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我的请举手,见到本人,你看你们那么多人第一次见到我,就能够肯定我是傅申吗?我们要讲鉴定,你不知真,何以知假呢?你从来没有看过真迹,你怎么知道哪一张画是假的呢?反过来讲,你不知假,何以知真,所以真假都要研究。
每一个人从小孩、儿童、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有很多变化,比如同一个人从早晨刚起床,是披头散发的样子,等出去上班或参加宴会,化了妆,衣服整齐时又是一个样子。我说每一个人是多面性的,我们很不容易完整地了解一个人,所以我们要鉴定一个过去的、历史上的书画家的作品时,我们都像是在瞎子摸象,只能摸到一部分。因此,摸到越多越好,越多就越完整、越准确,但是没有一个鉴赏家能够百分之百地了解一个人,因为很难拼凑一个全象,所以古人用“瞎子摸象”作比喻,等一下我举一些例子。
图1 同一人早晚年相貌有差异,不熟悉的人不容易看出是同一人 (皆为傅申先生本人的照片)
这张照片当然是我现在的样子,最近才照的(图1)。但是你们看我各个阶段的照片,都像是同一个人吗?假如分开让你们认,你们不一定认识,但是串 联起来就比较容易认了。所以,我们要研究一个历史上的书画家,总要尽量收 集他各个时期的作品,然后从各个时期里面找出他的共相,也就是他的DNA。
有一句用来形容我们很了解一个人的俗话是这样说的 :“我认识他,我对他很熟, 他烧成灰,我都认识。”哪有这种事情?烧成灰你还能认识吗?的确,现在科学可以用 DNA 来检查,烧成灰也可以用 DNA 检查。但是人的面相、皮相很多, 所以这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
图2 傅申先生嘴角原有痣,后以手 术点去而无痣,海关人员差点 不认同的例子,解说鉴定时的“吹毛求疵” 。
比如这张图片中的人像(图2),有红圈圈的地方,你们看一下有什么不同?很明显,中间那人嘴角有一粒大痣,旁边还有一粒较小的,就像地球和月亮一样,但是右边那两张人像都没有痣了。所以,有一次我拿了护照要过关,那个海关的检查员一看,他说:“你不是这个照片里的人,护照不是你的,你本来有痣,为什么现在没痣了?”我只有靠过去,请他查看我的嘴角,还有一点疤,是我把痣点掉的痕迹。为什么点掉呢?这是有原因的。本来这个痣表示我有口福,有吃相,不要点掉。但是这个痣上面长毛,每次自己刮胡子就会流血, 很麻烦。所以最后找到一个医生,麻醉了以后,一下子就去掉了,从此就避免这个麻烦了。
的确,在老的照片跟新的照片上,有痣和没有痣有很大差别,所以你要挑毛病说有痣的才是真的,没有痣是假的。就像我们现在鉴定书画,说假容易,说真非常难。因为你总是可以在一张作品里面挑一些毛病,讲得头头是道,讲得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个是假的,但是要说一张作品是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没有人看到过他在画,将来就是有照片,但是现在的照相术也很进步,也有合成的照片,往往拿一个合成的照片去骗人,明明这张画不是他画的,但是他却站在这作品前面合照一张或者他拿一支毛笔正在那里画,有这种情况。
最近任道斌先生带我去杭州植物园看梅花。我远看一块黑黑的石头,在树荫下面,是一块很大的石头,但是跑到侧面一看,其实是一块扁的石头。两块石头形状看起来不同,其实是同一块石头,再到另外一面看,还有刻字、刻画, 假如你不看全面的话,你真的不容易相信,这竟是同一块石头。在潘天寿墓地我还看到一棵树,从不同的角度看,很不一样,但确实是同一棵树,角度不同,所见不同,其实都是同一棵树。
我们现在讲鉴定心理。我经常引用《列子》,它里面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 这个故事用现代话来讲是“疑邻童窃斧”,怀疑邻居的一个小孩偷了他的一把斧 头。他有一次要用斧头,到处找,找了很久,找不到。看到邻居一个小孩鬼鬼祟祟地,讲话的样子,行动的样子,都像是他偷的,越怀疑越像。过了一段时间,他自己在后院里找到了,原来他自己忘记被堆在柴下面了,这时他就想起来这个是他自己不小心忘记的。找到了以后,再看以前他怀疑的小孩,因为自己找到斧头了,是自己的错,不是人家小孩子偷的,所以同样的那个小孩、同样的举动、同样的言语,一点偷东西的样子都没有了。就是说,你越怀疑,东西越像是他偷的。
所以,你鉴定书画也是这样子,你一怀疑这张画是假的,就会越看越假,这个是一般的心理。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本来人家没有罪,但是你总是认为他有罪,要加罪给他,总是有话讲,总是有理由,所以我刚才讲过,要证明是假的很容易,但是要证明真的非常困难。这是大家应有的基本认知。《列子》的寓言有至理,它所没有讲的是:假如他一直没有找到那斧 头,结果就是那小孩会蒙受终身之冤!
