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5月21日,位于首都华盛顿附近的马里兰大学举行了毕业典礼,一位名叫Shuping Yang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受邀上台演讲,这个过去常常会被国人视为“骄傲”的场景,却因该女生的“涉嫌辱华”表演而引发轩然大波。
本文综编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闻一哆”、“参考消息”,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这位留学生的演讲视频全长大约有9分多钟。开篇就说:“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你选择来马里兰大学?我总是回答:新鲜的空气。”
紧接着,她“生动地”描述了马里兰空气质量对她的重要性。她说,五年前当自己刚出达拉斯机场航站楼、呼吸到在美国的第一口空气后,“我就丢掉了正准备戴上的五层口罩”,“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新鲜甜蜜(so sweet and fresh),尽管说起来很奇怪,但这对我来说很奢侈”……
▲Shuping Yang演讲视频截图
就是这个略显夸张的演讲,引发了中国网民的巨大反弹。“自贱者必被人贱。”“一个连自己国家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别人?”有网友如是评价道。
1
她竟这样向美国人描述自己的祖国
还是先来看看这个女生在美国人面前都说了什么吧。
为了强调“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她提及了自己的家乡(昆明),表示在昆明,她每次外出都必须戴口罩,否则她就会生病。
昆明是否雾霾严重?我们查询了昆明的空气污染数据。
Shuping Yang自称2012年来到美国,然而昆明市环保局去年12月发布的消息称,自2003年底开始对主城区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以来,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已连续13年保持在90%以上,且空气质量总体呈现逐渐改善趋势。
▲2011年,春城昆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
这段言不符实的演讲视频今天被传至中国网络后,很快在微博上掀起热议。
▲有关“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涉嫌辱华”的新闻迅速成为微博热点。
2
外国人惊讶:她竟把这当成了一次“搞笑脱口秀”
马里兰大学对2017年春季毕业典礼进行了网络直播,整场典礼包括Shuping Yang的演讲大约时长两个多小时。锐参考登陆马里兰大学的官网后注意到,相关视频被发布在YouTube网站上。截至北京时间22日下午19时,该视频已被点击超过6000次。
▲YouTube视频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Shuping Yang在演讲现场,收获了多次掌声,其中不乏有一些亚裔面孔为她鼓掌。然而,在YouTube的相关视频留言区,这段演讲却引发了海外中国留学生网友的“公愤”。
▲有外国网友也主动站出来,为昆明的空气质量“辟谣”,并得到了中国网友的共鸣。
▲在推特上,一些注意到Shuping Yang言论的外国网友为她的话感到“吃惊”。
“她应该是不准备回到中国了。”一位网友这样写道。这条推文下的留言则是:“太令人震惊了……”,作者继而回复说:“她(Shuping Yang)把这当成一次搞笑脱口秀了。”
和微博网友的评价相似,绝大多数海外网友也认为,Shuping Yang如此“谄媚”美国、“抹黑”中国,主要就是为了拿到在美工作签证,以及绿卡。
3
同是毕业演讲,他/她们和她不一样
这个演讲,很自然地让很多人联想起前不久同样引发网络热议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演讲。
1.何江:蜘蛛之咬
2016年,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哈佛毕业典礼上致辞。这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学生。如今在YouTube上,他当时的演讲视频已被点击18.6万次,受到的好评如潮。
同样是“以小见大”,何江讲述了自己幼时被毒蜘蛛叮咬后,母亲用“火疗”为他治伤的故事。虽然他描述了中国农村的落后与贫穷,但是他想借此表达的,是科学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传播,以及科学家“改变世界”的使命并不仅限于科学的突破和创新,还应该包括知识的传递。
▲何江演讲视频截图
这样的表述,既实事求是地讲述了中国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又鼓励人们思考造成类似差距的原因:这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应当共同思考如何克服“知识鸿沟”。
精彩段落摘录:
►While studying at Harvard, I saw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others in simple, yet profound ways.
