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堡垒
如同风中之落叶,且看我如何飞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堡垒

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些随笔

太空堡垒  · 知乎专栏  ·  · 2017-07-27 16:19

正文

张小北: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张小北:如何评价张小北的处女作《拓星者》?

张小北: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像《星际穿越》《降临》《太空旅客》的太空题材科幻电影?


「在中国,第一批拍科幻电影的人要有一个自觉性,我们一定是给后来者探路的,只有我们前赴后继把坑都填平了,他们才能走得更远。」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幻片】

或许你会说,我们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就能造出原子弹,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业体系下的产物。科幻电影就像是造大飞机,必须要等到中国电影发展体系成熟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有可能实现。科幻小说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连续不断地在创作,之所以科幻元年到现在还没来,就是因为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市场以及观众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这个类型的出现。在美国,一种电影类型的成型需要三十年,它是需要不断地有电影放到市场中得到反馈,不断有这样的互动,才能形成电影和观众之间的市场契约。第一可以辨识,第二可以被复制,第三可以被传承,达到这个标准后才能构成电影类型。


【为什么中国要拍科幻片】

而对中国来说,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观众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通过看好莱坞大片来完成对科幻电影的认知。但实际上这些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更多偏重于视觉特效和超级英雄类型,跟我们所理解的科幻电影还是有一定的偏差。国产科幻电影面临的尴尬还有,因为中国电影没法走出国门,它只能依靠中国本土市场进行成本回收,所以也就意味着中国电影在制作成本方面是有上限的,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天花板。怎样通过有限的制作成本来满足观众对于好莱坞电影那样的视觉期待,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但是我们仍然要不断尝试中国科幻电影,就像为什么要造大飞机一样,这些东西不能只靠进口来完成。因为这是一个如何融合构建文化核心的问题。因为科幻电影面临的是未来,不论中国、美国,还是全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未来。在这个依靠共同想象构建的未来之中,我们身为中国人,如何想象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明在未来世界中将占据什么地位?这种未来想象的构建,从流行文化角度来说,是要由科幻电影来完成的。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往前走,在还没有到来的未来之中,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在未来去生活,如何去面对世界,如何去面对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等问题,这个是中国科幻电影需要完成的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