比如说王羲之,我有一篇文章,就是讲这个故事。你的书法有王羲之的风格,不可能在王羲之之前,如果在王羲之之前就有这个风格,就不能称为“王羲之风格”了,王羲之也就没有那么伟大了,同样颜真卿、赵孟頫的书法也是一样。每一个时代都有大家,所以我们一看,一件作品有赵孟頫的影响,那上限一定是赵孟頫,是赵孟頫以后才有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家,明代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清代有金冬心、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 民国有于右任、沈尹默等。于右任后来去了台湾,现在大陆越来越开放了,所 以他的书法也受到了认识与尊重。
图3 王羲之书法,左为《姨母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右为《丧乱帖》(日
本皇室藏),皆为公认真迹,但早晚年风格差异甚大
每一个人都有早晚期,有的分早、中、晚三期,或者分四期、五期都可以, 年轻的时候跟年老时的风格总不一样。这两张(图3)都相传为王羲之作品,右边是很有 名的《丧乱帖》, 是我认为王羲之最好的代表作; 左边是《姨母帖》, 武则天时代姓王的家属要把它献给武则天,武则天收下后做了一个摹本,把原件还给他,留下来这个双钩廓填本。因为王羲之没有留下一件亲笔的作品,所以就靠这些早期的复制品来了解他的风格。
这两件作品,你看《姨母帖》在左边,它的横画都比较平,右边这个《丧乱帖》,你看第二行的“先墓再离”,你 看“再”字,这一点一横是不是很斜,这里都比较斜,锋芒也比较多,当然跟工具也有关系。所以,我一开始看这个《姨母帖》,怎么看也不太像。这个《姨母帖》也有王羲之的签名,跟后来的签名也不太一样。
图4 黄庭坚书法,左为《华严疏卷》(上海博物馆藏),右为《诸上座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因早
晚年之别,风格差异甚大
这个是谁的?山谷老人黄庭坚(图4)。但是黄庭坚这两件也不一样,很不一样。左边那一件是上海博物馆的《华严疏卷》,是比较早年的。右边这个是《诸上座帖》草书长卷后面一段行书的题跋。这两个风格就不一样,左边这一件,尤其是第三行“时间”的“时”,这个字有比较多的颜真卿的影响,是他早年的风格。
其实颜真卿在宋代影响很大,他是在宋代建立起他的地位的,苏、黄、米、蔡都学过他,都推崇他。所以我说颜真卿是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个“书圣”,王羲之是第一个。当然颜真卿本身是受王羲之影响的,可是他的影响力慢慢超过王羲之,到了清代,有很多人学他,到现在,我们从小都学颜体,他 的影响力非常大。
在日本还有一卷黄庭坚晚年的草书,叫《李白忆旧游诗卷》。我们学书法史的,最早受到日本人的影响,为什么呢?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对外到处侵略,但他们的学者都可以在家里安静地做学问。
实际上,中国学者在民国初期已经开始研究书法史了,可是后来就中断了,因此后来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中国,要学习中国艺术史中的书法史,都要向日本学者取经。所以,早期很多的中外学者都曾经到过日本,包括高居翰等人。日本最早出版的一套《中国书道全集》,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由平凡社出版,后来又出新版的,最后又有彩色的,早期都是黑白的。所以,我们学习中国书法史,对平凡社那一套书里面采用的图版,先入为主地认为全部是真迹精品。
图5 宋 黄庭坚 《明瓒诗后跋卷》局部 国家博物馆藏
《寒山子庞居士诗卷》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黄庭坚书法,也是接近晚期的、黄庭坚贬谪之后的作品。这一件《明瓒诗后跋卷》(图5)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的藏品。
这一卷,当初我看到时,感到非常震撼,为什么?因为手卷都是一行好几个字,惟有这一卷一行一个字,虽然这个卷不是高头大卷,是比较小的手卷,但这个字也相当壮观。在宋代,即使是在历史上,恐怕也很少有这样大的字的手卷。好像董其昌名下有几个大字,其他都是一行好几个字,那气势相差很远。这个笔画很粗壮、圆厚,初看好像不是很好,但是越看越好。
