定程度的英雄主义化之后,自《皇家赌场》系列后,确实把这部份人性的一面拍进戏里,我们看见庞德非常沙文主义,好掩盖心底的迷茫和害怕失去的依恋恐惧。

在电影《猫鼠游戏》中,也是如此,诈欺犯法兰克变换机场、律师、医生等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一方面是方便骗取金钱,另一方面也显现他害怕扮演真实自己的恐惧。

当他把这些角色演得越好,离自己就越远,也越不敢跟心爱的人袒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随便一场酒会,只见琳琅满目的头衔,但有多少人真正拥有充分的自信?

即使脱下华丽的晚礼服、卸下装容、扔掉名车,抛去各种头衔的自我介绍,依然能够自在且快乐的享受当下呢?

回头来说,我以为过去多数的童话故事,某种意义上都反应了社会对于女性的打压。

白雪公主、灰姑娘、长发公主、睡美人,哪一个不是「养」望着王子,看见王子的头衔就彻底献身了呢?

到了现代,独立自主的女性有足够的安全感,能无视王子的诱惑。

因为她们有充分的能力、视野与信心去过好自己的生活,而追求理想生活也无须依靠男人才能达到。

描述推进近代波兰性解放女作家薇斯洛卡(Michaliny Wisłockiej)的电影《波兰爱经》,或许就是一个例子。

薇斯洛卡就像《性史》作者张竟生(当年从里昂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到北大教书,年纪比胡适还轻)。

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实地的「活」给所有人看,告诉大家性并不羞耻,羞耻的是「利用性去满足权力,或是不尊重他人,只为满足自己的性观念」。


◎欲望就像一面镜子,总能照见我们的不安

越是有信心的人,越能将安全感的来源寻求自自己内在,而不是过度流连在外在价值上,以致最终迷失于金钱、权力、关系或物质的洪流之中。

从这个角度,我想起佛洛伊德曾说,戏剧的动力离不开两者,一个是 「野心的欲望」 ,一个是 「性的欲望」

两者欲望可能都是一种不安全感的显现:因为对生存没有安全感,所以必须掌握权力,控制身边每个人的言行举止。

因为对情感交流欠缺安全感,不相信自己能够被爱,所以通过性的力量,以此来支配关系的生死。

可悲的是,两者都使他人无法做自己,也使自己无法做自己。


◎阻碍别人正视自我,是一种最没有安全感的暴力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就是从创伤与复原的心理研究,来谈安全感与自我接纳,乃至于接纳他人之间的关系。

研究背叛创伤的心理学家弗雷德(Jennifer Freyd)就谈到:

当一个人欠缺独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时,他会对背叛产生 「盲视」(betrayal blindness)

所以在心理咨询中,要帮助来谈者看见自己被背叛的事实:

无论是一位女子面对父母长年重男轻女、压榨自己的青春和金钱去宠溺自己的弟弟;或是一位学生,面对老师多年来的性侵;或是一位妻子,明明身边的人都看见她的丈夫出轨,她自己却总是视若无睹……

更进一步,弗雷德谈到机构、社会、国家与国家的背叛盲视。

譬如二战时期,德国民众为何让纳粹残杀犹太人。因为当时纳粹控制舆论,让人民对统治者产生过度的依赖,就像婴儿依赖父母的状态,那么当人民受到暴力对待,也会产生背叛盲视,对暴行视而不见。

因为正视暴行,会让他们恐惧,恐惧生活失去依靠该怎么办。

或者以前阵子的“Me too”谴责性侵与性骚扰的运动为例,为什么某些老板能够在性骚扰下属多年?往往是因为其他同事碍于生活,于是下意识的对老板的举动产生盲视。简单说就是睁只眼,闭只眼。

因此,按弗雷德的研究, 盲视来自「少了对方,就无法独自生活」的心理状态,好以此保护自己的心灵不要继续受伤,给自己一个继续依赖加害者的理由。

唯有当来谈者逐渐的找回独立生活的勇气,看见自己具有放下这段关系,仍能好好活下去的希望,他才能够接受「确实『那个人』不断伤害他」的事实。

以婚姻咨询为例,在她的个案中,当受家暴的妻子不再是家庭主妇,逃离先生身边,开始一点一滴的找回独立生活的节奏,她往往就能够正视丈夫的暴行,接受自己受虐的事实,这才能够进入面对真相,处理真相的自愈阶段。


◎看见自己到看见彼此

尽管许多心理学家、咨询师都谈我们需要内在的安全感,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座孤岛,遗世独立的活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