在哈佛读书期间,我切身体会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够既简单又深远地帮助到社会上很多的人。
►So when I realized that simple hygiene practices like separating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could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and that I could help make this knowledge available to my village, that was my first “Aha” moment as a budding scientist. But it was more than that: it was also a vital inflection point in my own ethical development, my own self-understanding as a membe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
于是,在我意识到这些知识背景,即简单地将受感染的不同物种隔离开来以减缓疾病传播,并决定将这些知识传递到我的村庄时,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作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感。 但这种使命感不只停在知识层面,它也是我个人道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自我理解的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Harvard dares us to dream big, to aspire to change the world. Here on this Commencement Day, we are probably thinking of grand destinations and big adventures that await us. As for me, I am also thinking of the farmers in my village. My experience here reminds me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researchers to communicate our knowledge to those who need it.
哈佛的教育教会我们学生敢于拥有自己的梦想,勇于立志改变世界。在毕业典礼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座的毕业生都会畅想我们未来的伟大征程和冒险。对我而言,我在此刻不可避免的还会想到家乡的农民们。我成长的经历教会了我作为一个科学家,积极地将我们的知识传递给那些急需的人是多么重要。
►Because by using the science we already have, we could probably bring my village and thousands like it into the world you and I take for granted every day. And that's an impact every one of us can make!
因为利用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科学知识,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我的家乡,还有千千万万类似的村庄,让他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我们现代社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场所,而这样一件事,是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做的,也是力所能及的。
►Changing the world doesn't mean that everyone has to find the next big thing. It can be as simple as becoming better communicators, and finding more creative ways to pass on 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people like my mom and the farmers in their local community. Our society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at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s a pivotal step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work to bring this into reality.
改变世界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做一个大突破。 改变世界可以非常简单。它可以简单得变成作为世界不同地区的沟通者,并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我母亲或农民这样的群体。同时,改变世界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知识的更加均衡的分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我们也能够一起奋斗将此目标变成现实。
在2017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典礼上,在中国出生,德国长大的政治系博士喻俐雅代表全校数百位博士发表了毕业演讲。
在演讲中,喻俐雅回答了这个时代留学生子女都会碰到的身份困惑问题。她从身边的日常纠结开始,探索人性和历史的本质,并将困惑变成成长的动力!
精彩段落摘录:
►I came to Columbia from having studie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UK, I grew up in Germany, was born in China, and thus arrived at Columbia with many question marks about my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belonging.
进入哥大之前,我在英国学习政治哲学、在德国长大、在中国出生。因此伴随我抵达哥大的,是我对自身文化归属与智识归属的无数问号。
►If, like me, you have ever wondered and despaired about who you are, how you are supposed to think, and how you are supposed to talk about yourself in light of the often conflicting cultural, racial, linguistic and gender identities that you carry within you, then you will know that words such as belonging, home and liberation are not just abstract concepts but powerful and enticing sounds that compel you to explore them with an almost irrational yearning and resolution.
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在面对各种与生俱来却又常常相互冲突的文化、种族、语言和性别身份时,为你究竟是谁、究竟应当如何思考、究竟应当如何谈论自身,而困惑过、绝望过,那么你一定理解,像“归属”、“家园”、“解放”这样的词汇,绝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令人心神悸动的天籁,驱使你以一种近乎非理性的饥渴与决绝,去一探它们的究竟。
►I was puzzled how identity politics could lead to such disastrous outcomes such as the Holocaust, but at the same time, how it could also lead to empowering triumphs such as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s and Desegregation in the U.S., as well as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postcolonial liberation. Why did identity poli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lead to such disastrous and yet triumphant outcomes? And how are we to learn from this for the identity politics of the 21st century, in our increasingly hyperdiverse and divided societies?
我困惑于身份政治何以能够导致犹太大屠杀这样的灾难,同时又何以能够成就美国民权运动、反种族隔离、女权运动、殖民地解放这样激动人心的胜利。为什么二十世纪的身份政治造就了如许灾难与如许成绩?我们能从中为二十一世纪的身份政治、为我们这个日益高度多元与割裂的社会,汲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However, I am not trying to idolize Columbia: my memory of Columbia is also marked by contestation of its place, and by who is represented and allowed entry here.