图6 宋 黄庭坚《赠张大同卷》局部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赠张大同卷》(图6),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也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是他死之前五年的作品,这一卷很少在早期印刷品里面出现。我在普林斯顿的时候研究黄庭坚,可是这一件我过去从没有看过,要跟我熟悉的、在日本发表过的《经伏波神祠诗卷》对比。这件《经伏波神祠诗卷》是黄庭坚行楷的代表作,那写得也很好,他的草书代表作就是刚才讲的《李白忆旧游诗卷》。后来我进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松风阁诗卷》是他很晚年的作品,这卷比较拘谨。那之后我又看到刚才提到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后来兰千山馆又寄存了一卷黄庭坚的《发愿文》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个则写得比较软,我开始怀疑它是假的,但到后来也慢慢肯定了它。现在这些全印在《黄庭坚全集》里面,不管早年、晚年的,写得好的、写得不好的, 写得幼稚的、写得比较老辣的,都被大家承认了。
这个由怀疑到肯定的过程跟我看的一个电影很相似。这个电影名字忘记了, 讲一个女孩在森林里面找到了一些大的蛋,回家自己孵,孵出来是小雁。蛋壳里面孵出来的这些动物有一个习性,就是破壳而出所见到的第一个动物,就认为是妈妈。所以,那些小雁破壳而出,看到这个小孩,就认为是它们的妈妈, 小孩到哪里,这些雁就跟着她到哪里。后来它们要学飞了,小孩子还架着小飞机带它们飞。因为它们是候鸟,南雁要北归,所以后来小孩子要带它们回家, 于是小孩子开了小飞机带着它们飞了一段后,就让它们自己飞回北方。
学习书画鉴定也是这样子,对你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你一定会怀疑,但是你从小书本上习见的,不管是好的、坏的、幼稚的、老年的、晚年的,代表作或者是不代表作,甚至是假的,你都会一概接受,都认为它们是真的。我刚才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这个《赠张大同卷》,现在看起来当然觉得很好了, 也认定是真迹,可是我第一次看到时,因为脑海中原没有它的印象,想到的是日本藏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再加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都与这个不一样,所以我研究以后才认定它是真迹。另外还有一卷黄庭坚《砥柱铭》,当初我一直没有办法确定它的真伪,关于它将来会有一个专题,这里我暂时不讲了。
图7 《松风阁诗卷》(左) 与《赠张大同卷》(右)俱为黄庭坚真迹,但风格差异明显
你看我刚才讲了,右边是《赠张大同卷》,左边是《松风阁诗卷》(图7), 把它们摆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同一个人的作品吗?现在这两件作品,大家都认为是黄庭坚的基本作,但是它们很不一样,有种种原因造成这种不一样。
图8 元 赵孟頫《杜甫秋兴八首》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这一件赵孟頫的《杜甫秋兴八首》(图8),不熟悉他的人可能不知道这是谁的。很多学者到上海博物馆看这个手卷,因为手卷打开之前就有一个标签,也就是外签、 签题,题了赵孟頫的名字,他们一看,这个怎么跟他们习惯看到的赵孟頫不一样,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假的。
图9 赵孟頫 四十年后重跋《杜甫秋兴八首》卷,自鉴为早年真迹
待看到最后一行,这个“仅”的一行是刚才那个卷轴的最后一行,后面四行是他后来的题跋,大家可以一起跟着念:“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图9)说明当时的人就已经对他早年的书法作品的鉴定有所争论,认为不一定是他写的,如果这一卷没有赵孟頫自己的题跋,到现在一定的还在争论不休,因为用他成熟的代表书风来比,很少有人会说它是真的赵孟頫。所以,这是多么难啊!很幸运的是这一卷有赵孟頫自己的题跋。
图10 元 赵孟頫 《禊帖源流考小楷卷并信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赵孟頫小楷,叫《禊帖源流考小楷卷并信跋》(图10)。后面这几行字,要念一下,它们是小楷书,但是很重要 :“此纸虽出高丽,亦非良品。偶今日雨后,风尘少息,拳曲土炕上,据白木小卓,聊复书此,以应野翁之命,孙过庭所谓乖作者也。”(图11)这个小楷和后来的小楷风格上也有一些不同。后面的题跋赵孟頫又题了一次,他说这是他二十年以前写的,现在的人可能认为不是他写的,但是他特别说明这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学萧子云,跟后来学李北海的不一样,所以风格上就有一些不同(图12)。
图11(左) 元 赵孟頫《禊帖源流考小楷卷并自跋》卷后题跋
图12(右) 元 赵孟頫 《禊帖源流考小楷卷并自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自云早年曾学萧子云,加上纸笔不称,故时人已不知为真伪
现在大家看,这是谁写的(图13)?
图13 (左)齐白石早年学何绍基时的书法对联
图14 (右)齐白石早年学习乡贤何绍基书风的作品
有的人还有胆子说,很多人说不出口, 这很像何绍基的字。但是有款,所以这是“门下齐璜”,我们的齐白石先生的作品。齐白石是湖南人,何绍基也是湖南人,当时何绍基的书法风行一时,由这件作品可见齐白石学习能力很强,为什么呢?我们再看下面一件(图14)。
图15 齐白石早年人物及题字,书法全学金冬心,今人不易一望而知是齐白石
不跟你讲,根本不知道这是齐白石的。这个作品是齐白石学金冬心的(图15)。你 看这里有“萍翁”的款,也有“齐璜”,所以这就是他的。假如用局部考考你是谁写的,这就很难。如果没有人事先给你讲他学书画的过程,你绝对想不到这是齐白石的作品。刚才那幅画也与后来齐白石的画风不太一样。
图16 左图为齐白石早年书法,学习《李思训碑》,右图为其成熟期个人书风,风格大异
现在右边的那幅是大家熟悉的齐白石的风格(图16),他晚年题画都是用这个风格。左边这个根本就不像!是不是?这两幅字很不像,但是是同一个人写的,都有年份。左边这个是“辛亥”,就是1911年,右边的齐白石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911 年和1943 年,差了 30 多年。后来他写本体字,不管是题画或者写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一看就是齐白石自己的风格。所以,刚才看到几张齐白石,都不一样。
俗话说,两人相知甚深,会说他烧成灰我都认得出来!其实在古代这是夸张的说法,烧成灰怎么还能认得出来呢?不可能嘛,所以你一定要加上考鉴,就是收集他早期的作品,了解他早期模仿过哪些书家、画家,你才知道一件作品是不是他的。他早期还画祖宗像,本领也不错。中国画没有素描,但是画祖宗像,就是类似素描的基础。
我再说另外一个,中国有文人画,但西方没有文人画。中国的文人画用的笔、纸跟书法家用的一样,就是说工具一样,所以容易上手。再加上他们的文学修养、文化修养,就有文人画。还有一个就是临帖,写书法一定要临帖,没有人不临帖的, 临帖就是素描,这是我讲的理论。为什么?你把字形掌握好,笔法模仿得好就 是基础。你有了临帖很像的本领,懂得了用笔和提按,再画几笔兰、竹都很容易,所以赵孟 有一句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画跟书法是相通的,但是西方没有这种,所以西方人最不能了解的是文人画和书法。
我这里的例子,有怀素的《自叙帖》,也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它们都有专题演讲,因为本来这个演讲是单独的一个演讲,跟其他的演讲不连起来的,但是我抽了它们其中一部分作为今天的这个演讲。
怀素《自叙帖》有三胞本(见第三讲图18),什么叫三胞本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本子在最上面、彩色的那个本子,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本。长卷造纸很少有造那么长的纸,有,但是很少。你们知道在历史上有哪几件作品是没有接纸的长卷吗?我看过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卷》,还有刚才讲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的《发愿文》,两卷都是整张纸,没有接缝。在宋代的记录上,有造长纸的记录,因为普通四尺、六尺的造纸都是人工用竹帘手抄,一个人掌握四尺、六尺容易,但再长的纸就很难,所以你买八尺、丈二匹的纸都很贵,那么长到一两丈,怎么做呢?我看到过一个记载,是把纸浆放在像一条小 船一样长的水槽里面,有一个人喊口令“1、2、3”,然后十来个人抄一张长纸,动作要一致,你们有没有去看过手工造纸?要去看一下,要不然你不知道书画纸怎么做的。所以,这种纸非常非常少,而且非常贵。丈二匹的纸在明朝中后期流行过,即便是现在也很贵。