话说回来,我也并不想过分美化哥大:我对哥大的记忆同样包括了围绕对这个地方的解释权——谁能得到代表、谁被允许进入——的斗争。
►Therefore when I think back, my time here at Columbia is marked both by the liberation that the space offers to intercultural people like me, but also by the constant awareness that this space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contested, reclaimed and transformed by a diverse assembly of voices.
所以回想起来,我在哥大的时光,既充斥着这个地方为和我一样的跨文化人群提供的解放,也时刻伴随着一种警醒:这个地方需要由各种不同的声音来不停地抗辩、争取、和转化。
翻译:林三土
3.Canwen Xu:美国人和中国人共同组成了我
华裔姑娘Canwen Xu来自中国南京,2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目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她前阵子,她的TED演讲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演讲中,她谈到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在美国面临的身份和种族问题。在最初失去自我以后,Canwen Xu学会了反思自己的亚裔身份,渐渐褪去了当年的惶恐与不安,为自己的身份感到骄傲。
精彩段落摘录:
►It wa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my so-called exotic Chinese heritage with my mainstream American self.
我很难处理好我身上所谓“异域风情”的中国传统和我主流美国人身份之间的关系。
►I aslo began to lose bits and pieces of myself. Without even thinking, white become my norm too.
我也开始一点点失去自我。我甚至没有思考,“白人”也变成了我眼中的常态。
►They tell us that we must reject our own heritages, so we can fit in the crowd. They tell us that our foreignness is the only identifying characteristic of us. They strip our identities one by one, until we are foreign but not quite foreign, American but not quite American, individual but only when there are no other people from our native country around.
他们说要否定自己的传统才能融入大家。他们说外来者身份是我们唯一的特征。他们一层一层剥掉我们的身份,直到我们变成不那么外国的外来者,不那么美国的美国人。而只有身边没有来自同一国家的人的时候,我们才是独立的个体。
►We are the model minority. Society uses our success to pit us against other people of color as justification that racism doesn't exist. But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us Asian Americans? It means that we are not similar enough to be accepted, but we aren't different enough to be loathed.
我们是模范少数族裔。美国社会利用亚裔的成功向其他有色人种证明,美国社会不存在种族歧视。那么,这对我们亚裔美国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和他们不够相似,不能被接受;我们和他们又不够相异,不至被厌恶。
►I am proud of who I am, a little bit American, a little bit Chinese, and a whole of both.
我为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一部分是美国人,一部分是中国人,这两者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我。
毕业于哈佛的美女学霸许吉如用10分钟的精彩演讲告诉我们,出国后才知道中国好。她的演讲震撼了无数中国人。
许吉如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国家带给国民的安全感是什么。而这种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意味着你就算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都会被善待,因为你的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精彩段落摘录: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有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它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
►但即便是有不懈努力的他们,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的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说,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这四位中国留学生的演讲现场,掌声雷动,如果将其与Shuping Yang对比,则高下立见。
一些中国网友认真分析了Shuping Yang的演讲,认为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她的“吐槽”不分场合,容易误导外国人对中国的形象认知:
北京时间22日下午,当事人Shuping Yang首次在微博发声,就日前引发争议的言论表示歉意,申明自己并没有对国家及家乡有否定和贬低之意。不过,仍有很多微博网友并不认同她的说法——
微博账号“北美留学生日报”就此发表评论认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除了学习,其实还担负着文化交流的责任。
“何为文化交流,就是破除一切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难道我们还想听到美国人问我们‘为什么不留辫子’?‘中国人是不是还吃不起肉?’‘你在中国没见过汽车吗?’”@北美留学生日报表示,Shuping Yang的问题是,“她把美国人对中国的成见再一次放大了”,而这,恰恰是有违留学生承担的文化交流使命的。
学术合作联系人:聂智洋(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