我刚才为什么讲这个呢?怀素《自叙帖》那个手卷,就像一般的手卷一样 都是一段一段接起来的,是十五张纸接起来的。可是到了我研究的最后阶段,拍卖公司工作的马成名先生在日本找到了一卷早期的珂罗版印刷品,也是怀素的《自叙帖》,只剩下三段纸,怎么知道是三段呢?每一段纸接起来的地方有骑缝印,就是图片中间灰色那一卷。这三段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摆在一起, 一模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刻本,在图片的最下面,是拓本,它跟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一件一模一样。这两件墨迹,同样的字,两本很像,但是你仔细比较,墨色上有时候不一样,为什么?字形可以练很多很多次,上百次甚至于上千次,但是你每次要蘸墨,蘸墨量不可能完全一样吧!所以有的时候这边浓这边枯,有一点不一样,分得出来哪一个好坏吗?我后来将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一卷用黑白的去影印了一份,两卷就分不出来了。有时候就弄错了,这个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个是日本的,有时候是相反的。
可见得这两卷间没有好坏,如果是两卷中有真迹的话,那一定是真迹应该好些啊,如果仿的人能 够做到跟真迹一样,那他不是第二个怀素了吗?那如果是水准一样,我们现代人去临怀素这一卷,为什么永远还达不到这个水准?工具不一样,他一定要用同种笔才能写得这么像。
图17
流日残卷本怀素《自叙帖》(左)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迹卷(右)墨色浓枯之差异
好,你看这两“戴”字有浓枯之别(图17),左边的字蘸的墨多一点,右边的蘸的墨少一点,但是字形很像,几乎可以套起来的。像一个母亲生了三胞胎,连妈妈也分不清楚,最后靠涂不同的指甲油才能分出来,我觉得这个很好。就跟刚才怀素的一样,那个怀素三胞恐怕也是同一个妈妈,但是这个妈妈不是怀素,你想想看,你把你自己的签名用毛笔写大,能把它写得这么像吗?写到吗?而且相传怀素要喝了酒,兴致高了才能够写出来。
一行中有的字大,有的字小,有的字歪的,有的字正的,能每一次都写得一样吗?不可能。它一定有一个本子作底稿。他那一本写得这么好,另外一本也能够写得这么好!可能因为当时需要这种复制品,当时没有照相,这种复制本比拓本更好,因为像真迹,拓本黑底白字,一看就是复制品,类似古代的印刷品!如要双钩廓填,每一个字要花很多时间,这个临熟了,你可以写几百本,你已经花了很大功夫才能写到这个程度,你难道只做一本吗?今天你做了一个版去印刷,难道你只印 一本,不可能嘛!
图18
翁同龢真迹双胞本(左为上层,右
为揭本),二者皆真,因为这是“双
宣”或“夹宣”一次书写的上下层
揭裱而成
这是另外一个例子。这两个同样是翁同龢写的上联(图 18),一个墨浓一点,一个墨淡一点,但是两件都是真迹,怎么会都是真迹呢?这是我自己买的, 右边这个比较深的,我在裱画店里看到,裱画店里也兼卖古字画,我当时就说这个对联是真迹,为什么墨色差一点呢?原来他装裱的时候,因为是夹宣,下层松开了。平常我们时常听到裱画店偷下层的东西在做假,可是我们没有看到过样品。这张书法时间久了以后,那个胶松开了,松开之后,在干的时候要把 它复合起来还容易,可是装裱一定要上糨糊啊,湿了以后,要这样重合起来,不走样,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他索性把下层分开来。我问 :“你有 没有丢掉?”他说 :“没有。”我接着问 :“在哪里?”他说 :“我不知道,我去找找。”我说 :“你找到下层时,也裱起来,我两对都买,找不到的话,上层我也不买了。”图里面这是上联,下联还有。所以,我手上有两对。大字饱墨又力透纸背,墨透到下层,所以一次写两张,就是这样产生的。后来我把这个双胞胎送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敲!黑!板!
民国画事粉丝特别福利来啦
今晚24点前限时特价
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如遇无法支付,请下载【微店买家版app】购买
↓↓↓↓↓↓
去2017上海书展现场
还可欣赏实体书哦
目前2017上海书展还在进行中,大家前往上海展览中心东馆一层,浙江大学出版社展台前,可欣赏《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实体书;西馆一层的晓风书屋展台前,还可欣赏了解《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最后两天,喜欢的朋友速速去现场吧!
2017年上海书展信息
展览时间:8月16-8月22日9:00-21:00(展览结束前30分钟起,观众停止检票入场)
展览地点: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近铜仁路)
2017年上海书展门票:日场10元、夜场5元;全场图书8折优惠。
售票入口:
售票点:上海展览中心2号门、3号门、6号门。
1、延安中路2号门、3号门,步行至安检口约1分钟。
2、南京西路6号门,步行至安检口约1分钟。